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淀法院 鄧可人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新冠疫情讓許多人的旅游計劃都泡了湯,雖然無法完成計劃中的行程,但是夢想還是可以有的。5月19日是中國旅游日,讓我們在共同遵守防疫要求、攜手攻克疫情難關的同時,通過生動的案例來補習一些旅游法律小知識吧。
20位老年人與張女士協商組團旅游事宜,張女士負責安排簽訂合同及對接,于老先生作為老年人團體的代表,通過微信轉賬向張女士交付旅游費用。后收到旅行社發送的電子合同,因參團人員變動多次發生修改,旅行社數次向其發送的電子合同均帶有合同專用章,于老先生代表20人簽字予以確認。合同對簽約雙方、旅游產品名稱、旅游日期、旅游費用等進行約定,并附有游客身份信息和旅游行程單。后因疫情未能出行,于老先生與張女士溝通退款事宜,張女士以公司未向其退款為由拒絕退還,20位老人分別訴至法院,要求旅行社退還旅游費用1810元。
涉案旅行社辯稱,張女士并非其員工,與于老先生溝通簽約并非經其授權履行的職務行為,張女士無權代理及收取旅游費用。
法院經審理認為,于老先生所代表的20位老年人向張女士支付旅游費用及多次修改合同后,均及時收到電子合同,合同均有旅行社的簽章,張女士承諾減免的旅游費用也與合同一致,于老先生等人有理由相信張女士系旅行社員工,其簽訂旅游合同及交付旅游款項系善意且無過失。張女士的行為具有已被授予代理權的外觀,致使于老先生等人相信其有權而支付旅游費用,應發生與有權代理同樣的法律效力,法院最終判決旅行社分別向20位老人返還旅游費用1810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老齡團體追求愉悅生活的愿望強烈。尤其是在退休后,老年人閑暇時間較多,約上好友外出旅游成為常態,而在旅游中遭受損失投訴無門、維權困難成為此類案件特點。法官提醒各位老年人,在簽訂旅游合同時,要注意審查相對人是否有相應的代理權和簽約資質,并及時通過訴訟途徑維護自身權益,防止發生向無權代理人支付費用后而產生的法律風險。同時旅游機構亦應依法訂立合同,規范簽約行為,加強對職員的法律知識培訓,自覺遵守市場交易秩序。
楊某、高某等11人參加了驢友組織的野外登山活動。在下山途中,由于高某利用繩索滑降時摔倒,撞到楊某,導致楊某受傷。經鑒定機關鑒定,楊某的損傷與本次外傷事故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其傷殘程度評定為十級。楊某訴至法院,要求高某賠償人身損害賠償金198629元。高某辯稱其不存在過錯,無任何過失行為。
法院經審理認為,在自發組織的登山活動中,登山活動的參與人應當意識到該活動在現實中存在的危險性,并應當對自己參加登山活動可能出現的危險后果有所預見。本案中,楊某自愿參加野外登山活動,并為此活動購買了人身意外保險,已能預見此次登山活動較為危險,卻自愿冒此風險,符合自甘風險的情形。楊某請求高某承擔侵權責任,應舉證證明其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從本案事故發生的過程以及楊某提交的證據,目前并無充分證據證明高某失控墜落的具體原因以及高某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情形,故高某依法不承擔侵權責任。法院最終駁回楊某的訴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自愿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此為《民法典》中新加入的自甘風險規則,指被害人原可預見損害之發生而又自愿冒損害發生之危險,而損害結果真不幸發生的情形。法官提醒,在旅途中從事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活動,行為人對危險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預見性,故當損害發生時行為人應自行承擔相應的損失。若要求同行者承擔侵權責任,需證明同行人對損害的發生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當前,周末約上驢友,去深山徒步爬山成為一項非常健康時尚的活動,在此建議大家在從事此類具有危險性的活動時,要充分認識到其后的法律風險,綜合考量自身的身體狀況、天氣情況等各主客觀因素。
涂某和其女兒與某旅行社簽訂《國內旅游“一日游”合同》,旅游地點為某瀑布景區。當日,二人隨團到達由景區公司負責經營管理的瀑布景區游覽。涂某在進入瀑布景區后,停留在一塊標志性大石處拍照,被一處低矮臺階絆倒,跌入護岸下的一個3米高的深坑,在送至醫院途中死亡,現場未見警示性安全提示。涂某的兒女將旅行社、景區公司訴至法院,要求賠償死亡賠償金、喪葬費、交通費、住宿費、誤工損失、精神損害賠償金共計1725117元。

旅行社辯稱,其已依約履行合同義務,無違約及侵權行為,不應承擔賠償責任。涂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盡到自身安全注意義務,應自行承擔責任。本案為意外事故而非責任事故。
景區公司辯稱,其完全盡到了作為管理者所負有的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在危險處均設有警示標志,事發地點并不屬于危險區域,且事發后其積極搶救傷者并協助處理后事,不應承擔責任。
