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凡倬 張繼曉




摘 要:在快速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背景下,鄉村豐富的資源被有效開發,部分鄉村成為歷史文化名村、農產示范村、現代化新農村等特色鄉村,吸引了大量人流前往與資本進駐。但缺乏特色的普通鄉村仍占多數,且相關研究較少。此類鄉村由于缺少特殊的政策傾斜和統一規劃,通常布局、建筑、環境通過村民自主營建以滿足個人需求,故存在不合理之處,進而引發一系列人居環境問題。本文以華東地區閩、贛、皖三省分散分布的普通鄉村為研究樣本,以解決實地調研中發現的人居環境問題為著力點,試圖以小見大地提出針對此類鄉村的環境修復設計范式,給相關鄉村環境治理提供思路。
關鍵詞:華東地區;分散型普通鄉村;自主營建;人居環境修復;設計研究
華東地區位于我國經濟中心地帶,農業資源豐富,經濟狀況整體較好,自然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華東地區的一些鄉村近年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依據自身特點進行開發、重修或再設計,吸引了大量的客流,并在國內各個層面獲得肯定。學界普遍著眼于這些具有特色的鄉村發展,常忽略那些普通鄉村的治理研究。然而,普通鄉村在社會發展中出現諸多問題,如人口流失、特色資源匱乏、缺少政策傾斜、缺乏系統規劃等。它們通常只能以自主營建的方式構建整個鄉村的空間形態、居住環境和生活秩序,進而會產生一系列不可預料的人居環境問題。這些名不見經傳、“衰而未亡”的普通鄉村占據著鄉村的一部分,它們的發展影響著社會整體的發展,亟待解決。
一、普通鄉村研究概述
(一)普通鄉村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學界、設計界對于鄉村的研究還集中于那些有特色資源可挖掘的歷史文化名村或產業體量較大的生產型鄉村,因為振興此類鄉村能夠更快速且積極地得到社會反饋,因此對普通鄉村的關注不夠,以致對普通鄉村的研究不成體系,難以形成有效的治理范式。以CNKI數據庫為例,關鍵詞為“鄉村”的文章有20834篇,其中涵蓋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特色鄉村、鄉村文化等領域,學科也涉及農學、社會學、設計學等重要學科。但檢索“普通鄉村”“一般鄉村”等關鍵詞,文章僅有93篇,大約占所有鄉村文章類型的0.4%。(圖1)由此可知,學界對于沒有特色、資源匱乏的普通鄉村研究還有所欠缺,避重就輕的鄉村研究或許無法給予鄉村振興、社會發展更全面的理論基礎支撐。
(二)分散型普通鄉村界定及形態特征
為了更詳盡地研究普通鄉村,本次研究以華東地區閩、贛、皖三省的非城市地區為范圍進行考察。該區域山脈綿延,地勢地貌復雜多變,自然環境優美,農業基礎較好,適宜居住。古時候,中原氏族為逃避戰亂,從北方逃難至此,一路上以家族為單位擇地而居,并與越人交流互助,又因為地勢地貌復雜,就長久定居于此,逐漸形成村落形態。也因為來自中原的“重農”的生產習慣,且由于交通閉塞,唯有開墾耕地、進行農業生產,才能維持基本生計。這就產生了這類村落產業單一的歷史遺留問題,村落多以“田中村”的形態呈現。
其中部分村落在世代繁衍與發展下,形成較大的聚落形式,同時也積淀出了特色的在地文化,不乏如宏村、呈坎這樣的歷史文化名村。但是大部分村落的村民缺少凝聚力與傳統文化保護意識,村落規模大多停留在至多幾十戶人家的規模,且由于沒有特別有價值的資源支撐,村子一直處于較普通且落后的狀態,形成了“衰而未亡”的尷尬局面。近些年,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交通狀況得到改善,村民為了生活便利自發地把民居建在路旁,臨路而居的生活狀態成為習慣,而原先緊密的村落,慢慢通過道路的延伸走向“分散”的狀態,這也促成了分散型普通鄉村的形態、現狀。(圖2)
二、分散型普通鄉村自主營建下的人居環境問題
分散型普通鄉村的特點可總結為分散與普通?!胺稚ⅰ彼鶐淼牡膯栴}往往是交通不便、村落規模較小且零散與較為簡單的空間功能。而“普通”則代表著缺少自成一派的文脈,沒有特色資源可供挖掘,衰敗但又沒有消亡。這類鄉村缺少政策紅利,主要通過村民的自主方式進行村內的營建,由于沒有專業知識支撐,人居環境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一)鄉道分割生活區域
華東地區豐富的自然及農業資源從古至今吸引了眾多百姓在此定居謀生,但受到地形地貌等因素限制,許多村落處于分散狀態,交通十分不便,這也促使村民開始進行道路的自主擴建和修繕。雖然村與村之間的通達性改善了,但是大小不一且沒有經過合理規劃的鄉道、縣道迫使鄉村空間被消極地分割,加重了區域景觀的破碎化程度。此外,自主營建下的鄉村道路由于先天的規劃缺陷,即使后期政府介入道路的重新整治,但是不合理的交通流線也同樣影響著人居環境安全。例如,居住區與農田被道路隔開,人居空間被迫一分為二,村落的空間整體性受到沖擊,農民從居住區域到達耕作區域只能橫穿道路,且并沒有明確的通行標志來限制汽車慢行或是等候,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二)新舊建筑的無序銜接
