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 冰
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以鮮明的思想觀點,表達對于新聞事件和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立場與主張,影響著社會輿論的走向。從新聞傳播的效果上來看,新聞評論歷來是輿論引導的有效利器,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長期的實踐證明,每遇重要政策發布、突發重大事件和重要時間節點,都需要新聞評論解讀政策、準確發聲、回應關切、凝聚共識。而今,互聯網帶來全新傳播形式,在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形式單一的新聞內容難以觸達用戶內心,加之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更需要新聞評論積極創新傳播手段,主動擁抱媒體融合的浪潮,從而為社會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新聞評論的發展與演變需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發展進程與用戶需求改變的環境中,新聞評論應按照傳播媒介、用戶需求以及用戶接受新聞信息的客觀規律進行自身發展方向的調整,從而為新聞評論的價值實現創造更多的可能。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談到“媒介即信息”。[1]新聞傳播媒介的深度變革,已全面帶動新聞評論整體空間的改變。在當下的網絡信息化時代,數字媒介、數據媒介、情感媒介對于新聞評論視頻化演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數字媒介。經過近30年的發展,數字媒介的發展與變革深度影響著新聞評論的內容生產與傳播。數字媒介的數字化特征也深度介入新聞評論的生態環境之中,其特有的快捷性、交互性、即時性,改變了報紙、電視、廣播時代傳統的新聞評論生產、傳播空間。當下,人們利用數字媒介對于新聞內容的解構和建構已十分普遍,海報、漫畫、短視頻、H5等形式的新型評論已被媒體所掌握。利用數字媒介的即時傳播和交互特性,在微博、微信等互聯網信息平臺中快速傳播,其影響力空前。例如,《人民日報》針對一些電視劇劇情單薄、時長壓縮,片頭片尾重復等引發觀眾吐槽的問題,推出創意海報,以一只看得見的手擰緊閥門、阻斷向電腦注水的畫面,配以文字“壓縮注水內容,給精彩留出空間”諷刺這一社會現象(見圖1)。該作品在“人民日報評論”微博賬號發布,引導電視劇行業構建內容至上的行業生態,閱讀量突破49萬次。

圖1 《人民日報》評論欄目《畫里有話》批判電視劇注水現象
數據媒介。隨著流媒體的盛行、新聞信息的平臺化傳播,信息的傳播邏輯也發生著深刻的改變。過去需要經過數天乃至數周長期發酵才能引起的新聞關注熱潮,在當下通過大數據算法催化,只需經過數天甚至數個小時就能夠在網絡空間中引起極大社會關注和討論熱潮。比如“重慶公交車事件”“某馳車企拒絕賠償問題車輛”等熱點新聞,往往在幾個小時之內就能夠在網絡空間傳播開來,這時的新聞評論會同新聞報道、現場畫面一道被算法邏輯推送到用戶的眼前。新聞評論傳播效率的改變,數據媒介可謂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信息搜索、篩選、推送邏輯會24小時不間斷地對網絡信息空間進行掃描,成為網絡受眾獲取信息的主動“雷達”,新聞評論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品評特點使得其內容、形式也將按照數據媒介的算法邏輯進行合理的傳播匹配。
情感媒介。新聞評論的視頻化演變趨向是視覺與聽覺、感性與理性高度融合后的綜合產物,情感媒介也是當下新聞評論視頻化的一種高度概括。網絡媒體傳播的碎片化、情緒化、熱點化特點,使得新聞評論的論證過程、是非闡釋由過去文字時代的抽象符號所偏重的理性論證發生了巨大改變。多維碎片化的新聞信息、配音音樂的情感調動、高頻的互動交流,促使媒體開始注重依托情感媒介這種綜合藝術,從視覺、聽覺、情感、邏輯推理等更多的維度展開新聞評論活動。近年來,許多媒體單位運用視聽等綜合情感媒介,使自身媒體新聞評論兼具理性邏輯與情感共鳴,在網絡信息空間中大展身手。如以《人民日報》、央視頻為代表的頭部媒體將這種全新的新聞評論視頻產品投放到今日頭條、抖音、騰訊新聞等網絡大平臺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2016年“后真相”一詞被牛津詞典評選為年度詞匯。