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培養高中音樂藝術生的藝術素養是高中音樂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文章通過生動的案例,探討培養高中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的四個重要途徑:一是通過《音樂鑒賞》教學培養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二是通過開展音樂基礎訓練及音樂理論教學,培養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三是通過加強音樂藝術生藝術表演實踐,促進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的提升;四是鼓勵音樂藝術生學習、了解音樂的姊妹藝術及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提升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
關鍵詞: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培養
高中音樂藝術生是指已經明確把考取音樂藝術高?;蚩既¢_設有音樂藝術專業的高校作為自己高考奮斗目標的學生。他們的藝術素養的高低,將極大影響到他們將來音樂藝術高考成績的高低。如何培養高中音樂藝術生的藝術素養是高中音樂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充分認識培養高中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的重要意義,并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文章通過生動的案例,探討普通高中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的四個重要培養途徑[1]。
一、普通高中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于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直接關系到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的提高,即學生具備了音樂審美能力,才能更好地進行音樂欣賞,通過對不同題材音樂的鑒賞,開闊知識視野和豐富社會閱歷。尤其是通過傳統音樂藝術作品的學習,了解民族文化的藝術內涵,及價值取向,從而增強民族自信,提高藝術傳承能力。二是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音樂技能的提高是建立在對作品不斷地進行鑒賞與總結基礎上的,學生對音樂作品有了深切的體驗之后,也會對于表現手法等基本技能進行總結歸納,學會從音樂技法的層面來掌握相關知識技能。三是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高中音樂藝術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接觸中西方不同的音樂藝術作品,需要對不同的藝術作品從歷史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進行了解,接受不同的藝術風格,從而在廣泛的接觸與學習中藝術視野不斷得以開闊,真正實現音樂藝術素養的提高。
二、通過《音樂鑒賞》教學提升音樂藝術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進而培養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
高中《音樂鑒賞》是以審美為核心的課程,教材的內容包括中國民間音樂、中國創作音樂、亞非拉美歐民間音樂和西方專業創作音樂等,體現了多元文化的價值觀。教材所選的音樂作品既強調對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傳統音樂文化的弘揚與繼承,也重視世界音樂文化、現代音樂文化的了解和學習。因此,高一年級《音樂鑒賞》課堂教學是培養高中生音樂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高中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進行高一年級《音樂鑒賞》教學時,應先充分了解高一年級學生學情,然后進行有效教學。為追求高一年級《音樂鑒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反復聆聽即將給學生鑒賞的音樂作品,在充分熟悉音樂作品的基礎上找到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師備課時要充分熟悉音樂作品,先自己反復聽辨無數次將要給學生鑒賞的音樂作品,在一次次反復地聽賞音樂作品中,找到適合本校本年級學生鑒賞該音樂作品的有效教學方法。例如:高中《音樂鑒賞》里“漢族民歌”一節中的陜西民歌《腳夫調》,對南方地區師生來說,歌曲旋律極其陌生、歌詞方言生澀難懂,若僅聽一兩遍是很難體會、感受其音樂風格特點的。教師可在上課前兩周,反復聽取該節教材的歌曲音頻并認真學唱,有助于找到適合高一年級學生的教學方法。比如:范唱法,教師在課堂上脫口唱出帶有陜西綏德方言的陜西民歌《腳夫調》,通過教師現場演唱,發揮媒介作用,拉近了學生與陜西民歌的距離,順利引導學生走進西北民歌,學唱西北民歌,體驗高亢的西北腔。
(二)在《音樂鑒賞》課中注重引導學生熟悉音樂主題,幫助學生運用已掌握的音樂主題打開鑒賞該音樂作品的方便之門。例如:在鑒賞《捷克的森林與原野》時,先引導學生學唱、熟悉三個不同音樂形象的音樂主題:風景式描繪的主題一;對祖國山河禮贊的主題二;表現捷克民間節日的主題三。待完整欣賞全曲時,學生便能輕松聽辨出各個樂段所表現的音樂形象,進而理解全曲的音樂內涵。
