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豪
(西安外國語大學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8)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高度關注,區域經濟均衡發展[1-3]對推進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是以總需求過剩為特征的非均衡經濟,旨在以總需求拉動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受于諸多因素的限制,這樣的經濟高速發展不能持續穩定運行,因此導致了中國經濟的起落[4]。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由于政策改變的影響,彌補了中國經濟之前存在的一定的缺陷,為中國經濟發展迎來了40多年的高速騰飛。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導致了中國經濟的不均衡,為后續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隱患。因此經濟均衡發展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有重要意義,其表現在產業經濟均衡、區域經濟均衡等諸多方面。
國外對區域經濟的研究最早源于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提出的農業區位論,相比之下,國內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研究起步較晚,且觀點存在一定差異。漢斯辛格認為區域經濟發展差異過大對社會穩定與可持續發展有消極作用。Masahisa等人通過對GDP與工業總產值進行Theil指數分解得到中國內地與沿海之間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擴大的結論[5]。楊偉民通過基尼系數分析的方式得出20世紀80年代東、中、西三大經濟區之間收入水平總體差異未曾擴大,反而縮小的結論[6]。張毅從縣域視角進行研究,發現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差異顯著并且仍呈現上升趨勢[7]。徐建華等發現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呈現先擴大后縮小再擴大的趨勢[8]。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但普遍認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顯著。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較大,會產生諸多負面效應,因此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為指導后續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絕大多數對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聚焦于東、中、西三大經濟區之間,少數聚焦于南北經濟區之間和其他范圍。但對于各省內部經濟區經濟發展差異的研究較少。研究各省內部經濟區經濟發展差異對于指導各省內部經濟發展以及政策制定具有積極作用,本文旨在通過聚焦于陜西省內部關中經濟區、陜北經濟區、陜南經濟區三大區域之間的發展狀況,選取GDP作為指標,基于變異系數[9-11]與Theil指數[12-13]分析區域經濟發展,對其結果進行分析得出導致發展差異的原因并給出一定建議。
為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通過比較查閱相關資料,本文選取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常住人口作為研究指標。指標數據來源于陜西省統計局發布的2000年~2020年《陜西省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以及中經網統計數據庫。選擇2000年~2020年上述指標數據進行后續的測算研究。
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是衡量數據中觀測值變異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在對區域經濟研究中變異系數可以直觀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變化趨勢。本文采用基于人均GDP的變異系數來探究陜西省三大經濟區區域經濟發展的變化趨勢與差異。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δ表示標準差,μ表示平均值。
Theil指數是一種從信息量和熵的概念出發,考察不平等性和差異性的指標[14]。其通常用于衡量個人之間或者地區間收入差距。通常情況下,其值越大則表示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越大。其計算公式如下:

以陜西省各市各年人均GDP為樣本,計算陜西省2000年~2020年人均GDP變異系數,得到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2000年~2020年陜西省各市人均GDP變異系數
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2000年~2020年期間,陜西省各市人均GDP變異系數呈現上升后降低的波動趨勢。