[2]與此同時隨著網絡信息平臺結合用戶的興趣篩選,更具針對性地進行新聞信息“投喂”,產生“信息繭房”效應,[3]使用戶對主流媒體在新聞評論方面的引領、判斷、參與等功能需求更為強烈。新聞評論視頻化較文字、廣播符號有著極大的“后發”優勢。一是從信息含量上來看,視頻信息較傳統文字、語音要更為豐富,有研究表明視覺信息占人類獲取外界信息的83%、聽覺信息占比為11%,其他感覺器官占比剩余的6%。[4]二是新聞評論視頻化的演進發展和網絡空間的交互性緊密相關,新聞評論的可視化、可聽化、網絡化為不同新聞媒體之間、媒體與用戶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判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新聞評論的視頻化與網絡化滿足了用戶對事實真相更加全面認識的需求而實現快速發展。
傳統媒體的融媒體產品,將新聞評論具有的快捷、深刻、豐富等特性做了更好的展示。應該注意到,新聞評論作為媒體與用戶之間深入交流的重要橋梁之一,起到了化解社會矛盾和有效引導輿論的重要功效。我們更應關注的方向是新聞評論作為重要的媒體輿論引導工具,要按照輿論發展的規律來開展新聞活動。學者鄒振東在其所著的《弱傳播》中指出,“輿論引導要遵從表層化的傳播規律,越是表層越是傳播,越是深度的越難傳播”。[5]新聞評論的內容生產除了兼顧評論內容的深刻性和用戶參與特性,也開始向輕量化、精干化發展,過去受制于報紙版面和電視節目時長限制,新聞評論無法全面開展對百姓身邊事和熱點新聞的評述活動。隨著網絡新聞平臺的發展,新聞評論開始以短視頻、中視頻的形式回應社會局部生態中所發生的“小”新聞,順應了“越小越傳播、越是表層的越是傳播”的輿論發展規律。
托馬斯·弗里德曼在其著作《世界是平的》中說到:“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個人的權利意識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盵6]事實上,互聯網緊密鏈接世界,移動數字媒介已經改變了用戶的信息接受方式??煽?、可聽、多事共時的視頻化趨勢成為新聞評論發展的必然。截至2021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達到8.8億,占整體網民的87.8%。[7]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到,網民接受新聞的方式已經大量轉向了視頻化,并且在短視頻使用方面占比較為明顯。在新聞評論視頻化發展方面,《人民日報》策劃制作的20集“任仲平”大型系列政論短視頻《改變中國的力量》,以《人民日報》“任仲平”文章為理論底色,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進行影像解讀,2021年12月30日在人民網正式上線,首篇《“兩個確立”》播出不到3小時,微博話題#任仲平首次出品政論短視頻#閱讀量突破百萬,新華網、光明網、中國經濟網等主流網站首頁推薦,今日頭條、新浪網、鳳凰網等網站也同步跟進推送,截至2022年2月8日,《改變中國的力量》僅在人民網各平臺總計展現量就超過20億次,播放量達1400多萬。
另外,用戶對于信息趣味性有了更強的需求,新聞評論視頻化兼顧了評論的趣味性。紐約太陽報主編約翰·博加特對新聞的定義是“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8]他的這一論斷,說明了新聞不僅是對事實真相的反映,同時還要兼具趣味性。隨著我國網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需要內容更為豐富的新聞評論,新聞評論應該注意到用戶的趣味需求,使之在了解熱點新聞的同時,獲得一定程度的精神享受。如《人民日報》評論欄目《畫里有話》通過視覺設計對社會新聞事件進行生動有趣的評述,贏得了用戶喜愛(見圖2)。截至2022年1月,先后推出500余期海報評論,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9.8億次。比如針對近年來“大胃王”吃播節目充斥各大視頻平臺,而假吃、催吐等行為不僅造成食物浪費,還會誘發公眾健康意識問題?!懂嬂镉性挕穭撘夂笮蜗蟮乜坍嫵鰪氖謾C屏幕上傾倒大量鮮美食物的惡習,配以“對美食最大的辜負就是浪費”醒目文字,用鮮艷的黃色增強辨識度,提醒人們節約糧食、反對浪費。

圖2 《人民日報》評論欄目《畫里有話》劍指“吃播”節目亂象