(三)指導學生運用樂譜聆聽音樂。運用的樂譜要掌握好度,以不超出課本所提供樂譜的范圍為準,避免人為加深學習難度。打開高中《音樂鑒賞》課本,幾乎每首音樂作品都提供音樂主題的樂譜,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樂譜到音樂鑒賞教學中。高中生以邏輯思維為主且在學習上有較強自覺性,視譜聽音樂使他們更能直觀、理性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同時也間接鼓勵高中音樂藝術生提高視譜能力。
(四)對《音樂鑒賞》中出現的陌生音樂知識領域,教師要勇于探索學習,研究適合的教學方法,知難而上。高中《音樂鑒賞》的內容囊括古今中外,音樂知識面廣而深,難免有些音樂作品的種類是音樂教師所不熟悉的。教師不懼困難,在不斷提升自己音樂素養的同時,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比如爵士樂,是筆者所不熟悉的音樂領域,但筆者并沒有繞開其教學,而是知難而上。在一次高中課改音樂學科錄像課比賽中,筆者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它——爵士樂,目的就是想通過賽課這一平臺,與音樂學科教師們交流爵士樂知識,檢驗自己的爵士樂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是否科學有效。課題確定后,筆者便對爵士樂的起源、爵士樂的發展、爵士樂隊的特點等一系列知識進行了學習,把劣勢化為優勢,同時結合自身學習爵士樂的親身經歷,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出適合本校學生的爵士樂課堂教學方案。
三、開展視唱練耳、樂理、聲樂等音樂基礎理論及技能訓練教學,培養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
(一)視唱練耳訓練。在常規的音階、音程、和弦模唱、構唱練習中,教師要善于學習、掌握、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法使原本單調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高效。例如:在音高音準訓練中,運用科達伊教學法中的柯爾文音高手勢輔助教學,使原本“看”不見的音高變成直觀可視的,這種“聽覺+視覺”的音高聽辨,強化了學生對各個音高的對比體驗及記憶;在節奏練習中除了常用的擊拍加口念節奏、節奏圖示的方法外,可運用奧爾夫教學法幫助學生學習體會節奏難點。例如:一拍附點節奏、學生難于表現準確,可讓學生念“我的”這個詞,借該詞“我”長“的”短的習慣性讀音節奏與一拍附點節奏相符的特點來幫助學生體驗一拍附點節奏。還可以讓學生做同一邊腳“踩跳”的動作,利用“踩”慢“跳”快的人體運動規律來體驗一拍附點節奏。多種教學法的合理運用,客觀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視唱練耳的學習興趣。
(二)樂理教學。由于音樂藝術生每周的音樂培訓時間是非常有限的。為了高效利用僅有的每周一節樂理課時,樂理教學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自學+作業+教師講重點、難點”的方式。具體方法是:每節樂理課的前一周,給學生布置樂理課本里某一章節的學習內容及相對應的作業,讓學生課前自學后做作業。上樂理課時,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這樣既充分調動了高中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又有助于教師實施“三不講”原則:即學生已經懂的不講;學生自學懂的不講;教師講了學生也不懂的不講,保證了樂理課時的高效利用。
(三)聲樂教學。
1.結合、借鑒高中《歌唱》模塊,對音樂藝術生進行合唱、齊唱、獨唱形式的聲樂教學。
高中聲樂教學由于受課時和聲樂教師資源少的條件限制,不能按照常規的一生一節聲樂課模式來上課。可視不同學情,在不同的階段采取集體聲樂課、小組聲樂課、個人聲樂課輪流交替的上課形式,妥善解決好學生聲樂學習中的共性與個性問題。
在聲樂教學中,除教授聲樂技術外,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人文背景、時代背景等方面的學習、分析、思考。學生只有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各種文化背景,才能在演唱時表達出作品的深刻內涵。例如:作曲家陸在易的男聲獨唱藝術歌曲《橋》,描繪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的景色與水鄉人生產生活場景,歌詞最后一句“愿作人間橋一座”畫龍點睛地表明了歌曲的思想內涵。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歌曲的思想內涵?可以在布置學生學唱這首歌的同時讓其上網搜索中國水鄉周莊的風景攝影圖片,觀賞周莊充滿詩情畫意的水鄉美景;搜索并欣賞著名畫家陳逸飛以周莊的雙橋為創作原型的著名畫作《故鄉的回憶》,同時了解到1984年美國石油大王哈默高價買下這幅畫作并改名為《雙橋》,并作為他訪華時贈送給鄧小平的禮物。這些都是歌曲的人文背景和時代背景。學生了解了這些,自然會把歌曲中的橋與畫中的橋、實景中的橋聯系起來,把最后一句歌詞“愿作人間橋一座”中的“橋”引申為人和人溝通的心靈之橋、國與國溝通的友誼之橋,自然也就理解了這一首短小簡潔的歌曲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實踐證明,開展視唱練耳、樂理、聲樂等音樂基礎理論及技能訓練教學,是培養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重要途徑。
