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賢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針灸治療慢性胃炎用穴規律。方法:選擇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診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患者利用穴位規律采用針灸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西藥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好于對照組,組間差別明顯,(P<0.05)。結論:利用穴位規律針灸可以有效的治療慢性胃炎,能改善胃黏膜,提高保護功能。
關鍵詞:慢性胃炎;針灸治療;穴位規律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變,包括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這種疾病屬于中醫的胃痛,也稱為“胃脘痛”。它是由外邪引起的氣滯、胃上腹部附近的恥骨疼痛、內傷飲食情緒、臟腑功能失調等引起的。慢性胃炎是一種很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在人群中有很高的發病率。大部分人在其一生中可能都或多或少或長或短體會過胃疼、胃脹等消化系統功能障礙的癥狀。慢性胃炎是消化道的一種常見疾病、多發病,其發生率日益升高,在各類腸胃病中居首,可分成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現代研究認為該病的產生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腸動力障礙、中樞神經功能失調等相關,但對其治療依然沒有特效方法 ,多見用藥治療如維護胃黏膜,降低胃液代謝,推動腸胃腸蠕動,抑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但復發性高。而中醫學通過長期性臨床,累積的工作經驗,可以有效的改進病癥,獲得比較認可的效果。如今臨床醫學運用針灸療法此病也得到了明顯效果,中醫針灸方式向多元化和體系化發展。在這個趨向下,中醫針灸藥方的規律和實效性討論日益受關心。本文通過分析針灸治療慢性胃炎用穴規律,總結臨床經驗,現匯總如下。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診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患者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者年齡29-70歲,患者平均年齡(32.52±3.64)歲,其中輕度15例,中度10例,重度5例。對照組患者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者年齡29-70歲,患者平均年齡(32.52±3.64)歲,其中輕度15例,中度10例,重度5例。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一般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治療方法,使用克拉霉素(上海雅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044)常用量一次0.25g,每12小時1次,口服。甲硝唑(丹東醫創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1021214),一次0.4~0.6g,一日3次,療程7日。并配合及維 生素 B1 、B6。患者如若出現貧血選擇維生素B12注射
實驗組使用針灸治療,本次實驗選擇胃俞穴、內關穴、中脘穴、足三里以及曲澤穴。選擇30號的1.5寸毫針。在對胃俞穴針刺時,選擇脊柱方向斜刺進針,得氣后行補法。對中脘穴進行針刺0.8寸,進行平補平瀉。對內關穴直刺1寸,得氣后平補平瀉。對曲澤直刺1寸,得氣后行瀉法。足三里進行直刺2寸,采用平補平瀉。留針期間進行溫針灸,每天進行1詞,留針30min,5天為一個療程,間隔兩天后進行下一次治療。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全部小時,胃鏡下無炎癥。有效:臨床癥狀緩解,胃鏡下炎癥減輕。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
1.4統計學方法
將本組數據代入SPSS21.0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治療效果
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好于對照組,組間差別明顯,(P<0.05)。
在中醫學史籍記錄中,沒有慢性胃炎的范圍,也有專家學者依據臨床癥狀將其歸入“嘈 雜”、“胃漲”、“痞滿”、惡心嘔吐等范疇。該病以胃腕部脹滿、疼痛或不適為具體表現。中醫認為,該病發病多與飲食搭配不節、勞倦太過、情緒受阻及先天稟賦等相關。
《醫學正傳·胃脘痛》云:“胃腕當心而痛.未有不由積痰積郁于中 ,七情之氣觸 于內所致焉。”飲食搭配失衡、勞倦內傷等可以損傷腸胃,導致腸胃調節作用紊亂。久病必虛,氣滯血瘀,故見胃脘部痞滿,或酸痛、刺疼,日久纏綿悱惻不愈。
總而言之,CAG多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脾胃虛弱為主要辨證論治,以瘀血阻絡為病理關鍵。因而,醫治以健胃消食氣溫中,活血化瘀通脈為秘笈。中脘穴為胃之募穴,胃俞穴為胃之背俞穴,是胃之經氣匯聚和輸注之部位。俞募相配,以健胃消食通脈,和胃降逆,治胃腑之疾;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合治內腑”,溫針灸足三里,以奏經絡疏通、調和血氣、強脾健胃消食之功;內關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為陰維所交,通于三焦,乃治胸脘疾病之要穴,有“心胸內關謀”之說;曲澤為手厥陰心包經合穴,為“四彎”穴,長于活血化瘀,治療腰部以上的淤血紅腫,取決于活胃腑之血,去胃腑之瘀。諸穴同用,充分發揮活血祛瘀,健胃消食強胃之功。臨床醫學觀察證實,針灸療法CAG具備清除和改進胃黏膜炎癥,提高胃黏膜保護的功效。2組對比效率雖差別明顯,但藥物治療價格不菲,不良反應大,導致患者無法堅持醫治,且效率與針灸療法對比有顯著差別。表明針灸療法是一種安全、合理、經濟、無副作用的治療方法,非常值得推廣;但準確的原理尚需進一步開展討論。
參考文獻
[1]梁藝鐘,林德榮,郭紹舉,等.中藥治療脾胃虛弱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 慢性胃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9,(16).103-107.
[2]鄒文靜,張秋萍,金靜,等.慢性胃炎患者中醫體質及中醫證型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分布分析[J].陜西中醫.2018,(10).1402-1404.
[3]車俊清.針灸聯合黃芪建中湯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處方藥.2018,(10).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