隨著我國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用戶主體意識開始明顯增強,參與社會新聞評論的積極性更高。用戶已經不滿足于僅僅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渠道被動地獲取新聞評論內容,而是通過互聯網平臺自主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評論互動之中。短視頻、中視頻對于新聞評論的制作門檻較之以往明顯下降,許多媒體從業者、自媒體能夠非常熟練地通過互聯網視頻信息平臺制作和發布對于新聞時事的評論和看法。新聞評論的視頻化發展,恰恰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網民主體參與意識的需求變化,這種具有高度參與感、豐富性,兼具深度與趣味性的視頻化趨勢將持續為新聞評論的發展創造新的可能。
新聞評論的視頻化發展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的重要趨勢,在這一過程中形象化、通俗化、即時化和分層化是其能夠快速融入用戶信息接受方式的必由選擇。
新聞評論是媒體品牌氣質的綜合展示,視頻化強化了“評論人的形象”“評論空間形象”“音頻音響形象”,[9]這些形象越來越成為新聞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征。新聞評論是一項綜合性的信息藝術,不但具有高度凝練化的文字張力、語言美感,同時評論者相關形象、空間設置、影像輔助等都是新聞評論能否有效傳播的關鍵要素。尤其在當下的網絡讀圖時代,新聞評論的“形象化”趨勢越發明顯。比如政務類新聞評論需要設置公正客觀的形象;民生類新聞評論需要貼近老百姓生活的形象??梢灶A見的是,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新聞評論形象化水平將會更為明顯地展現出媒體水準與價值取向。
網絡時代的“去中心化”“扁平化”趨勢是新聞評論語境轉變的主要驅動力。新聞事業發展演變的重要方面也包括媒體與受眾之間傳播語境之變。傳統新聞語境下所特有的“新聞體”“播音腔”在面對信息交流加快、用戶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的網絡環境時,會造成傳播效能的不足。新聞評論要強化傳播能力,“通俗化”成為其改革創新的必然選項之一,即新聞語境與用戶語境進行融合重組。在新聞評論和新聞報道實踐中,這種轉變已經開始,且正在加速蛻變。例如,來源于網絡的“給力”“?!薄包c贊”等網絡熱詞被央視網、新華社等頭部媒體所廣泛采用。并且,隨著新聞語境與用戶語境的融合創新,以及自媒體、網民的多方參與,在新聞評論視頻化轉向的大潮中,未來新聞評論“通俗化”在很大程度上將成為評判新聞評論優劣的特征之一。
用戶信息交互的加速賦予了新聞評論更多的話語空間,同時也將促進新聞評論的改革與發展,以應對更快聚集發酵的社會熱點。新聞報道與新聞評論的發展總是緊跟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21世紀我國社會進入了高速發展期,社會大眾之間的互動交流也隨之快速變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加速演變,極大地促進新聞評論和新聞報道在內容與形式方面的創新。新聞評論作為媒體的旗幟,同時也是化解社會矛盾的主要力量,面對加速呈現的社會矛盾,媒體和媒體人都需要加強應對社會熱點正確引導輿論的能力,面對各類熱點發揮新聞評論的主動性及引導力,加速網絡空間的信息反饋,從而助推社會各個層面的平穩發展。
媒體用戶興趣的垂直化、圈層化分野,將使得新聞評論更具針對性。不可否認,如今的新聞生產與傳播已經基本轉向了媒體與用戶的雙向交流與互動,用戶屬性的改變及需求的多元將影響媒體新聞評論的生產與傳播,用戶對新聞評論的討論與轉發也會促進新聞評論創新。用戶的數量、興趣、認知能力及其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都是影響新聞評論生產與傳播的要素。隨著現代社會對于用戶工作和生活興趣的分化,新聞評論的生產創新也必將向著更加專業性、針對性、有效性的方向發展。在具體內容與形式創新方面,新聞評論作為一項綜合性的新聞生產活動,需要媒體機構根據社會輿論走向、用戶接受方式、新聞評論接受空間等關鍵要素的改變,采用更具針對性的新聞評論方式。
新聞評論的視頻化發展是當下網絡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評論作為媒體核心競爭力、價值觀的具體展示,應該獲得媒體足夠的重視。新聞評論的形象化、通俗化、即時化、分層化特征,將在未來的新聞評論建設中發揮一定的指導作用。同時也應該注意到,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新聞評論也面臨著更多的可能性,需要學界與業界給予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