從數據來看,人均GDP變異系數從2000年的0.49經過波動上升到2008年的頂峰0.58,后又下降到了2020年的低點0.38。從整體趨勢來看,陜西省各市人均GDP變異系數在2000年~2020年間先上升后降低,以各市為單位的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呈現先擴大后降低的趨勢。可見在這21年間陜西省各市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相對而言在縮小。
分別以三大區域內各市各年人均GDP為樣本,計算各區域2000年~2020年人均GDP變異系數,得到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陜西省三大區域人均GDP變異系數
從圖2中可以得出三大區域內部經濟發展差異情況各不相同。關中地區人均GDP變異系數在此期間呈現持續波動下降趨勢,中間存在一定的反復波動,整體來看從最初的0.46降低到2020年的0.26,由此可以得知關中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在此期間不斷縮小,并且由其變化趨勢可以推測:關中地區經濟發展差異還具有繼續縮小的趨勢。陜南地區人均GDP變異系數長期處于穩定變化,在0.1~0.2之間波動,因此可以得知陜南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較小,且發展變化相對穩定,呈現區域內部經濟發展變化基本同步的趨勢,但在2019年~2020年期間,其人均GDP變異系數呈現上升趨勢,在未來存在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變大的可能性。陜北地區人均GDP變異系數變化較大,呈現V字型變化,從2000年的0.49到2008年的最低點0.01,之后又波動反彈至2016年~2020年的0.34左右的穩定,其表明在這21年中,陜北地區各市經濟發展發生了顯著變化,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先縮小后擴大,最后趨于穩定。
基于陜西省及三大區域GDP、常住人口數據計算其2000年~2020年Theil指數,其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陜西省Theil指數
從圖3中可以得知,陜西省整體Theil指數呈現M型變化,與其變異系數變化趨勢相似,陜西省整體各市經濟發展差異呈現先擴大后縮小的趨勢,并且在2016年后趨于穩定,即各市經濟發展近似同步變化,因此各市經濟發展未發生更大差異。
從趨勢來看,Theil指數變化和變異系數變化趨同,關中地區、陜北地區整體來看均呈下降趨勢,但關中地區下降趨勢更顯著且仍然存在未來下降趨勢,陜北地區在2008年達到最低點后反彈,至2016年開始趨于穩定。陜南地區在此期間整體變化穩定,不存在顯著性波動。
從三大區域來看,在2000年,關中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最大,陜北地區次之,并且高于全省總體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中地區、陜北地區均呈現下降趨勢最終接近全省總體差異。此趨勢表明全省各市經濟發展差異逐漸縮小,關中地區、陜北地區各市之間經濟發展也在整體上縮小。而陜南地區Theil指數在此期間穩定在較低水平,其地區內部各市經濟發展差異不大,且發展趨勢穩定。
從變異系數和Theil指數計算結果綜合來看,陜西及陜西省內三大區域經濟發展有著以下特點:①2000年~2020年期間,陜西省各市經濟發展差異總體呈現先擴大后縮小的趨勢。②陜西三大區域中,關中地區各市經濟發展差異最大,陜北地區次之,陜南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最小且變化最穩定。③三大區域之間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由圖4可以得出,在2000年~2020年期間,關中地區占據了陜西省60%~80%的GDP,陜北地區與陜南地區相近,各自占據15%左右。

圖4 三大區域GDP占比
基于上述量化測度結果,陜西省各市經濟發展、三大區域內部經濟發展均存在不同的差異。從區域總體來看,具有以下原因:
關中地區、陜北地區、陜南地區,三者所處區域各不相同。陜西地處中國西北部,由秦嶺-淮河一線分割南北,其省內南北部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存在顯著差異。陜北位于陜西北部、其地形以黃土高坡為主,氣候常年干旱少雨;關中地區位于關中平原,其地勢較陜北、陜南而言平坦適宜居住,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陜南地區位于秦巴山區、其內多山。
陜北地區由于其地形、氣候原因,居住人口較少,因此對其發展存在一定限制。陜南地區多山,交通不便,其內自然資源與外界運輸較難且成本高、人員流動較為不便,因此影響了陜南地區的發展。而關中地區自古是宜居帶,地勢平坦方便商品運輸與人員流動,因此關中地區經濟更為發達。故區域環境的不同對三者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也為三大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埋下伏筆。
(1)人力資源投入
三大區域人員分布不均,關中地區面積占陜西省面積的1/4,人口占據陜西省整體人口的一半,而陜北、陜南兩地區地廣人稀,人口因素導致陜南陜北兩大區域缺少人力資源,因此經濟發展得到限制。并且西安市位于關中地區,其擁有高等教育院校位居中國城市前五,每年高等教育院校畢業生有很大一部分留在西安,為西安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因此促進了關中地區的經濟發展。而陜北陜南地區高等教育院校稀少,且畢業生不愿留在當地,進而也導致陜北陜南地區得不到更好的發展。
(2)技術資源投入
