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沖 董曉茜 李雨鵬 潘沖 趙茜
(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電圖室,遼寧 沈陽 110034;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臨床藥理實驗室,遼寧 沈陽 110034;3.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急診科,遼寧 沈陽 110034;4.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電圖室,遼寧 沈陽 110034)
陳舊性心肌梗死是指發生8周以上的心肌梗死,平時無特異性癥狀,在體力勞動后會出現氣促、胸悶、心慌等癥狀,若未及時處理,可導致心肌梗死復發,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如何對陳舊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早期預警、風險評估顯得尤為重要[1]。有研究表明,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是心肌梗死發病過程中一個獨立危險因素,表現為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迷走神經功能減弱,在疾病進展中發揮顯著作用[2]。而心電信號中,心率周期變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神經功能狀態和心功能,其中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評估迷走神經平衡性和心臟交感神經的無創指標,在預測心律失常、心臟性猝死中具有一定臨床價值[3];心率減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能夠定量分析受檢者迷走神經功能狀態[4];碎裂QRS波是無創心電圖指標[5]。目前國內外關于HRV、DC、碎裂QRS波研究多在進行中,在心肌梗死患者中預測價值已得到證實,但較少學者運用于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诖?,本研究旨在分析HRV、DC、碎裂QRS波在預測陳舊性心肌梗死預后情況、死亡率中價值性及相關性,以便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8月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收治的115例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預后情況分為預后不良組(出現不良心血管事件,n=43)和預后良好組(未出現不良心血管事件,n=72)。其中男性73例,女性42例;年齡43~75歲,平均(59.56±10.32)歲;病程11~42個月,平均(25.65±7.45)個月;體重56~69 kg,平均(62.15±2.82)kg;心功能分級:Ⅱ級68例,Ⅲ級47例。出現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再狹窄等。再針對預后不良組死亡情況分為死亡組(n=10)和非死亡組(n=33)兩組。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2015年中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及治療指南》[6]中關于陳舊性心肌梗死臨床診斷標準。②冠脈造影顯示梗死相關血管狹窄度≥70%。③經心電圖檢查,胸前導聯出現異常Q波和ST段弓背向上,avF導聯出現ST段下移。排除標準:①合并原發性瓣膜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存在植入永久起搏器史者。③合并心肌病、室內傳導阻滯、完全或不完全性束支傳導阻滯者。④入院時已服用胺碘酮等抗心律藥物。
1.3 方法
1.3.1 DC測定 ①標記、確定減速周期:將心電圖結果轉變為序列圖,縱坐標為心動周期RR值,比較每個心動周期RR值和上個周期RR值,標記心率減速周期。②規范心率段長短值:將減速點作為心率段中心,分別選擇位于中心點兩側心動周期的心率段,并計算。③心率段的整序:選定減速點為中心,標記不同序列心率段。④對周期進行信號平均,整序后,計算對應周期平均值,包括X(0):中心點RR間期平均值;X(1):中心點右側第一個心動周期;X(-1):左側第一個心動周期;X(-2)左側第二個心動周期。⑤計算:DC(ms)=[X(0)+X(1)-X(-1)-X(-2)]/4。劃分危險層級:高危DC<2.5 ms;中危:2.5~4.5 ms;低危>4.5 ms。⑥測定連續心率減速力(DRs),包括DR8、DR4、DR2。DR2是指DC現象在2個心動周期中連續發生;DR4:在4個心動周期中連續發生;DR8:在8個心動周期中連續發生。
1.3.2 心電圖指標 ①碎裂QRS波:本次使用的心電圖儀為GE公司提供1200ST型號,檢查前調節電壓10 mm/mV,紙速25 mm/s,交流濾波60 Hz,濾波0.15~100 Hz。觀察碎裂QRS波在心電圖導聯中分布情況。碎裂QRS波陽性判定標準:出現不同形態QRS波形,QRS波時限<120 ms;排除了不完全或完全性束支阻滯;多相波常由S波或R波多個頓挫或切跡形成,相鄰兩個或兩個以上導聯呈多相波或三相波,Q波由多個或單個切跡、頓挫形成。②HRV:選用HRV時域法分析指標,包括相鄰正常R-R間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adjacent normal R-R interval difference>50 ms,pNN50)、相鄰正常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djacent normal R-R intervals,rMSSD)、24 h連續5 min正常R-R間期的標準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ormal R-R interval for 5 minutes continuously in 24 hours,SDANN index)、24 h正常R-R間期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24h normal R-R interval,SDNN)。
1.4 觀察指標 ①對比不同預后情況組的碎裂QRS波與HRV及DC。②對比死亡組和非死亡組的碎裂QRS波、HRV及DC。③用ROC曲線分析,DC、DR8、DR4、DR2、pNN50、rMSSD、SDANN index、SDNN、碎裂QRS波陽性率預測陳舊性心肌梗死預后情況、死亡情況價值性。④經Spearman法分別分析患者死亡率、預后情況分別與碎裂QRS波、HRV、DC相關性。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性采用Spearman法;碎裂QRS波陽性率用率(%)表示,行2檢驗;DC、SDANN index、SDNN、pNN50、rMSSD、DR8、DR4、DR2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預測價值評估采用ROC曲線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預后情況組各指標比較 兩組年齡、性別、病程、體重、心功能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預后良好組DC、DR8、DR4、DR2、pNN50、rMSSD、SDANN index、SDNN均高于預后不良組(P<0.05),碎裂QRS波陽性率低于預后不良組(P<0.05)。見表1。

