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
(保定市保通公路勘測設計有限責任公司,河北保定 071000)
某高速公路項目,全長182 km,共設計橋梁103 座。項目所在位置地勢變化較大,表現出西北方向地勢較高、東南方向地勢較低、北部區域地勢較高、南部區域地勢較低等特點。地勢高差較大會增加公路橋梁的規劃難度。結合區域內震害頻發的特點,需進行橋梁抗震設計,提升公路橋梁整體結構的安全性。本文結合橋梁工程的設計需求,從結構安全、耐久形兩個方面給出設計方案,保證公路橋梁項目的整體質量。
該項目所在區域地震發生頻率較高,橋梁設計位置河谷較深,山谷內彎道數量多、地勢高差較大,初期進行公路橋梁規劃設計時,秉承結構安全、項目耐久兩個設計原則開展公路橋梁的整體設計。該項目應側重關注橋位的設計方案,考量結構安全性。結合環境因素形成的限制作用,綜合選出安全性較高的位置。如果橋位地勢含不利因素,需及時給出補救措施,消除不利影響。同時,橋梁設計應側重落實抗震設計工作,積極采取抗震措施,切實增強項目整體的抗震效果。橋梁孔跨設計需結合橋位周邊的環境特點,如地勢、河床寬度等,以此保障方案的可行性。如果橋位周邊環境比較復雜、施工難度大,可采用大跨徑結構。
表1所示是按照橋長劃分的橋型。本案例項目中多數為中橋。結合該項目的橋梁結構安全性設計要求以及JTG/T 2231-01—2020《公路橋梁抗震設計規范》,抗震設防類別為B 類。

表1 按橋長劃分的橋型
參照項目所在區域的震害特征、周邊路網防震的設計實況,需采取多種措施綜合防控,以此保障橋梁結構整體的抗震性能。橋型選擇期間,參照項目所在區域往期的震害資料可知,震害中橋梁受損嚴重的結構大多為落梁,此種梁型中下部分的受損量較小,修復工作簡單,并且各類公路橋梁中,中橋、小橋均表現出橋梁結構簡單、橋梁剛性較高、橋梁質地均衡、工程操作方法簡單、工程造價較少等特點。為此,選擇橋型方案時應注意:少數位置對橋梁寬度要求較高時,可使用連續梁設計方案;斜交橋梁在地震過程中會發生較大的位置偏移量,相比正交橋梁的震害表現更為嚴重,因此,對于斜交橋梁,需給出交錯布孔方案,以此控制橋梁位移[1]。
如果橋梁跨度較小、一個方向支座的水平調整量能夠滿足主梁水平溫度形變量的需求,可在兩個墩柱中設置相同的支座。如果是橫跨溝谷的簡支梁,可結合實際情況,對同聯橋墩高度進行統一設計,盡量減少橋墩高度差異。位置相鄰、橋梁高度差異較大的橋梁結構,橋墩容易因為水平地震波的作用而失穩,破壞結構整體的抗震能力。因此,需要改變支座設計參數,增強橋墩、支座連接位置的整體強度,以此增強橋梁的抗震性能。
項目的第四區分布有V 形河道,部分橋墩高度大于40 m,橋梁聯數量大于3 聯,可將V 形孔梁結構添加在分聯位置,形成抗震支護結構,如圖1 所示。

