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輝 劉珊珊 蔡鐵良 黎笑微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院 廈門大學附屬成功醫院麻醉科,福建廈門 361000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由于遺傳、胎位異常、髖臼發育不良及關節韌帶松弛等因素造成髖臼、股骨近端和關節囊等均存在發育上缺陷而導致關節不穩定,股骨頭與髖臼對位不良的一種疾病。不及時治療易并發畸形和多關節痙攣難以處理,最終導致退行性關節炎、髖部和腰部關節畸形。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常需多次調整以達最佳復位角度。6 個月以下嬰兒髖關節脫位,大多采用手法復位、石膏或者支具外固定。6 個月到1歲半患兒復位前需要進行牽引使肌肉松弛,減輕復位后髖關節的壓力,然后進行手法復位。肌肉痙攣者還需進行內收肌切斷后再進行手法復位,切斷內收肌手術對組織的損傷較大,刺激性強,在手法復位中兒童常因疼痛或者不適等問題出現哭鬧、 不配合等行為。1 歲半以后患兒由于髖關節攣縮畸形,手法復位很困難,大多需要采用手術治療。多次手法復位會增加患兒的焦慮程度,所以選擇一種合適的麻醉方式,更加安全有效地為患兒進行手法復位十分關鍵。傳統氯胺酮麻醉廣泛應用于小兒手術麻醉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院麻醉科對6 個月至1歲半患兒在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術中運用組合式吸入麻醉誘導裝置吸入七氟醚麻醉對比傳統氯胺酮麻醉的應用效果進行觀察研究。
選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院 廈門大學附屬成功醫院就診的97 例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G 組(n=49,包含需要內收肌切除后手法復位Gg 組19 例)與D 組(n=48,包含需要內收肌切除后手法復位Dd 組18 例)。G組中,男5 例,女44 例;年齡(1.05±0.47)歲。D 組中,男4 例,女44 例;年齡(1.08±0.44)歲。Gg 組中,男2例,女17 例;年齡(1.02±0.48)歲。Dd 組中,男1 例,女17例;年齡(1.04±0.46)歲。G 組與D 組、Gg 組與Dd 組組間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Ⅰ~Ⅱ級;②近期無上呼吸道感染、發熱等呼吸道疾?。虎踃 線診斷結果:單純型髖脫位。排除標準:①體重<7 kg或>15 kg;②存在如肝腎功能不全,室間隔缺損、法洛四聯癥等先天性心臟病,家族遺傳疾病以及其他器質性疾??;③患兒哭鬧極其嚴重無法配合或家長拒絕簽署試驗知情同意書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醫學倫理審查編號:73JYY202274402),患兒家長均同意并簽署麻醉及試驗知情同意書。
患兒術前禁食4~6 h、禁飲2 h。麻醉誘導:G 組采用組合式吸入麻醉誘導裝置,具體為:調節氧流量3~4 L/min,借助輸氧連接管氣流將注入霧化杯內的液態七氟醚(恒瑞,批號:9X081)2 ml 轉變為氧氣-七氟醚混合氣體,并將面罩置于患兒口鼻部;D 組采用經三角肌注射氯胺酮(恒瑞,批號:201016BL)4~6 mg/kg。待患兒意識消失、睫毛反射消失、對疼痛刺激無反應后開放外周靜脈,隨后進入手術室。麻醉維持: 術中根據患兒疼痛刺激反射及體動反應,G 組追加七氟醚2 ml/次至霧化杯內,D 組經靜脈追加氯胺酮0.5 mg/(kg·次),G 組手法復位結束前3 min 撤除給藥裝置。術中維持患兒呼吸及循環平穩,脈搏血氧飽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ygen,SpO<95%時,加大氧流量必要時給予面罩加壓給氧。根據麻醉醫師經驗對患兒術中循環波動及其他不良反應及時給與對癥處理。
①記錄兩組患兒麻醉前(T)、手術開始前(T)、術畢清醒時(T)的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t rate,HR)和SpO;②記錄需要內收肌切除后手法復位Gg 組與Dd 組在手法復位前后MAP、HR、SpO;③記錄患兒麻醉誘導入睡時間、麻醉后清醒時間和不良反應(惡心嘔吐、低氧血癥、喉痙攣、躁動、口腔分泌物增多等)發生情況。

T時G 組與D 組的MAP、HR、SpO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T時的MAP、HR、SpO與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T時G 組MAP、HR、低于D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T時的SpO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G 組與D 組患者手法復位前后MAP、HR、SpO2 比較(±s)
T時Gg 組與Dd 組的MAP、HR、SpO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T、T時的MAP、HR、SpO與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T時Gg 組MAP、HR 低于Dd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T、T時的SpO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Gg 組與Dd 組患者手法復位前后MAP、HR、SpO2 比較(±s)
G 組入睡時間慢于D 組,蘇醒時間短于D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G 組與D 組患者入睡時間、清醒時間的比較(±s)