西安市是國家中心城市,且由于上述高教資源豐富的影響,許多科研所均位于西安,其科研產出很大一部分為西安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帶動西安市經濟發展。因此關中地區技術資源豐富,推動關中地區經濟高速發展。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陜西省三大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主要來源于環境因素與要素因素。為了推動陜西省整體經濟發展,需要縮小各市之間、各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差異。
政府對于各區域之間的發展具有宏觀協調的功能,其作為橋梁對各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進行調控。發揮政府對區域發展的協調功能,從宏觀視角對全省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獲得更加平衡的區域經濟發展。在整體高速發展的前提下,對省內各區域均衡發展進行調整,針對經濟發展薄弱區域,加大資源的扶持力度,對其稀缺資源的配置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支持。制定符合其區域特點的發展政策,對其資源配置進行合理優化,確保全省各區域均衡發展,縮小各市各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
加強對經濟發展不均衡區域的政策傾斜,基于全省視角,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全國范圍內社會投資,為各區域發展引入不同的社會資源;通過制定各區域人才引進計劃,吸引優秀人力資源促進經濟發展不均衡區域的經濟發展。
充分挖掘區域優勢,關中地區、陜北地區和陜南地區各自有其發展優勢。關中地區歷史悠久、地勢平坦,適宜居住,占據了陜西省半數以上人口,且其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具有充足的高科技人力資源,且研究所、知名企業眾多,以上因素為關中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要素基礎,推動關中地區經濟高速發展。陜北地區氣候、地理環境不佳,但自然礦產資源豐富,其自然礦產資源在推動陜北地區、陜西省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陜南地區地區山區,旅游資源豐富,此外其豐富的自然農林業資源成為其發展重要一環。
陜西省三大區域各具其區位特色,且具有良好優勢互補性。陜北陜南地區資源豐富,但由于其環境等因素導致其人口、人力資源匱乏;關中地區人力資源、科技資源豐富,但其發展需要大量自然資源。因此對區域內部優勢進行挖掘,加強優勢互補,對陜西省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陜西省區域間具有較高互補性,故加強區域合作對其整體、區域內部發展均產生積極作用,因此加強區域之間協調合作、優勢互補是至關重要的。
加強省內基礎設施建設,為陜北陜南地區資源運輸提供便捷,對全省整體發展有著極大促進作用。促進對各區域資源配置,為各區域發展提供其稀缺要素,確保區域間協調發展,合作共贏。
陜西省在陜西省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了“推動關中創新發展、實現陜北持續發展、加快陜南循環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15],因此對三大區域內部發展,在此作出以下建議:針對關中地區,加強西咸一體化進程,充分利用現有人才、科技資源,加強科技創新,推動關中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加強西安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為其他區域輸送人力資源與科技資源。針對陜北地區,基于現有紅色文化資源及豐富自然資源,推動紅色旅游行業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礦產資源,加強工業化建設,擺脫依托礦產交易為主要方式的經濟增長,發展自身的礦產加工產業,加快區域工業化。針對陜南地區,把握地理優勢,充分吸收西安、成都兩大國家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作用,基于其農林業資源,發展休閑旅游行業。合理利用自然藥材優勢,加快醫藥業、生物藥業的發展,推動陜南經濟發展。
目前,陜西省經濟處于高質量發展期,全年經濟呈現持續恢復、結構向善、動能蓄積,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但從量化分析來看,陜西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還處于較高水平。對于陜西省經濟均衡發展不利,也對于陜西省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利。因此本文通過量化測度,得到了2000年~2020年期間陜西省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基于趨勢給出了一定的參考建議,旨在為陜西省未來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但本文側重于陜西省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面,未對陜西省各區域產業經濟發展進行考量,故后續研究可以從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入手,探究陜西省各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差異,進一步為陜西省經濟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