符金琴
摘要: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補充課堂教學、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等重要作用。在減負增效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要設計優質作業使初中生輕松愉快完成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作業質量。這就需要教師對調整設計理念,可以結合教學目標,設計口述、觀察等類型的作業,有效提高作業的趣味性,才會讓初中生完成作業的質量有所保障。本文對減負增效背景下初中語文優質作業設計的策略進行了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減負增效;初中語文;優質作業;設計策略
減負增效背景下,對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注重設計優質作業,有效吸引小學生積極主動高質完成作業,并減輕其作業負擔。這就需要教師要更新作業設計理念及方式,可以將以往枯燥無味的書寫作業設計為口語表達、觀察生活等類型的作業。另外,教師要考慮到初中生個體差異設計差異性作業,才會進一步保證作業質量。
一、結合教學目標,設計趣味型作業
踐行減負增效,需要創新設計和提高作業質量。以往設計作業策略,通常是以死記硬背或是機械的書寫的模式為主要形式,不僅初中生要承擔較大壓力,而且作業的枯燥感較強,初中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不強烈。而且,初中生完成作業的質量也差強人意。鑒于此,教師要從初中生的興趣出發,將作業設計的類型加以豐富,根據課程內容及教學目標設計趣味感強的作業,讓作業模式與以往完全不同,初中生才會積極認真完成作業,有效保障作業質量。
如,《恐龍無處不有》這篇說明文,教學目標是讓初中生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體會課文中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結合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計口語表達型作業,讓初中生在閱讀課文后以講故事的方式向家人陳述課文內容,同時要求其有條理、完整的講述課文。通過設計新型作業,會有效提高作業的趣味性,使初中生積極認真的完成作業,對課文的寫作思路、整體內容,初中生也會更深刻的感知,而且還會明顯提升其思維邏輯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
二、拉近與生活的距離,設計觀察型作業
生活是文學創作的載體,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典的文學作品,要讓初中生良好學習鞏固學習效果,教師要引導初中生在學習的同時多多觀察生活,加強對課文的感知,才會讓教學效果更加突出。課堂上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在課后作業中引導初中生積極觀察生活,設計觀察型作業,拉近初中生與生活的距離。讓初中生親自感受課文中描寫的內容,會有效拓展其學習深度讓其對課文充分解讀。相較傳統作業模式,不僅初中生會用心完成作業,還會鍛煉其觀察能力深入品味生活,讓其在精神層面有更多收獲。
如,《大自然的語言》一課,要讓初中生了解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設計課后作業,可以讓初中生觀察實際生活中不同景物的自然現象,野生鳥類的生活軌跡等,在結合自身觀察與課文中相應的描寫加以對比,進一步感受物候現象,分析影響物候的因素。再與同學互相口頭闡述其所見所聞所感,就會讓其懂得大自然的語言,并提高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通過完成作業,初中生會發現更多生活中的美麗景色及美好,潛移默化中初中生會主動用心觀察生活,從而更加熱愛生活。
三、結合初中生能力,設計差異型作業
不同初中生的能力水平、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效率等各不相同,若作業內容、難度缺少差異性,對于部分初中生而言,作業難度過大超出其能力范圍作業質量難以保證。若作業難度偏小,對于部分初中生而言又缺少挑戰性,也容易引起的輕視敷衍了事完成作業。鑒于此,教師要對結合初中生能力水平先對其分層再設計差異性作業,讓初中生有信心有動力積極完成作業,才會使語文作業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同群體的初中生也會由此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如,《美麗的顏色》這篇課文,寫作手法豐富,對人物特點的描寫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人物的內在美,而且課文中的語言表現力極強。設計作業前,教師可以先將初中生分成甲、乙、丙三個層次,再設計差異化作業。對于丙層學習能力、語文水平都相對較低的初中生,可以讓其摘錄課文中的好句好段,并單獨準備記錄本。對乙層初中生,可以讓其賞析課文中的任一段落或是幾個段落,并在賞析后總結賞析文本的內涵、含義。對甲層的初中生,則可以讓其自主閱讀課文后記錄讀后感,并且要將對課文的概括整合到讀后感中。通過差異型作業,不僅初中生對課文會深層分析和閱讀,還會有效促進初中生個性化發展。
四、總結
減負增效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設計優質作業要摒棄傳統設計理念,可以將書寫、死記硬背的作業轉化為口述講故事的表達型作業,也可以拉近初中生與學習、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其在生活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學習?;蚴墙Y合初中生實際能力水平設計差異性作業,讓作業更具合理性科學性,才會有效保障作業質量,還會減輕初中生的作業負擔。
參考文獻:
[1]董朝輝.解決初中語文作業負擔過重問題的策略分析[J].家長,2021(29):4-5.
[2]戴婉惠.淺談初中語文作業的“減負”與“增效”[J].散文百家,2019(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