法院經審理認為,旅行社作為旅游經營者組織旅游活動,其承擔的安全保障義務應當貫穿整個活動全程。旅行社提供的安全告知書上沒有涂某的簽字確認,未提供證據證明其作為旅游經營者盡到了安全保障義務,故應對本案事故承擔20%的賠償責任。其次,景區公司作為景區管理者和旅游服務的提供者,對景區內的風險有責任予以評估及排除,就危險地段有責任加裝相關安全設施,理應保障游客的生命財產安全。由于景區部分防護設施缺失,造成涂某人身傷亡,法院酌情判定景區公司承擔70%的賠償責任。最后,涂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事發時有成年家屬陪同,其應當在進行旅游活動時對周邊環境盡到一定的注意義務,其本人未能盡到相應的注意義務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故酌定其承擔10%的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旅游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七條第一款規定:“旅游經營者、旅游輔助服務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旅游者人身損害、財產損失,旅游者請求旅游經營者、旅游輔助服務者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旅游經營者和輔助服務者對旅客負有安全保障義務,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游客本人不負有任何注意義務。法官提醒,游客在旅程開始前,應仔細閱讀旅行社的安全告知書,了解旅途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在旅途中,旅客也應當對周遭環境進行審查,應盡量避免到懸崖邊、高處、禁止游泳的水域等存在安全風險的地點活動,旅客對上述風險負有一定的注意義務。
原告李某三人與旅行公司簽訂了《團隊出境旅游合同》,參加萊茵河游輪之旅,每人交費20800元。某旅行社為接受旅行社委托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務的受托旅行社。旅程開始前,某旅行社得知法國船方臨時關閉船閘故無法按照原計劃進行,并擅自變更了旅程,旅行公司得知此情況后未在行程開始前告知原告三人,導致雙方發生糾紛。三人共同向法院起訴,要求解除與旅行公司簽訂的合同,旅行公司退還全部費用83200元。
旅行公司辯稱,雙方合同履行完畢,不存在解除的依據,未發生應當退還旅游費用情形。出現瑕疵應由違約方承擔責任。
法院經審理認為,旅行公司作為專業提供旅游服務的旅游經營者,雖經旅游者同意委托某旅行社提供旅游服務,但其亦應當對受托社提供的旅游服務進行必要的管控及督促,對旅游者進行必要的通知及信息披露。現某旅行社非因不可抗力而擅自變更旅游行程的行為致使違約后果產生,旅行公司對此未盡到合理注意義務,未對旅游者進行必要的通知及信息披露,由此產生的違約責任應由旅行公司向旅游者承擔。旅行公司的主要合同義務系依約定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務,現其因游輪取消而導致提供的主要合同義務不適當,應構成根本違約,守約方應享有合同解除權,故判決解除雙方簽訂的合同。考慮旅行公司、某旅行社實際提供了部分旅行服務、部分必要費用已支出的情況等,依法酌定旅行公司退還50%的旅行費用。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旅游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七條規定:“旅游經營者違反合同約定,有擅自改變旅游行程、遺漏旅游景點、減少旅游服務項目、降低旅游服務標準等行為,旅游者請求旅游經營者賠償未完成約定旅游服務項目等合理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法官提醒,旅客在旅途中發現旅行社擅自變更合同內容,發生旅途改變等與合同不符的情況,可以向旅行社主張相應賠償;另外,若變更內容為旅行社一方的主要義務,游客亦有權依據《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條要求解除合同。
近年來因旅行發生的各類侵權與合同糾紛層出不窮,為避免好事變壞事,法官提出三點建議:第一,謹慎簽訂合同:審查合同對方資質,注意合同條款內容,對安全保障相關事項予以關注;第二,及時留存證據:法院審判依據的是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故簽訂合同及各類票據應妥善保存,身體和財產受損時的證據也應及時保全,依此便可防范于未然;第三,權利及時主張:法律不保護在權利上睡覺的人,因此設置了訴訟時效制度,主張人身損害賠償應在損害發生三年之內提起,故應及時起訴以防錯過權利行使的期限。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值得瀏覽的美景很多,但是在欣賞景色、享受旅途的輕松愉悅時,莫忘記心中還應保留一些風險意識和法律知識,為我們的旅途印上更加安全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