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佳陽,黃玉盈,鄭路寬,張溢凡,張靖林,寶景春
(中國醫科大學法醫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自主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動機驅動下自行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內容與方法,并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管理,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控的一種學習模式[1]。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大學生學習效果有較大影響。已有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整體狀況良好,但在學習計劃、學習焦慮、學習反饋等方面的表現相對較差[2]。這也正是當今大學生在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經歷高中階段教育后,如何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學習風格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處理信息的方式[3]。研究學習風格有助于學習者了解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也有助于教師根據個人特質因材施教。已有研究表明,學習風格直接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并影響學習成效[4]。但不同學習風格對大學生自主學習到底有什么影響,至今還沒有較為統一的認識。因此,有必要在不同學生群體中進一步研究學習風格偏好對自主學習行為的影響,進而探索通過引導大學生學習風格來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路徑。
鑒于本科生主要的理論學習集中在一至三年級,因此本次課題研究選取遼寧省部分高校一至三年級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740 份,其中有效問卷678 份,有效回收率為91.6%。問卷樣本中,男生261 人,女生417 人;城市學生385 人,農村學生293 人;醫學類專業學生417 人,非醫學類專業學生261人;一年級268 人,二年級188 人,三年級222 人(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n=678)
1.2.1 自主學習量表 本研究選用朱祖德等編制的大學生自主學習量表[5],該量表適用于中國各類專業大學學生,且信效度均較高,故本調查直接采用。量表共69 題,包含學習動機(30 題)和學習策略(39 題)兩個維度。本研究中總體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74,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同質信度分別為0.943 和0.959,信度指標甚為理想。效度分析KMO 值為0.973,效度高,表明量表結構合理。
1.2.2 學習風格問卷 學習風格問卷采用美國學者費爾德教授及其同事開發的學習風格檢測表(Index of Learning Styles,ILS),共44 個題目,采用兩級記分法[6]。根據調查結果可將學習風格分為活躍—沉思型、感悟—直覺型、視覺—言語型、序列—綜合型。在本研究中問卷效度分析KMO 值為0.740,效度較高,該問卷結構合理。
收集的數據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學習風格問卷各類型得分范圍為0~6 分,3 分為中等臨界值(即沒有學習風格的偏向),從表2 數據可知,在活躍—沉思型方面,學生整體上偏向沉思型,在其他3 個類型方面則分別偏向感悟、視覺、序列。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遼寧省大學生學習風格的整體特點。

表2 大學生學習風格問卷得分情況(n=678)
大學生自主學習量表的學習動機維度得分為(4.72±0.67)分,學習策略維度得分為(4.57±0.66)分,從總體上看,遼寧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陳翠華(2014)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學習動機維度得分均值為3.87,學習策略維度得分均值為4.51[7];龔雪(2017)等對江蘇本科生的調查顯示學習動機維度得分均值為4.21,學習策略維度得分均值為4.04[8]。與以上研究結果相比,遼寧省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略高于大學生群體的自主學習能力。
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認為可能的原因有3 點:(1)調查對象代際差別問題,導致不同時代的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存有差異;(2)我國高等教育水平不斷提升,現代教育技術不斷發展,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狀態的改變;(3)不同地區的大學生學習風貌有差異。
我們分別以性別、生源地、專業和年級為分組變量,對大學生自主學習量表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7。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學習策略維度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城鎮學生得分高于農村學生。除此之外,不同性別、專業、年級的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維度得分差異均無顯著性。

表3 不同性別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維度得分比較
表8 顯示,活躍—沉思型學習風格與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呈正相關關系,感悟—直覺型學習風格與學習動機呈正相關關系。統計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風格越傾向于活躍—沉思型的活躍側和感悟—直覺型的感悟側,則學習動機維度得分越高;同時,越傾向于活躍—沉思型的活躍側,學習策略維度得分也會越高。

表8 學生的學習風格與自主學習相關矩陣
為進一步明確學習風格與自主學習能力之間的關系,我們對學習風格與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9。

表9 學習風格與自主學習的回歸分析
當因變量為學習動機時:對與之相關的活躍—沉思型、感悟—直覺型學習風格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僅進入活躍—沉思型作為變量。β 值為0.043(P<0.05),活躍—沉思型學習風格可以解釋學習動機1.1%的變異量(R2=0.011)。根據模型參數可認為活躍—沉思型學習風格對學習動機有顯著影響。
當因變量為學習策略時:逐步回歸分析法依次進入活躍—沉思型、感悟—直覺型學習風格,以生源地為控制變量,排除不顯著變量后只進入感悟—直覺型。β 值為0.115(P<0.05),活躍—沉思型學習風格可以解釋學習策略2.3%的變異量(R2=0.023)。根據模型參數可認為感悟—直覺型學習風格對學習策略顯著影響。
此外進行共線性檢測,模型中容忍度在0.93~0.99,方差膨脹因素在1.000~1.001,根據判斷標準,本研究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
學習風格與自主學習能力之間存在相關關系,能夠互相影響。雖然不同學習風格之間沒有優劣之分,但從上述調查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活躍—沉思型、感悟—直覺型學習風格與自主學習能力之間會相互影響,引導學生學習風格向活躍型轉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因此,為提升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表4 不同生源地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維度得分比較

表5 不同專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維度得分比較

表6 不同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維度得分情況

表7 不同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維度得分的組間和組內比較
研究表明,學生活躍的性格或在活躍環境下更能引發活躍型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活躍氣氛,多用提問、討論等方式與學生保持互動。此外,在課堂教學之余多安排實踐性學習,在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大學生尤其是一至三年級學生,其學習的知識更偏向于記憶,更方便進行感悟型學習。教師可以此入手,在教學中注意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情況,并通過思維導圖、維恩圖、統計表等幫助學生梳理雜亂的知識點,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學習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教會學生多種學習方法[9]。這意味著高校教師或輔導員在指導學生過程中,需對學生開展學習風格調查,并根據學生學習風格的特點,引導其自覺、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避免慣性延續高中階段的被動學習方法。同時,不同學科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傳授本學科的知識特點和對應的最優學習方法。根據調查結果可知,朋輩之間的互動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專業知識講授過程中應盡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之中。在日常學業指導中則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證思維的創造性和靈活性,進而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朋輩互助、引領作用,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動機是一個有機系統,端正學習動機、激發學習熱情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至關重要。然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本科教育已成為大眾化教育,大學生學習動機涉及的因素越來越多。因此,高校若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就需要不斷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以思想理論教育與價值引領為突破口,讓大學生真正樹立遠大理想,以理想激勵學生不斷拼搏,以價值引領學生從個人名利得失或安逸享樂、不思進取的狀態中擺脫出來,全身心投入自主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