隨著生活需求的變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現代化的居住條件對鄉村傳統居住模式產生了沖擊,原本的老舊建筑已無法滿足村民的需求。但是,世代相傳的建筑又因為所保存的歷史及家族記憶被悉數保留。所以,只要經濟條件允許,村民大多會選擇在原有基礎上加建建筑來拓展生活空間。而在僅有的個人土地上實現新舊建筑的在地銜接將引發系列問題。(組圖3)
其一,老建筑的滄桑和歲月留下的肌理與新建筑光滑整潔的外表產生對比,造成了差異性大且不統一的鄉村風貌。其二,分散型普通鄉村缺少統一規劃,各家建筑通過村民自主營建。由于喜好偏差、經濟實力與生活需求不同,便會產生不一致的建筑風格與體量,再次對村內視覺環境造成沖擊。其三,因為村民大多數沒有受過專業系統的建造培訓,對于民居的建造完全憑借口耳相傳和經驗,以致新舊建筑建造銜接時會產生功能和空間及材料銜接不合理的問題,造成生活不便,甚至留下安全隱患。但是,即使存在上述問題,也不能極端地將舊建筑“刷新”、新建筑“修舊”。如何達到修復平衡點的問題亟待解決。
(三)公共空間的缺失
分散型普通鄉村公共空間缺失是人居環境問題之一。從人為的成因看,受自主營造的影響,村民相對于公共空間的建造,更熱衷于擴展自己的私人空間以滿足生活需求。又因為此類鄉村規模本就有限,以至于村內公共空間無序發展,部分村直接缺失公共空間。其中一類是分散型普通鄉村原有部分公共空間,由于沒有充足的經費維護,村民也缺乏保護的意識,逐漸在營建與發展中被廢棄或被其他功能區替代。另一類因為受到分散而居的村落布局的影響,一個大家族分散至好幾個不同的村落,外來的人也在無組織的定居環境下安家,導致整個村落內村民沒有相對一致的血緣認同和精神信仰,大家都在努力爭取各自小家庭的土地面積,對于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間往往不納入考慮范疇,以至于傳統鄉村內宗祠、家廟等能夠匯聚村民的公共空間不能成為村內匯聚村民的場所,村民都將其功能放置在各自的居住區域內,村民凝聚力也因此不強。
從自然成因看,華東地區鄉村受到丘陵多、坡度起伏大等地形地貌影響,村落內空間落差較大,整體環境以及空間劃分較為割裂,從而導致民居建造位置受限,會被動形成空間尺度小、雜亂的環境,不利于公共活動空間的布局,村民的休閑娛樂活動多樣性受到限制。
三、分散型普通鄉村人居環境修復設計策略
分散型普通鄉村存在鄉間交通影響居民生活、風貌雜亂及公共活動空間缺失等問題,但由于大部分分散型普通鄉村規模較小且缺少特色資源和豐厚的財政支持,村民對大刀闊斧的環境整治也會產生排斥心理,所以對其人居環境問題不能使用籠統且模式化的方法進行治理,應該以“設計”之巧勁,以最精微且精準的方式,針對分散型普通鄉村“空間割裂”“風貌混亂”“功能缺失”的問題進行修復,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進而激發村民對人居環境自主維持的內生力。(圖4)
(一)干預與轉移:削弱鄉間公路的沖擊
分散型普通鄉村的特點之一就是有鄉道從村內或是極靠近村落生活區域及耕作區域的地方穿過,難以避免對人居環境產生影響。鄉間道路的穿過雖然帶來了便利的交通,但村落的安全、環境受到了過路車輛的影響,容易引發交通事故。所以,設計者應通過設計進行合理銜接以收到修復人居環境的效果。其路徑主要有兩條,本質上皆是對鄉間道路的疏解,但可分為“干預”與“轉移”兩類方式。
“干預”是通過保持現有交通狀況,通過細微的功能置入,降低道路對村內安全的影響。具體方法,一是在道路兩側增加緩沖地帶,以較為顯眼的顏色進行提醒,并增設部分護欄,通過特殊的緩沖空間限定村民與車輛的距離,避免距離太近引發危險。二是在原有道路的基礎上增加減速帶,車輛經過時產生的震動能夠提醒司機保持清醒、觀察四周,并放慢速度,以免發生危險。
“轉移”則是通過改道引流,從交通流線的角度降低車輛從生活區域直接穿過造成的風險。其需要先對村鎮的地形地貌、道路梳理可行性進行調研,并劃定最為合理且高效的通行路線,從村落的邊緣通行。如此可減少車流與村民直接接觸的次數,還村民以完整的生活區域,同時也能提高通行效率,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
(二)革新與保留:相對統一的風貌修正
分散型普通鄉村風貌因基本沒有受過系統的規劃,所呈現的景況為各家各戶環境營造審美的混合體現。再加上新老建筑的肌理、材料不一樣,常會造成視覺混亂。所以,對于鄉村新舊風貌要進行相對折中的處理,既要保留舊的文化歷史印記,也要帶領村民享受現代生活方式。對于傳統建筑景觀,應該先對其進行安全性評估,發現將產生安全隱患的部分,如墻體脫落、梁柱松散、地基塌陷等,再利用現代技術對其進行維修。并要真實體察村民現代生活需求與老建筑的傳統空間布局無法適應的地方,在尊重原有風貌基礎上進行改造。而對那些村民自主營建的“新建筑”產生的問題,依照節約、保護與延續三個方向進行設計修復。
節約。避免進行大拆大建,將現有的構筑物推翻再重建以收到統一的效果,以至于浪費材料、延長工期。應從細節出發,保留大部分有價值的部分,尊重差異性,對完全不合理甚至產生安全風險的部分予以修正,通過部分構件或模塊的替換收到總體上整體統一的效果。