四、加強音樂藝術生藝術表演實踐,促進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的提升
教師應鼓勵音樂藝術生充分利用每一次機會,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形式的藝術比賽等藝術表演活動,這些活動都是音樂藝術生進行藝術表演實踐的好機會。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生每次參加藝術表演實踐,為了能展示自己最好的藝術水平,都會自覺進行充分的準備和大量的練習,在此過程中免不了反復學習節目樂譜,反復觀賞、聽賞、模仿與節目相關的優秀音像資料,自然而然促進了他們藝術素養的提升。例如:某屆高三音樂藝術生覃同學,高一、高二時就積極參加每年一次的校內藝術節演出活動,經過了班級選拔、年級選拔、校級選拔,她的演唱水平在一次次的選拔、表演及為此而進行大量練習中不斷提高。最終,她代表學校參加市級中小學生藝術節文藝展演聲樂比賽,獲得中學組獨唱金獎第一名。她的藝術素養也伴隨著她的舞臺演唱水平的提高而提升,高三畢業后,她以優異的音樂專業藝術高考成績被國內知名的藝術高校錄取。高三時,覃同學第一次參加本市青春藝術大賽,獲優秀獎;考上大學后,大一時,覃同學第二次參加這個比賽,獲第二名;大二時第三次參加,沒有晉級;大三時第四次參加,終于獲得第一名。從2012年高三到2015年大三,歷時四年,本市青春藝術大賽伴隨覃同學的成長,見證了她藝術素質的提升。覃同學的藝術成長經歷說明藝術表演實踐,能有效促進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的提升。
五、鼓勵音樂藝術生學習、了解音樂的姊妹藝術及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提升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
音樂藝術生若想具備較高的音樂藝術表現力,需要有較高的綜合藝術素養。藝術是互通的,音樂教師應鼓勵學生在音樂學習活動之余也要學習、了解音樂的姊妹藝術及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如:舞蹈藝術、繪畫藝術、建筑藝術等,提升學生綜合的藝術素養。學生綜合藝術素養提升了,音樂藝術表現力自然也得到提升。例如:在指導音樂藝術學生演唱新疆民歌《一杯美酒》時,往往學生的演唱盡管節奏、音高都準,但缺乏維吾爾族特有的奔放熱情,可讓學生先欣賞維吾爾族舞蹈并學跳幾個舞蹈動作,然后再讓學生隨著伴奏音樂想象自己在“踏歌起舞”,甚至隨樂做舞蹈律動,學生奔放熱情的情緒瞬間被喚起,當學生張嘴唱起這首《一杯美酒》時,自然而然表現出維吾爾族特有的奔放熱情的情緒,使演唱更富感染力。這說明學習音樂的姊妹藝術,有助于提升學生藝術素養,進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同理,學習、了解音樂藝術以外的繪畫藝術、建筑藝術也有助于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及音樂表現力的提升。前面提到的藝術歌曲《橋》,學生在學習它的文化背景、時代背景時,就會涉及音樂藝術以外的繪畫藝術和建筑藝術。再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與巴洛克時期美術、建筑一樣受巴洛克藝術風格影響,都追求一種繁復夸飾、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于動感的藝術境界。巴洛克一詞原意指“怪異的珍珠”或“荒謬的思想”,被18世紀末葉的文藝理論家用來貶稱17世紀以來的意大利建筑、雕刻、繪畫等藝術,此后就成為這一時期藝術風格的總稱。其特征是高貴莊嚴,氣勢雄偉,富有動力,常給人以緊迫感。同時期的音樂大體上也具有這些特征,故稱巴洛克音樂[2]。學生在學習巴洛克時期音樂的同時,學習和了解巴洛克時期的美術和建筑及其代表作品,發現和辨別生活中的巴洛克風格服飾、燈具等生活用品,都會幫助學生加深對巴洛克藝術風格的理解,有助于音樂藝術學生對巴洛克時期音樂的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所以,教師應鼓勵音樂藝術生學習、了解音樂的姊妹藝術及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從而提升音樂藝術生的藝術素養。
結束語
通過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提升音樂藝術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開展視唱練耳、樂理、聲樂等音樂基礎理論及技能訓練教學;加強音樂藝術生藝術表演實踐;鼓勵音樂藝術生學習、了解音樂的姊妹藝術及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是培養普通高中音樂藝術生藝術素養的四個重要途徑,實踐證明行之有效,且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Z]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7.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教師用書[Z]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黃瑜君(1970— ),女,壯族,廣西來賓人,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十九中學,中學高級教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