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市園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劉曉嫣
“堤因水而生,人倚堤而聚”。堤是歷史最悠久、應用最廣泛的防洪工程措施,位于水陸之間,是物理空間要素的疊加點。為節約用地,增強堤防的穩定性,自20世紀以來,我國修建大量混凝土或漿砌石等硬質結構堤防,在保護人們不受洪水威脅的同時,割裂了水城聯動的關系,阻斷了生態系統的連通。
鄰近白洋淀,堤與人們的生活及生產活動密切相關,人們取土筑堤、就堤設防、以堤為路、筑屋理田,形成完整的村鎮聚落及自然生態的生活方式,人與堤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成就。隨著雄安新區的設立,如何突破傳統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理念,建設安全防線以守護“千年之城”,體現“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創造雄安質量,形成引領示范是一項重要任務。
雄安新區環起步區生態防洪堤(以下簡稱“生態防洪堤”)由南拒馬河右堤、白溝引河右堤、新安北堤、萍河左堤和西北圍堤圍合而成,是保障新區200年一遇防洪安全的100km城市安全屏障,是雄安新區一張藍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見圖1)。

1 生態防洪堤防洪圈
為深入貫徹高質量發展理念,從頂層設計角度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原則,讓工程成就自然。生態防洪堤專項規劃研究的編制工作采用多專業協同的組織模式,由城市規劃、水利、生態景觀、建筑、公共藝術等團隊共同設計,以防洪安全為核心,協調堤防與區域生態廊道構建、濱水空間營造、周邊城鎮發展的融合關系。秉承“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原則,工作中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其中,城市規劃團隊以促進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主要任務,保障區域土地科學利用,改善人居環境;水利團隊從流域水文、水資源、水安全、水工結構等角度出發,負責堤線布置、堤身斷面、岸坡防護、堤防交通、水利設施功能復合化等內容;生態景觀團隊以生態廊道構建、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增進、濱水公共空間營造、公共服務完善為重點,實現“鳥進人退、隱堤入林”的愿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筑團隊以“中西合璧、以中為主”的設計語匯,對沿線建(構)筑物提出塑造具有中華風范、淀泊風光、創新風尚的風貌意象引導。基于各學科出發點與立足點的差異,每個專業皆有行業規范及技術標準約束,在空間整合出現瓶頸時,聯合團隊回歸問題本源與專業初心,齊力消除技術壁壘。
生態防洪堤規劃堅持“安全為基、生態為底、人民為本、發展為要”的規劃理念,將“城、水、林、田、淀”作為生命共同體系統治理,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淀、清淤疏浚等生態治理,強化對白洋淀區域藍綠生態空間的保護;銜接起步區“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間格局,隨形就勢,利用環狀空間以線帶面,形成“一環、五卷、七段、十二點”的空間結構;結合堤頂防汛通道功能,打通“五道雙線”的活動脈絡,并利用泵閘管理用房、防汛屋、碼頭等水利設施布置公共驛站系統,提升堤防工程公共服務水平;統籌堤身、堤防內側護堤地、截滲溝等生態空間進行生態環境塑造,構建百公里生態長廊;保護燕南古城墻遺址,挖掘沿線歷史文化資源,增加生態堤的文化內涵。著力將這條寬窄不一、樣式多元、一望無盡的100km超級城市基礎設施打造為“能防御、有生命、會呼吸、供服務、可體驗”的綜合性設施,成為居民周末休憩處及新區的綠色大客廳。
南拒馬河位于雄安新區境內,西起容城與定興交界處,東至白溝引河,全長約19km。作為區域防洪的重要一環,南拒馬河右堤的加高改造工程始于2018年,早于生態防洪堤規劃編制啟動,當時作為純水利工程,僅對堤身進行加高加固改造(見圖2)。

2 南拒馬河現狀
《河北雄安新區環起步區生態防洪堤規劃》批復后,新區立即開展南拒馬河右堤生態景觀提升工作,以期達到生態防洪堤規劃標準,體現南拒馬河段的自身特點(見圖3)。實施內容包括:加寬堤頂道、生態斷面建設、河灘地及背水面護堤地生態環境營造、驛站及穿堤建筑物建設、城市公共空間戶外家具布置等,總面積約8.0km2。

3 南拒馬河生態堤總體鳥瞰
該段設計以“一河映長堤、三灘魚鳥棲、五道貫林野、七驛煥光彩、九曲十八灣”為總體空間意象。“三灘”指南拒馬河與雄安的第一接觸點、新區生態西門戶——金灘,強調“水渦”狀的自然印記;中部京雄高速段生態門戶——銀灘,打造“水流”式的魚躍長虹;東部鄰近淶河樞紐的秀灘,是南北城市的活力匯聚點,其以“水暈”為設計語匯,演繹水韻活力(見圖4)。