G 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D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G 組與D 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例)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是兒童骨科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發病率為0.1%~0.39%,不同種族、地區發病情況差別巨大,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屬于運動系統遺傳疾病。在我國,每年大約有5 萬名兒童確診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嚴重增加患兒痛苦以及家庭負擔。小兒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難度不僅與發育異常程度相關,還受手術疼痛、小兒心智發育不成熟以及恐懼心理導致難配合等的影響。小兒代謝旺盛,需氧量較高,但因呼吸中樞發育不完善不能長時間耐受缺氧環境;且小兒腺體分泌較成人旺盛,麻醉誘導中哭鬧導致分泌物增多等均可影響氣道安全性,因此在小兒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這類短小手術中應考慮插管的利弊性。在面對與父母短暫分離、家長焦慮情緒的影響,外周靜脈穿刺以及手術本身帶來的疼痛更容易讓患兒哭鬧躁動無法配合。且大多數患兒都需分期多次手法復位,患兒及家長都面臨巨大壓力。小兒髖關節手法復位與石膏外固定都需要患兒在絕對配合下完成。麻醉方法的選擇及風險程度又與兒童特殊的生理結構密不可分,選擇一種舒適的麻醉方式更容易讓患兒接受。
氯氨酮是苯環已哌啶(phencyclidine,PCP)衍生物,由于其起效迅速,外周鎮痛作用強,適用于各種表淺、短小手術麻醉、以及不能配合的小兒診斷性檢查麻醉或者全身復合麻醉,且通常采用肌肉注射方式給藥,是兒童麻醉的首選麻醉藥物。但氯胺酮使用期間患兒通常出現不同程度的肌張力增高、表現為與手術刺激無關的骨骼肌震顫。另一方面,氯胺酮經靜脈或肌肉注射后,唾液腺和氣管支氣管黏膜腺體分泌增加,從而增加氣道風險。此外,氯胺酮藥物消除半衰期較長,小兒術后蘇醒期瞻望發生率較高,延長手術室滯留時間,增加家長的焦慮程度。七氟醚作為氟化的甲基異丙基醚,是一種新型吸入麻醉藥物,理化性質穩定,血/氣分配分數系數僅0.59。七氟醚無刺激性,且組織攝入少,麻醉誘導和停藥后蘇醒均十分迅速。研究表明8%七氟醚用于小兒麻醉誘導,圍手術期生命體征平穩,幾乎不會出現體動等不良反應。本研究應用組合式吸入麻醉誘導裝置給予七氟醚2 ml,控制氧流量3~4 L/min,估算霧化杯揮發氣態七氟醚濃度約為8%,麻醉誘導過程中首次吸入2 ml 七氟醚及術中追加時患兒均未發生不良反應。組合式吸入麻醉誘導裝置吸入七氟醚在確保手術順利的前提下,提高了患兒鎮靜狀態下氣道的安全性,降低了圍手術期插管率。與氯胺酮相比,采用組合式吸入麻醉裝置吸入七氟醚鎮痛效果滿意,對循環影響較小,不良反應減少,且蘇醒迅速,縮短麻醉復蘇期。對需要內收肌切除等較強手術刺激的患兒,采用組合式吸入麻醉裝置吸入七氟醚對循環影響降低。學齡前兒童術前焦慮及術后蘇醒期躁動可隨父母的陪伴得到有效改善,并減少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本研究應用的組合式吸入麻醉誘導裝置能幫助家長陪伴患兒舒適地完成麻醉,實現了人性化醫療服務。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T時MAP、HR、SpO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G 組患兒T、T時MAP、HR 低于D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T的SpO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需要內收肌切斷后手法復位的患兒中Gg 組T、T時MAP、HR 低 于Dd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T、T的SpO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G 組患兒入睡時間長于D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清醒時間短于D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G 組患兒術中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D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合式吸入麻醉誘導裝置可同時滿足給氧,麻醉藥物吸入,必要時可輔助呼吸,操作簡便,組裝及攜帶便攜,能減少氯胺酮等麻醉鎮痛藥物導致的手術室滯留時間延長,加快手術周轉率;其次,本裝置材料簡單,成本低,可廣泛普及臨床應用。
綜上所述,通過組合式吸入麻醉誘導裝置吸入七氟醚具有更人性化、更安全,以及誘導舒適、蘇醒平穩迅速、不良反應少等優點,在小兒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術中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組合式吸入麻醉誘導裝置將輸氧、輔助呼吸、吸入麻醉三者結合起來,結構簡單,便于制作攜帶;充足的氧氣供應,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生;對于無吸入氣體揮發裝置的手術間,如在病房或門診也能安全地完成吸入麻醉保留患兒自主呼吸的短小手術,操作更加簡便。其方式也更易于被患兒和家長接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