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瑩 胡江霞
樂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四川樂山 614000
后疫情時代,中國各大旅游景區百廢待興。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作為中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集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于一身,其旅游市場潛力不可估量。然而,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內缺少相關的景點法譯文本介紹,這勢必會影響以法語為母語游客來此地旅行的綜合體驗感。再者,鑒于法語重要的國際地位,鑒于振興中國旅游市場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在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增設景點法譯文本介紹已迫在眉睫。
新冠疫情使中國旅游市場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中國疫情在統籌高效的防控體系下得到有效控制,國內旅游市場秩序逐步恢復,而國際市場仍然低迷不振。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作為全國著名的5A級景區,集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于一身,以其悠久的佛教文化和引人入勝的自然風光廣為人知。據“樂山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會議報告顯示,2018年新冠肺炎疫情未暴發前,樂山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約5733.5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約892.59億元。由此看來,作為中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該地旅游市場創收潛力巨大。而全世界現有超過三億人使用法語,法語素以語法規則嚴密、詞匯豐富、詞義精確著稱。國際上法律條文等重要文件大都用法語書寫,聯合國將法語定為六種工作語言之一,現被廣泛應用在國際性社交和外交活動中。同時,法語也是許多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法語的國際地位毋庸置疑。因此,除了穩定國內市場,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也應牢牢把握國際市場,尤其不應忽視法語為母語的旅游市場的經營。增加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景點法譯文本,能夠有效提升法語為母語的游客的歸屬感,吸引更多外國友人來到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旅游,推動樂山當地旅游市場的復蘇,帶動樂山及其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因此,在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建設法譯文本是后疫情時代下該地旅游市場振興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在后疫情時代這個特殊的艱難時期站穩腳跟的不二選擇。
后疫情時代中國的再次揚帆離不開文化這一軟實力的支撐,同樣地,重振中國旅游市場也離不開文化這一強勁的驅動力,這也是筆者將旅游市場振興和文化傳播作為本文重中之重進行討論的原因所在。在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爭中,世界各國人民都深刻意識到全球化的意義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世界各國的聯系越發緊密,國與國之間架起以文化為基底的互通有無的橋梁。峨眉山作為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旺盛、游人絡繹不絕。樂山大佛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歷盡百年風霜依舊屹立在江水之畔,其豐厚的佛教底蘊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峨眉山-樂山大佛被文人墨客描繪進詩詞歌賦中。如李白曾在《峨眉山月歌》中描繪到“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又如他在《登峨眉山》中美譽“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蘇軾曾在《送張嘉州》中提及樂山大佛景區內的凌云寺“少年不愿萬戶侯,亦不愿識韓荊州,頗愿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云游”;黃庭堅也曾在《登凌云寺見花》中寫道“凌云一笑見桃花,三十年來始到家。從此春風春雨后,亂隨流水到天涯”;陸游也在《謁陵云大像》中與樂山大佛結下了不解之緣“出郭幽尋一笑新,徑呼艇子截煙津。不辭疾步登重閣,聊欲今生識偉人。泉鏡正涵螺髻綠,浪花不犯寶趺塵。始知神力無窮盡,丈六黃金果小身”。這些古詩詞字字珠璣,千古流傳,不僅豐富了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的歷史文化內涵,也讓峨眉山-樂山大佛成為從古至今遷客騷人魂牽夢繞之地。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蘊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而景區的介紹語卻是相關中國文化能夠被準確表達的有效方式。經過實地調查,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的標示語有中文、英文、韓文、日文,卻缺乏法文,法語的國際地位及重要性已在上文提及,在此不再贅述。在景區內增設法譯文本標示語,不僅能讓法語為母語的游客找到親切感與認同感,提升旅游的體驗感,還能幫助其了解景點背后的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客觀上有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搭建以法語翻譯為媒介的中法文化之橋,促進中法文化的友好交流,也能助力于中國文化“走出去”。
筆者前往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做了實地的調研和考查,也拍攝了大量照片,再次證實了景區內的景點介紹有漢語、英語、韓語及日語,但缺少相應的法文介紹。由于篇幅限制,筆者選擇了三幅與大家進行分析探討(見封三圖4、圖5、圖6)。

