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田 聰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2019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堕L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下文簡稱《綱要》)從頂層設計出發,對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格局、產業體系、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進行重點部署,其中突出強調各省市之間要保障形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創產業協同發展、城鄉區域融合發展、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的一體化發展格局。為推動《綱要》落實,我國加快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其配套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確定對示范區的總體要求、相關定位和目標,要求示范區在轉化地區生態優勢、創新區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制度、推廣重大改革系統成果和改革試點經驗、強化相關成果實施保障等方面展開先一步探索。
吳江區位于蘇州市南部,緊鄰上海和浙江,位于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處于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核心區域,江蘇省賦予其實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大任務,吳江區應充分把握歷史機遇,積極主動參與,結合相關發展要求,從產業布局、生態治理、城鄉協調、空間融合發展等方面作出先行和示范探索(見圖1)。

1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空間范圍(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吳江區空間生態基底良好,水網密布,水鄉特色明顯;空間區位優勢明顯,位于江浙滬三省市交界地區和上海都市圈內,與蘇州中心城區聯系緊密;區域主干路網覆蓋主要城鎮,城鎮之間聯系緊密;區域內中心城區和主要城鎮發展較為均衡,現已形成“一主兩副”的城鎮體系。
新興產業和部分傳統產業依托吳江區的高新區和經濟開發區的產業園發展,產業空間集聚規模已初步顯現,但仍有大量散布于村鎮街道的傳統小型企業,占據大量工業用地,造成較為嚴重的工業污染,且多聚集于河湖水系附近,影響下游水質和生態環境。
區域內生態保護用地面積大,而城市空間已有的開發強度較大,整體開發率已達31.4%,超過總體規劃要求的30.0%,城市未來對外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對傳統城市發展模式造成挑戰。此外,吳江區邊緣區域建設較為混亂,多重用地矛盾累積較為嚴重,影響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空間結構的完善。
規劃是城市空間發展的先導,為適應一體化示范區未來發展要求,吳江區應首先在規劃方面作出探索和應對,做好規劃標準的統一和規劃內容、機制的銜接。在此基礎上,城市整體空間結構、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等按照《綱要》要求和省、市級政府發布的行動方案,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制定相關空間發展策略。
目前,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3地在諸如建設用地分類、道路建設標準、環境治理標準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不協調、不一致情況,應就規劃編制和管理標準進行協調和統一??紤]到先行示范區的高標準發展要求,吳江區應與其他兩地共同組建示范區的規劃專家技術團隊,通過保持與行政部門的溝通,以上海市的標準為依據,同時考慮吳江、嘉善的具體情況,編制示范區的相關規劃建設技術指導,以便建立統一標準,進而實現規劃的有效銜接。
吳江區以往的規劃編制和實施的對象主要為行政區的內部空間和中心城區,其行政區交界區域的規劃和建設與其他區縣存在協同和對接上的不足,導致其交界地區的發展出現不協調或矛盾沖突之處。在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規劃要突破行政邊界的限制,建立統一的、多層級的空間規劃體系,保障目標決策上的協同及規劃、管理標準上的統一,統籌劃定各類控制線,統一規劃建設標準,同時要保證各區縣、鄉鎮的重大基礎設施、環境治理項目、重點建設工程在規劃安排或進度落實上的協同。
針對土地開發強度超過《綱要》要求的情況,結合城鄉協調發展要求,吳江區強調應在現有城鎮格局的基礎上進行結構調整和優化,并突破以往以行政邊界為線、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向外延伸的空間規劃模式,從示范區的整體需求、建設適宜性、資源承載力和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布局出發,構建城市空間結構體系。
實現市域范圍內規劃的全覆蓋和統一管理,改善吳江區邊緣區無序發展的情況;加強吳江區與其他城市交界區域內相關村鎮的規劃銜接,突出示范區內大中小城鎮與鄉村的協同發展,打造互聯直通的小鎮簇群網絡,強化城鎮間的功能互補;在吳江區區域范圍內,構建起以吳江區為主導,沿蘇嘉、G92、滬湖發展軸發展的環汾湖組團、盛澤組團和環太湖組團,形成“四區三軸多節點”的網絡化空間整體結構,以對接青浦和嘉善的城市空間結構,加強三地的空間聯系(見圖2)。

2吳江區未來城鎮空間整體發展格局(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產業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體化示范區中應給予其重點關注,吳江區應推動不同產業在空間上實現集聚化、規?;?、特色化發展,圍繞《綱要》要求,結合自身發展的現實情況,調整各類型產業在空間上的布局形態,充分釋放相關空間紅利,為保證城市空間開發強度以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供基礎。
調查整理吳江區各類型產業的空間分布情況,確定調整的主要產業類型和區域空間,通過淘汰或升級落后的污染企業、小作坊加工企業,為產業轉型騰轉用地空間;圍繞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的空間布局要求,加強吳江區各類型產業園區建設,倡導企業向園區集聚,以提升產業用地規模和產出效益;針對目前各工業用地和園區分布較為分散的情況,應推動其產業空間用地向滬渝高速、常嘉高速、G92高速等重大交通走廊集聚,既實現產業發展聯動和資源流動,又騰轉出用地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活空間提升;著力推進產城融合,推出多種類型的產業空間,提升不同土地空間管理政策的包容性,在保障相對整塊的先進制造業發展空間的同時,充分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產業人才優勢以及部分零散用地,發展規模適宜且多樣化的嵌入式創新產業空間,滿足中小微創新企業發展需求,提升吳江多樣化產業發展的生態系統。
吳江區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和藍綠基底,應以提升淀山湖、元蕩、汾湖和大運河等沿線生態環境品質為契機,構建以水為脈、林田共生、城水相依的自然生態格局;在此基礎上,以低沖擊開發為導向,以城市雙修為手段,推動生活空間與生態空間融合,營造綠色生態的人居環境;在中心城區以外的鄉鎮,要依托其生態環境資源,突出江南水鄉空間要素的特色,倡導建設融合式水鄉生活單元,不過度區分生活區、生態休閑區和生產區,將生活、休閑、旅游、創新型生產等功能進行融合,提升生活空間的多元性和豐富性,以提供舒適、便利的生活空間,提升人的生活體驗。
《綱要》為吳江區發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機遇,吳江區可充分利用先行、先試的政策紅利,與青浦、嘉善兩地共同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空間發展新模式,為示范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生產力布局、資源的自由流動打下良好基礎,以促進吳江區乃至蘇州市與區域的全面協調及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