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克
2019年,國家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建成一批課程思政示范高校、示范課程、教學團隊和高效教學研究示范中心[1]。如何在專業課程中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里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已經成為高校各類專業課程建設的重點和高校專業課程授課的關鍵,同時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所謂課程思政,就是指在高校的非思政類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積極健康的思想觀念、愛國愛民的家國情懷、黨的政治認同、高尚的道德修養、堅定的職業操守和優良的素質素養等思想政治教育[2]。專業課程的教學不僅要授予學生專業技術知識,同時也必須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引導高校學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3-4];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增強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擔當,使學生兼具較高的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5]。
《經濟法》是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財會、經濟、金融等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財經專業建設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財經商貿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具備資產管理和會計核算等實踐能力、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同時還能夠獲取初級財務會計和銀行從業資格證等行業從業資格證書。而《經濟法》作為財經商貿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教學大綱與全國會計職業技術等級證書即初級會計師的考試大綱看齊,課程目標旨在規范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以項目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為基礎;讓學生了解經濟法學說和制度的基本體系、內容及其最新發展;準確理解經濟法律法規相關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經濟范疇內企事業單位經營活動法務相關事項處理。因此,《經濟法》課程的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經濟范疇內的法律法規專業基礎知識,關鍵的還在于培養大學生遵紀守法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培養優良的品質和道德。
所以,《經濟法》課程思政的構建:須秉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養‘德’‘法’兼修的高素質經濟人才”的指導思想,依據專業培養目標,結合學情及課程特點確定課程思政目標,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式,將課程思政貫穿教學各環節,重點培養學生“愛國、誠信、友善、和諧、平等、公正、法治”的七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自覺維護穩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秩序。教學中以社會主體核心價值觀體系為核心,以具體的“愛國情懷、公平正義、平等思維、依法依規、誠實守信、和諧共處、契約精神、友善團結”八維思政元素,系統從學生理想信念的樹立、依法依規意識的培養、職業道德修養的提升、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內涵理解等方面開展案例分享、辯論、討論和小組發言等教學。以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滌蕩學生心靈,爭取學生情感的共鳴,讓學生在掌握經濟法律法規基本概念、法律規定等專業知識的同時獲得經濟“法”學知識素養提升。同時,無形中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以高標準和要求規范自身言行,自覺遵守職業和生活道德規范,最終實現培養“德法兼修”的高素質經濟人才的目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要求和豐富內涵[6]。對于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當代經管學子而言,具備扎實的經濟法律知識素養、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優良的職業道德修養是經管學子的“底色”,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財經商貿工作者的具體實踐要求。因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經濟法》課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念,作為課程思政的融入,培養“德法兼修”的高校經管學子,既是新時代培養德才兼備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也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高品質青年的必然要求。
“德法兼修”的主要目標是既要培養經管學子掌握經濟管理領域基本的法律知識,又要塑造學生愛國為民和遵紀守法的價值取向。其中的“法”特指學生需要掌握基本的企業、公司、證券、合同、訴訟等法律知識、法律淵源、法律約束、法律要求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基本底線。而“德”則包含四項內涵:一是體現為學生具備愛國為民、公平正義、平等公正的“大德”;二是體現為遵紀守法、遵守職業道德、遵循職業操守的“公德”;三是體現為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四是團結友善的“私德”。具體的課程思政目標詳見圖1:

圖1 《經濟法》課程思政目標