圖4 峨眉山景區簡要概述

圖5 樂山大佛景區“忍辱”介紹

圖6 樂山大佛景區“持戒”介紹
封三圖4拍攝于峨眉山景區,對峨眉山的歷史文化、峨眉山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以及峨眉山地質地貌動植物特征作了簡要概述;封三圖5和封三圖6拍攝于樂山大佛景區,其內容圍繞著佛教,向人們傳遞了忍辱和持戒兩項修行法則。忍辱就是要懂得忍受和忍耐,因為在修行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業障,這些業障會阻礙我們修行的腳步,唯有外忍內忍兼具,方可破除阻礙,有所修為;持戒就是要懂得嚴守戒律,不作惡,不犯惡,嚴守五戒,不驕奢淫逸,自我禁持,以維持自我的身心清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介紹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調,先用漢語詳述,再將其翻譯成英語,韓語及日語,卻缺少相應的法語譯本。鑒于后疫情時代復興旅游市場及傳播中國文化的需要,加之法語所擁有的重要的國際地位,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的法譯文本建設勢在必行。首先,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法語翻譯可以參考其他法譯文本相對成熟的景區景點,并以此為標桿建立健全景區的法語翻譯標準。具體來說,可組織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實地考察參觀學習國內其他優秀的景區景點法譯文本建設情況,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符合自身景區景點特征的法譯文本統一標準,并以此標準為依據,落實到位。其次,由于中法文化的差異,多數外國游客要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十分困難。例如,峨眉山“四大奇觀”之一“圣燈”中的“圣”字,可以直接法譯為saint,而西方的“圣”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中的“圣”所蘊含的意義和所指對象卻不盡相同。這就需要譯者作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充分了解中西方背后的不同文化體系,盡可能將典故較復雜的中國故事用法國人易于理解并接受的表達進行解釋說明,并在必要時做好翻譯備注。最后,實施“獎勵制度”,加強景區法譯文本建設的監督監管,規范景區景點法譯文本的管理。鼓勵如有游客發現譯本中出現錯譯、漏譯等現象,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若經核實真實有效便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以此激發第三方的監督熱情,不斷提升景區內法譯文本的質量。
后疫情時代,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旅游市場百廢待興,在景區內增設法語譯本需要大量優秀的法語翻譯人才。高校應加強法語教育教學改革,明確法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優化法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重視校外實訓實踐,為后疫情時代下旅游市場的振興輸送大量的法語優質人才。具體地說,高校開展基礎教育的同時還應注重課堂內外“兩手抓”。在課堂內開設方向性課程,培養旅游法語相關的專業人才;在課堂外還應著力培養法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的各類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自身的法語專業技能和個人綜合能力。景區法語翻譯所需的人才不僅應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還應具備與旅游法語相關的職業技能的獲取和運用的能力。除此之外,譯者還應對中國文化和法國文化均有較為深入的了解,以降低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文化誤讀或認識偏差。與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地處同域的樂山師范學院,依托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的旅游資源,注重夯實語言基礎的同時,在高年級開設特色方向性課程,培養旅游法語翻譯方向的優質人才,能有效緩解樂山當地的就業壓力,激發就業市場的潛力,釋放旅游市場的活力。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全球經濟處于幾近停擺狀態,中國旅游市場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逐漸回暖。位于四川的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作為全國著名的5A級景區、世界“雙遺”城市,也會繼續散發魅力,吸引大量的國內外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在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增設景點法譯文本介紹已經刻不容緩,這既是后疫情時代旅游市場振興的需要,也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當然,這樣的嘗試勢必會面臨很多的挑戰。比如建立健全規范的景區法語譯本,形成具有樂山特色的旅游翻譯和服務體系,此外,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誤讀現象也是在進行法譯文本建設時可能出現的問題。當然,任何事物都是從萌芽開始逐漸成長起來的,雖然困難和挑戰不少,但是我們相信,峨眉山-樂山大佛法譯文本建設工作的展開與推進勢必會給該地旅游市場振興和文化傳播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