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菊華,陳妙靈,陳曉笑
(1 永康醫院內科 浙江 金華 321300)
(2 永康醫院護理部 浙江 金華 321300)
便秘屬于臨床上一種極為多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以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排便次數減少、糞便性質干硬、排便困難等癥狀為主。慢性便秘指患者的便秘癥狀出現至少6 個月,其中至少近3 個月有明顯癥狀。慢性便秘具有較高的患病率,且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統計數據顯示,約70%的老年人患有便秘,且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便秘的癥狀也會隨之加重。導致老年人群發生便秘的影響因素較多,如食量減少、胃腸道分泌消化液減少、腸管張力和蠕動減弱、胃結腸反射減弱、直腸敏感性降低、體力活動少、老年癡呆等。便秘會導致機體毒素無法排出,堆積于體內可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也會誘發或加重老年人的基礎疾病,便秘時如果患者用力排便,會引起血壓上升、心臟負荷加大、心律失常甚至是會呼吸衰竭等不良情況,給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的發生造成隱患。因此,對于老年便秘應做到及早診治,并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以促進患者盡早康復。本研究旨在探討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埋豆治療老年便秘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4 月—2021 年9 月永康醫院收治的120 例老年便秘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 例,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證實,西醫診斷符合美國胃腸病委員會制定的Rome Ⅲ標準,中醫診斷符合《慢性便秘中醫診療共識意見》相關標準;②年齡≥60 歲;③接受本次治療前至少1 周未接受其他治療;④未合并其他消化道系統疾病。排除標準:①其他系統的嚴重疾??;②對穴位貼敷有不適反應者;③精神疾病。對照組男31 例,女29 例;年齡60 ~87 歲,平均年齡(71.57±6.41)歲;病程1 ~6 年,平均病程(2.45±1.03)年。觀察組男30 例,女30 例;年齡60 ~88 歲,平均年齡(71.50±6.48)歲;病程1 ~6 年,平均病程(2.39±1.09)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實施便秘常規護理措施:(1)鼓勵患者多喝水,每日至少1 500 mL。(2)教會患者以雙手順肚臍四周順時針進行按摩,10 ~15 min/次,2 次/d,以促進腸蠕動。(3)囑患者養成每日晨起排便的習慣;囑患者多吃水果與粗纖維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掉煙酒。(4)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緩解其負性情緒。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生大黃穴位貼敷與耳穴埋豆治療:(1)將生大黃粉和白醋調和為糊狀,使用自粘敷貼,貼在神闕穴、天樞穴上,4 h/次,1 次/d。(2)于耳穴大腸、腹、脾、消化系統皮質下進行耳穴埋豆,操作者一手持耳輪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針由上至下探找敏感點,將王不留行籽粘于膠布(7 mm×7 mm)中間,并貼在穴位上,以拇指、食指按壓4 min,以患者有酸、脹、痛等得氣感為宜,視患者病情留籽2 ~3 日。(3)每次以貼壓4 穴,每2 ~3 h 按壓1 次,雙耳交替治療。
兩組均治療7 d,對比觀察其排便情況、初次排便不良情況、臨床療效、舒適度以及生活質量。(1)排便情況:包括排便間隔、糞便性質、排便困難,均采取4 級評分法(0 ~3 分),0 分為排便時間間隔<24 h,糞軟潤成型、糞質正常,排便不費力;1 分為排便時間間隔為24 ~48 h,糞便稍干燥,排便不費力;2 分為排便時間間隔為48 ~72 h,糞便明顯干結,需用力排便方可排出;3 分為排便時間間隔為>72 h,糞便嚴重干結,用力排便仍難以排出,需借助其他通便方法;得分越高提示排便情況越差。(2)初次排便不良情況:包括用力排便、大便干結、有不盡感、有阻塞感,記錄各不良情況的發生例數,計算總發生率。(3)臨床療效:①顯效,可正常、順暢排便,大便成型且質軟,排便次數≥1 次/d;②有效,可較順暢排便,大便成型、質軟,1 次/3 d;③無效,癥狀體征、排便次數幾乎未有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本組總例數×100%。(4)舒適度:采用舒適狀況評分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對兩組患者舒適度進行評分,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環境4 各維度,采用4 級評分法,共112 分,得分越高越好。(5)生活質量:采用慢性便秘生活質量自評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scale, PAC-QOL)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軀體不適、心理社會不適、擔心和焦慮、滿意度,評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差。