根據《經濟法》課程思政設計的目標可知,《經濟法》課程思政融入教學,核心是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法治”等“大德”滲透進課堂教學,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使學生“愛國明禮,明大德”;教育學生明曉“法治”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堅守良好職業操守與職業行為,遵守職業道德;引導青年學生將“自由、平等、公正”作為個人價值準則,培養學生,教育學生守公德;同時引導學生堅守“誠信、和諧、友善”的做人基本,以“法”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做到“嚴私德”。因此,《經濟法》課程秉承鍛造經管學子“德法兼修”優秀品質的初衷,主要以“愛國、誠信、友善、和諧、平等、公正、法治”的七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提煉課程“愛國情懷、公平正義、平等思維、依法依規、誠實守信、和諧共處、契約精神、友善團結”的八維思政元素,明確了“法律基礎知識主題”“思政教育主題”“職業道德教育主題”“社會公德教育主題”四大主題。課程思政元素提煉和思政主題確定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經濟法》課程思政元素與思政主題
課程思政元素和素材是《經濟法》課程思政教學的核心環節。思政教學素材選擇的優劣與教學效果息息相關。根據《經濟法》確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思政理念,需緊密圍繞“愛國情懷、公平正義、平等思維、依法依規、誠實守信、和諧共處、契約精神、友善團結”的思政元素,通過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超星慕課平臺、百度搜狐等搜索、MOOC慕課、會計網校等平臺和渠道,選取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新聞事實、社會熱點、法治事件、財經報道等題材,提取案例、圖片和視頻資料,作為課程思政素材,輔助教學。
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主要通過故事講述、聯系社會熱點、分析財經法制案例等方式具體開展思政的教學,具體教學過程和步驟可以歸納為如下四步。
第一步:教案設計。根據每一堂課教學具體知識點和內容,緊密結合當堂課所授課知識點設計一個課程思政的案例或故事,形成融入案例的完善的教案;
第二步:課堂教學。教師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在知識點處深入挖掘恰到好處的思政切入點;
第三步:思政融入。引入本次課關聯知識點的思政案例,教師通過播放視頻、展示圖片、故事講解的方式對案例進行映入,吸引學生關注;
第四步:討論思考。引導學生對于思政案例進行討論,討論根據不同的案例性質,采取自主發言、小組討論、分組辯論等方式進行,學生需要通過信息檢索、自行思考并結合章節知識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發言情況,教師進行總結,正向引導,立德樹人,使“課程思政”如鹽入味[7-8]。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實現從“教書育人”向“立德樹人”的轉變,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法律素養,培養德法兼備的經管人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總流程詳見圖3:

圖3 《經濟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流程圖
《經濟法》課程思政的特色和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思政元素和主題提煉的創新,二是思政教法教學的創新。
課程思政元素的提煉和確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結合《經濟法》課程性質和課程知識點,結合學生學習情況,重點以“愛國、誠信、友善、和諧、平等、公正、法治”七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提煉《經濟法》課程的“愛國情懷、公平正義、平等思維、依法依規、誠實守信、和諧共處、契約精神、友善團結”的八維思政元素;并根據思政元素進行分類和總結,將《經濟法》課程思政的主題明確為“法律基礎知識主題”“思政教育主題”“職業道德教育主題”“社會公德教育主題”四大主題,培養學生“愛國明禮,明大德”“遵紀守法,守公德”“自我約束,嚴私德”,實現經管學子“德法兼修”的高尚品質。
教學方式采取案例導入、情景創設、話題討論、觀點闡釋、總結反思的方式進行。在講解專業知識點的時候,尋找最佳切入點切入與章節知識點相關的思政案例,以情景化的描述方式讓學生走進相關的社會熱點、新聞事實和法治事件等案例,引導學生進行話題的討論、獨立的思考、觀點的提出,并經教師的總結和分析,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接受思政熏陶,通過思政育人、教學相長,實現“德法兼修”的思政目標。
課程的總體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平時作業、期末測試和課堂記錄顯示,學生基本掌握了經濟法律基礎知識、企業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據法、證券法和訴訟法等基本知識,實現知識目標;通過小組作業,完成模擬創辦公司,進行注冊和商業企劃書撰寫,票據分類掌握和票據填寫實操等內容,提高了學生職業技能,完成了能力目標;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進行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和資料的查找閱讀,通過團隊協作進行學習,達到素養目標;學生通過課堂相關專業+思政結合案例講述、討論、思考,培養了遵紀守法、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精神,達到了思政目標。從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德法兼修”的課程目標。
當然,本文的研究和《經濟法》課程思政的教學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體現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思政案例的選擇和提煉目前主要以教師為主導進行選擇和教學。在未來的教學和研究中,需要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9],引導學生自主查找相關案例,通過不同渠道和平臺檢索案例,自主查找、閱讀、分析、感受,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