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京凱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資深法學家張晉藩先生所著的《中國監察法制史》(商務印書館2021年7月版),是一部立意高遠、見解獨到的精品,收錄于商務印書館“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叢書。該書共11章,40余萬字,以中國古代由夏迄清的監察法律制度的興革為主線,全景展現了中國古代監察機構的設置、監察立法的制定、監察制度的運行、監察活動的開展、監察效能的發揮,揭示了監察法制的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和史鑒價值。
該書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借鑒歷史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獻研究、實證研究和比較研究的方法,總結了各歷史時期監察法制的主要特征,闡發了其在中國古代法制文明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顯示出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開闊的學術視野和嫻熟的史料駕馭能力。該書為當前法治中國建設擷取監察法制歷史經驗洞開了寶庫之門,并具有以下三個突出特點:
獨特的研究視角。研究中國監察法制史,既涉及歷史的縱向延續,也涉及制度、文化的橫向關聯。既往研究或偏重制度探討,或偏重思想闡述。該書立足于完整、深刻地重現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思想、法律、人物等史實和特點,既梳理中國監察法制史的發展脈絡,又提煉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寶貴經驗,還總結中國監察法制史及監察法文化發展的歷史規律,為解決當前法治中國建設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中遇到的問題提供了歷史鏡鑒。
新穎的學術觀點。該書重視監察思想的引領作用和監察人物的歷史性活動,從而凸顯了監察法制與監察法的發展,既有理論指導,又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例如,該書認為監察制度的有效運行,需要以良吏執善法,充分發揮監察法規和權力制衡的作用;中樞制度與監察制度存在內在聯系,中樞制度的發展變化往往直接影響監察制度的變化;監察立法隨著監察制度的興革發展而相應地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法典化,使監察活動于法有據;監察立法不僅給監察官賦權,也限定了監察權的行使,監察官不得任意超越法律行事,這是中國古代以法為治的一種具體表現。上述學術觀點既有理論深度,又符合中國古代監察實際,把握了中國古代監察法制的精髓。
多維的研究徑路。該書不僅勾勒中國監察法制史的發展脈絡,而且注重呈現其生動具體的監察實踐;不僅對制度的設計、思想的形成、法律的制定、人物的事跡進行探討,而且對制度的運行與演變、思想的論爭與平衡、法律的實施與修訂、人物的品性與職業素養等展開分析;不僅重視監察斷代法制史的特點總結,而且強調監察法制通史的得失評介。可以說,該書既見制度、見思想、見法律、見人物,又見源流、見演進、見經驗、見教訓、見成敗、見得失,更見特質、見規律、見文明、見啟示,拓展了中國監察法制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監察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是封建王朝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吏治腐敗、權以賄成是造成封建王朝盛極而衰歷史悲劇的一個共同的也是極其重要的原因。推進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擷取中國古代監察法制的歷史經驗,厚植廉潔奉公的文化基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從這個角度而言,該書對中國監察法制史的系統研究既是對四千余年從未中斷的監察法制的歷史回顧,也是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益思考。書中所呈現的中國監察法制史的基本內容和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可為進一步深化監察體制改革、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中華優秀傳統法文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