治療后,觀察組排便間隔、糞便性質、排便困難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排便情況對比(±s,分)
治療后,觀察組的初次排便不良情況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初次排便不良情況對比[n(%)]
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治療后,觀察組的GCQ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舒適度對比(±s,分)
治療后,觀察組的PAC-QOL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s,分)
慢性便秘的發病率高,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大,應引起重視,積極治療。西醫治療方面,一般予以瀉藥(容積類瀉藥、滲透性瀉藥、刺激性瀉藥、灌腸藥和栓劑)、促動力藥、促分泌藥、微生物治療。而臨床實踐表明,慢性便秘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包括攝入足夠的水分,有氧運動,增加食物中膳食纖維及良好的排便習慣。通過健康宣教能夠提升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正確認知,并掌握健康生活與飲食的方法,有助于糾正患者的不良習慣,因此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顯著意義。
中醫理論中,便秘常被納入“虛秘”“氣秘”等疾病類型中,病因是津虧腸燥、氣機郁滯、氣血衰弱、陰寒凝滯。老年人因為腎功能減退、胃腸氣滯、傳導無力、氣機不順,所以易出現津液輸布失常、腸胃積熱,津液不足則無法滋養腸道,糟粕排出障礙,因而發病。
大黃性寒,可破積滯,泄熱毒,對于治療便秘有非常明顯的作用。穴位貼敷能夠通過穴位將藥效滲透到皮膚的內部。穴位貼敷于神闕穴(肚臍)、天樞穴(肚臍向左右三橫指處),“神闕穴”是任脈經穴的主要穴位,也是沖、任、督三脈聚集所在,屬經絡總樞。臍部在胚胎發育期是腹壁的最后閉合部位,表皮角質層薄,臍下靜脈網、腹部動脈分支豐富,且膽固醇少,滲透性好,所以刺激該穴位有通便之功效。天樞為足陽明胃經穴、手陽明大腸之募穴,處于神闕穴(臍中)旁開兩寸部位,可調理腸胃、行氣活血,非常適用于氣滯血瘀引起便秘的治療中。耳穴埋豆取穴中,主穴為大腸、三焦、脾、腹、消化系統皮質下;配穴為肺、乙狀結腸,大腸、腹,乙狀結腸為相應部位取穴。刺激大腸、乙狀結腸、腹三穴有促進腸蠕動、疏通臟腑、行氣導滯之功。脾、三焦中,脾主運化,三焦化氣輸精,五臟六腑為三焦,以脾、三焦為穴,可化氣輸精、促進運化。消化系統皮質下為穴,可調節胃腸道功能。而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肅降,取肺穴能促進大腸疏導糟粕。因此在對慢性便秘患者的治療中,我們選擇了大腸(耳輪腳上方的內1/3 處)、腹(腰、骶椎內側中點近耳腔緣)、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輪腳消失處與輪屏切跡連線的中點)、消化系統皮質下(在對耳屏內側面前下方中點)、肺(耳屏內壁的底部)5 個穴位進行埋豆。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排便間隔、糞便性質、排便困難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觀察組的初次排便不良情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觀察組治療后的GCQ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觀察組的PAC-QOL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埋豆治療可發揮協同作用,能夠明顯改善老年便秘,且其操作簡單易,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舒適度,提升其生活質量,患者更容易接受。分析原因與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埋豆治療可促進腸蠕動,改善腸胃功能有關。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埋豆治療老年便秘的效果較好,可明顯改善患者的排便情況,減少初次排便不良情況發生率,臨床總有效率高,且患者的舒適度與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有助于疾病盡快康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