保護。在修復過程中應做到對周邊傳統建筑、生態環境及村民人身財產安全的保護。對新建筑的修復是為了統一風貌,收到更好的視覺效果,若在修復過程中對周邊環境及實物產生了破壞,將會得不償失。
延續。要保持新舊風貌的折中,運用統一的文化視覺元素必不可少。從村內傳統建筑中提煉裝飾符號、色彩、表面肌理,把當地特有的材料運用到新建筑的修復中,能讓村民達到共鳴,產生認同,同時能夠使村內整體風貌在視覺上收到統一的效果。
村內風貌相對折中的設計修復,才能使分散型普通鄉村在革新中延續傳統文脈,在保留中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
(三)整合與梳理:空間活化及功能擴展
目前,分散型普通鄉村存在的公共空間缺失、混亂、分散的問題,亟待整合與梳理,以公共空間為樞紐激活其他區域的優化。這就要求對于公共空間的功能需求要擴大至社交、休閑,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生產生活”功能。這是新時代對鄉村公共空間功能要求的轉變,其更利于村內和諧、豐富村民生活,更貼近“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目標。
對于分散型普通鄉村空間緊張、凌亂的問題,有兩類解決路徑,其一是在已有公共空間的基礎上進行修復整治,其二是將其他無用空間處理出來作公共空間用。對于前者,應調查和詢問村民的真實需求,提煉最核心的功能需求并將其置入公共空間,把不需要的功能予以剔除,收到公共空間利用最大化的效果。對于后者,首先應宏觀地分析村內現有的空間類型,歸納出無用的“消極空間”并對其進行改造。這些消極空間包括戶與戶之間的灰色地帶、被各家各戶占用堆放雜物的空間、高差導致的不完全利用的空間等。同時,對原有的“生產生活”功能也要進行考慮,如了解村內的農業經濟作物是否有晾曬需求、是否需要統一堆積,并將功能置入到公共空間中。此外,可以為公共空間增加一些產生文化共鳴的功能,如引入優秀鄉賢展示、歷史沿襲介紹等模塊,以此加強村落群體文化塑造與培養,進而增強村內凝聚力,觸發鄉村內生力。
四、結語
在國家戰略的推進下,部分鄉村的資源被有效挖掘,鄉村振興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有些普通鄉村由于其缺少特色資源與文化,以至于社會各界對其關注度不高,由此呈現衰敗但沒有消亡的尷尬局面。華東地區的一些普通村落,在人口遷移的人文原因與地形地貌的自然因素雙重影響下,呈現分散布局的狀態。這類村落缺少政策扶持與統一規劃,基本是由世代村民在自主營建條件下不斷開拓自己的生活區域而形成的,所以存在“鄉間交通影響居民生活”“風貌雜亂”及“公共活動空間缺失”等人居環境問題,一度對村民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通過對問題的研究,以環境設計的手段為切入點,遵循此類鄉村的實際情懷,提出相應的問題修復策略,或許能為此類鄉村提供一種環境修復思路,并希望引發學界對普通鄉村研究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韓非,蔡建明.我國半城市化地區鄉村聚落的形態演變與重建[J].地理研究,2011,30(07):1271-1284.
[2]王東,李朝陽.衰而未亡型鄉村環境設計策略研究[J].設計,2021,34(06):133-135.
[3]周寶娟,陳鴻,張偉,梁鑫斌.鄉村振興背景下皖北鄉村公共空間重構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2021,28(12):
[4]李太安.道路和城市化對中國景觀破碎效應初步研究[D].蘭州大學,2010.
[5]李娜.鄉村舊建筑空間的微更新設計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20.
[6]詹雪.鄉村公共空間的概念與轉型研究[C].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6鄉村規劃),2021:2048-2057.
[7]李朝陽,王東.文化振興視角下鄉村環境設計研究新思考[J].藝術設計研究,2019(04):69-73.
[8]周麗霞,李朝陽.城鄉公共空間環境設計思維的差異與轉變[J].設計,2020,33(19):89-91.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0年度資助項目(項目編號:JJ-2020-109)、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5ZCQ—YS—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丁凡倬系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鄉村設計研究;通訊作者張繼曉系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服務設計、鄉村設計研究)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