圖1 V形抗震結構設計
在地震工況下,圖1 中的摩擦墊片會發揮作用,使蓋梁、梁體兩部分處于暫時分離狀態,以此減少橋梁結構受到的震害作用,同時借助穩定銷的設計,保持各類連接組件的完整性。地震停止后,各結構可恢復為和震前一樣,以此維持橋梁結構的安全性。由此可知,圖1 的抗震設計具有較強的減振功能,可保證橋梁結構安全性。
在該項目中,為了積極改善橋梁抗震性,還要有效控制梁體結構位置移動問題,從而減少落梁發生的地震損壞。梁體限位措施如下:(1)梁結構的設計長度主要參考蓋梁頂層的寬度有效值;(2)對于簡支T 梁結構,可在伸縮縫的側邊添加防落鏈;(3)箱梁、橋墩間隔位置,需增加限位設計。
在橋臺、橋墩等位置可使用防震擋塊,如橡膠墊塊,增加抗震緩沖空間,提高抗震性能。如果河岸區域地質條件表現出軟弱黏性、失穩性較強等特點,需增加孔跨長度,合理確定橋墩及橋臺的位置,以此增強橋梁結構的平穩性。橋臺位置使用抗震性能較強的結構形式,合理調整橋臺高度,以此控制動土壓力對橋臺結構的影響,增強橋梁整體結構的抗震能力。
對于跨越河流地段的橋梁,橋梁孔位設計應依據項目所在位置的河道實況給出設計方案;對于跨越既有橋梁的橋梁,橋址區域分布有較深的泥石流溝壑,應盡量增加跨徑,盡量采用一孔跨越的方法,增加橋梁下方凈空,使其形成安全防護結構;針對具有潛在泥石流險情的地段,需要給出必要的泥石流應對措施,合理改造溝壑,采取添加橋墩、調整橋墩設計形式、增設抗沖擊裝置等措施,以此增強橋梁結構設計的安全性。對于活動性較強的支溝,適當添加攔擋壩,以此抵擋泥石流的沖擊作用,提升橋梁結構的安全性[2]。
陡坡區域,橋梁工程具有地勢高差大、橋墩高、工程施工困難性大等特點。如果挖方量較大,會影響邊坡結構的平穩性。因此,采取如下措施:
1)對于路線涉及的陡峭位置,準確給出豎向斷面、水平斷面等測量結果,作為工程地質分析的關鍵資料;
2)可合理增加跨徑,控制陡坡橋梁個數,以此有效減少樁基施工對陡坡的干擾。針對柱式墩,可使用高低墩的橋墩設計形式,以此控制開挖量,各側樁頂高度應有一定的差異,也可采取樁端相連形式,使樁基與墩柱成為一體。如果墩位較高,可使用獨柱空心墩。
提高橋梁的耐久性,主要通過使用性能優異的施工材料實現,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1)混凝土用料主要選擇水化熱參數較小、含堿量不高、性能穩定的水泥材料,不可選擇早強水泥用料。
2)摻合料配制時,可選擇粉煤灰、礦物等用料。
3)骨料選擇應以吸水性不高、膨脹能力不強的用料為首選。
4)合理給出混凝土配比設計,切實增強用料密實性[3]。
5)裂縫控制,需參照結構設計要求,盡可能地控制裂縫寬度。
6)案例項目鋼結構部分,增強鋼結構板材耐久性的目標見表2。另外,增加橋梁耐久性時,還應以結構優化為首要措施,構造方面,應防止出現應力集中情況,避免結構疲勞受損。

表2 增強鋼結構板材耐久性的處理目標
橋梁項目正式使用后,其結構耐久性的主要干擾條件有:車輛運行的荷載作用、雨水沖刷等。因此,耐久性設計期間,應加強橋梁結構調整,以此減少橋梁性能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橋梁設計結構期間,可有效聯合梁體、鋪裝兩個結構強化橋梁整體的耐久性,使其具有較強的抗損傷性能,以此避免雨水滲透導致的材料腐蝕問題,延長橋梁結構的可用時間。在鋪裝間隔位置,合理添加鋼筋網,防止用料出現開裂問題。在主結構設計期間,添加排氣孔,以此提升橋梁結構內部降溫能力。
橋梁由多個結構組成,上部組成長時間承受車輛運行的荷載的作用,會將部分荷載傳遞給下部結構,改變橋梁結構整體應力分布,此種應力分布的動態變化會降低橋梁結構整體性能,甚至會削弱橋梁結構的耐久性,導致結構疲勞損傷問題。在橋梁結構出現性能損傷后,逐步演變成結構裂縫,甚至會轉化成脆性破壞問題。為有效控制結構損傷問題,應對案例橋梁進行抗疲勞設計。
1)選材時以優質用料為主,側重選擇具有抗腐蝕能力的用料。
2)以結構安全、性能耐久為起點,全面落實橋梁結構設計,以此防控橋梁結構出現損傷問題。樁基、墩柱各位置均存在一定腐蝕風險,此類結構與地表水接觸,會受到水中鎂離子、氯離子的侵蝕。在耐久性設計時,需增強用料設計,調整保護層厚度,以此達到抗腐蝕效果。
3)開展抗荷載設計,合理布置支座點位,以此展現支座功能,防止支座受到撞擊。在橋梁表層添加監測設備,全面監測橋梁結構問題,提早排查風險,增強橋梁耐久性。
耐久性設計中,抗震設計尤為關鍵。橋梁下部位置的抗震設計,以增加配筋量為主要措施。橋墩、墩柱各處可增設保護構件,達到抗震效果。在發生強烈地震時,依據相關規范的內容進行抗震設計。橋梁的抗震設計,可充分利用橋梁結構的初期強度,提高橋梁結構的延性。此種抗震設計,與強度設計法具有一定差別。延性抗震是選擇特定的塑性形變位置來抵消地震作用,延長結構的使用時間,削弱地震作用。在抗震設計期間,使用塑性形變抵消地震的慣性作用,防止橋梁結構受損,維持橋梁結構的承載能力,是耐久性設計的有效措施。
對橋梁結構進行防排水設計,可以減少結構滲水問題,從而增強結構的耐久性。具體可以在橋面鋪裝中鋪設防滲較強能力的防水層,保證防水質量。
綜上所述,項目所在地域表現出地震頻率高、地勢高差大等特點,需給出合理的公路橋梁規劃,結合結構安全、耐久性等設計要求,逐一給出設計方案,提升工程整體的質量,發揮公路橋梁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