4 “一河三灘”布局
1)金灘 以水流、水渦形成的自然痕跡為設計語匯,打造七島映水、星愿花野、臺地花田、水月心灣等景觀節點,勾勒門戶景觀核心。在金灘下游設置攔水壩,保證水月心灣的常水位控制在12.5m左右。探索道深入淺灘及水心,形成“凌波微步”的景象。花田區域以野花地被為主,梯田區域種植向日葵、粉黛亂子草等,心形區域以紫色系植物烘托大氣空曠的景觀氛圍(見圖5,6)。

5 金灘鳥瞰

6 星愿花野效果
2)銀灘 為京雄高速兩側綠地的自然景觀,是進入雄安主要通道的景觀展示,其以魚躍為設計意象,打造魚嘴分水、漁人碼頭、潛流濕地等景觀節點。銀灘水系根據常水位和高水位,分為主河槽水流、引入水流及水草導流溝三級,在確保主河槽行洪功能不受影響的前提下,為淺灘區域引水。景觀分為生態保育區、淺灘濕地活動區及港灣區,其中生態保育區限制人流活動,淺灘濕地活動區布置部分探索道(見圖7,8)。

7 銀灘鳥瞰

8 魚嘴分水效果
3)秀灘 以水韻活力——水暈為主題,結合周邊小鎮、民居、村落開發各類科普活動區及景觀活動區。主要包括花野河灘、海綿坑塘、植物科普展示、水之環、水之灣等節點(見圖9)。

9 秀灘鳥瞰
在水利單位的指導與配合下,結合已建設的水利斷面,針對險工段與非險工段分別優化生態防洪堤斷面,確保行洪安全。結合巡堤路等水利規范要求,布置“慢行五道”,并串聯沿途不同景觀風貌,將探索道和部分漫步道按可淹標準設置,為居民提供江灣賞金灘、淺水戲銀灘、生態游秀灘的豐富體驗(見圖10,11)。

10 險工段慢行系統布置

11 非險工段慢行系統布置
布置“五道雙線”時著重關注線性空間與各類驛站之間的關系,如漫步道、跑步道和自行車道應盡量匯聚成一股道,將人流引向驛站,也可強化其中一種類型的通道,與其他通道進行穿插,形成坡度,通往驛站,以增加行進的趣味性;在高差較大時,可采用大緩坡或臺階形式,使驛站便于到達(見圖12)。

12 五道與驛站的銜接方式
在植物種植設計方面,設計提出“彩葉鏈、繁花林、漫花坡、水草灘”的設計策略。堤頂道兩側呈現挺拔偉岸、季相豐富之貌。以堤頂路兩側種植銀杏、懸鈴木、白皮松、油松,跑步道兩側種植元寶楓和白蠟展現冠大蔭濃、春景秋色的風貌。垂柳和楓楊勾勒漫步道,姿態飄逸、夏季蔭濃。檉柳、蘆葦、波斯菊、芒草等當地物種覆蓋探索道兩側,堤身灘地野花爛漫、水草豐茂、季季有景(見圖13)。

13 南拒馬河段施工過程實景效果
按照生態堤規劃,全線仿佛一條串珠綴玉的項鏈,珠和玉即為全線大大小小的三級驛站。一期60座驛站以“中華映像,雄安項鏈”為整體意象和文化理念,由全國數十名中青年建筑師參與眾創過程(見圖14)。

14 “雄安項鏈”意象(圖片來源:同濟大學)
雄安驛的001號門戶驛站位于南拒馬河段,新區地勢較高處,建筑設計以容城古八景之“易水秋聲”為啟發,以樂器“塤”的形態為載體,營造拒馬河畔聽浪起潮涌、觀云卷云舒、思人與自然之地。驛站具備展示咨詢、便利租賃、觀光休憩、輕餐茶飲、應急醫療、公廁、直飲水等服務功能,使生態堤更有溫度(見圖15)。

15 雄安驛效果(圖片來源: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生態防洪堤通過“自然而然”的手法,將堤防從“拒人千里”變為“可漫步、可閱讀”,為提升新區空間品質和人居環境質量提供更多承載空間的可能性。隨著工程建設推進,生態防洪堤正逐步成為新區標志性空間和城市品牌,其規劃建設的全過程將為同類型工程提供新理念、新思路及新模式。
致謝:感謝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規劃建設局、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研究中心、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在項目過程中給予的指導與幫助。
項目位置:河北省雄安新區南拒馬河生態防洪堤
項目規模:堤防全長19.05km,生態空間面積約8km2
業主單位: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上海市園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項目組成員:朱祥明、劉曉嫣、范善華、金 熠、蔣 鴻、凌利娟、葉忠豫、錢 臻、李一博、戎欣怡、趙正陽、丁玨振、劉 浩、張書奎、楊 青、李浩瑾、賈 楨、曹 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