表1 不同預后情況組各項指標比較
2.2 生存與否狀態下各項指標變化情況 死亡組和非死亡組年齡、性別、病程、體重、心功能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非死亡組DC、DR8、DR4、DR2、pNN50、rMSSD、SDANN index、SDNN均高于死亡組(P<0.05);而兩組碎裂QRS波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死亡組和非死亡組的碎裂QRS波、HRV、DC比較
2.3 相關性分析 經Spearman法分析,患者預后情況與DC、DR2、pNN50、rMSSD、SDANN index、SDNN、DR8、DR4、碎裂QRS波陽性率呈正相關性(P<0.05);患者死亡率與DC、DR2、pNN50、rMSSD、SDANN index、SDNN、DR8、DR4呈正相關性(P<0.05),與碎裂QRS波陽性率無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各指標之間相關性分析
2.4 各項指標預測預后情況價值分析 ROC曲線分析顯示,DC、DR2、pNN50、rMSSD、SDANN index、SDNN、DR8、DR4、碎裂QRS波陽性率早期預測陳舊性心肌梗死預后情況的AUC分別為0.910、0.816、0.995、0.999、0.951、0.998、0.903、0.917、0.747。見圖1、表4。

圖1 各項指標預測陳舊性心肌梗死預后情況時的ROC曲線

表4 各項指標預測陳舊性心肌梗死預后情況價值分析
2.5 各項指標預測死亡情況價值分析 ROC曲線分析顯示,DC、DR2、pNN50、rMSSD、SDANN index、SDNN、DR8、DR4、碎裂QRS波陽性率早期預測陳舊性心肌梗死死亡情況的AUC分別為0.970、0.939、0.806、0.994、0.991、0.948、0.871、0.900、0.647。見表5、圖2。

表5 各項指標預測陳舊性梗死死亡情況價值分析

圖2 各項指標預測陳舊性心肌梗死死亡情況時的ROC曲線
陳舊性心肌梗死早期可因為心功能下降、心腔擴大,導致心肌細胞出現纖維化、壞死,自主神經傳導異常,感受器末端受損、變形,表現為迷走神經抑制和交感神經過度激活[7-8]。在傳統觀念中[9],學者認為“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可誘導猝死發生”,但隨著相關研究深入,學者發現心肌梗死本質是迷走神經保護作用下降、調節功能減弱造成的結果。而迷走神經是心臟減速神經,當興奮性薄弱或降低時,可增強心肌細胞電不穩定性,降低室顫閾值,增加猝死和惡性心律失常的風險,故如何檢測迷走神經功能已成為當下評估陳舊性心肌梗死風險、預后的研究熱點[10-11]。
DC和DRs能夠通過測定24 h心率減速能力和心率整體趨向性,定量評估心?;颊呙宰呱窠浌δ?,其中DRs反映了多個心動周期連續減速;DC能夠反映單個心動周期減速的平均強度,均可在短時間內反映迷走神經調節情況[12-13]。當DRs和DC值下降時,預示迷走神經興奮性降低,相應的對人體保護性也下降。本次結果顯示,預后良好組DC、DR8、DR4、DR2均高于預后不良組;非死亡組DC、DR8、DR4、DR2均高于死亡組,提示當心肌梗死越嚴重時,迷走神經功能損害越明顯,發生心律失常概率越高,猝死風險增加[14],經Spearman法分析,患者預后情況、死亡率均與DC、DR8、DR4、DR2呈正相關性,說明患者死亡、預后與DC、DR指標具有一定相關性,能夠起到一定預測作用,但也有學者認為DC和DRs可受到周圍環境、年齡、晝夜節律的因素影響,導致結果誤判,對此需聯合其他指標檢測[15]。虞春宜[16]研究顯示,HRV在肺源性心臟病中具有一定影響性。本次結果中,預后良好組pNN50、rMSSD、SDANN index、SDNN均高于預后不良組,提示預后較差者,心功能越差,自主神經功能損害越明顯。一方面是因為心肌梗死患者在心功能受損、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時,迷走神經興奮HR可減慢,促使SDRR縮小[17-18];另一方面SDNN減少是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一個敏感指標,能夠跟隨平衡失調嚴重程度而改變[19]。經ROC曲線預測,pNN50、rMSSD、SDANN index、SDNN預測患者預后情況的AUC分別為0.995、0.999、0.951、0.998;預測死亡情況的AUC分別為0.806、0.994、0.991、0.948,表明HRV在預測陳舊性心肌梗死預后、死亡等情況時,均具有較高效能[20]。
碎裂QRS波是近年來研究熱點,當人體并發心梗后,心肌組織可出現壞死,形成透壁瘢痕[21]。而此區域無法產生電活動,只可緩慢傳導電活動,表現為QS波或Q波,當發生多灶性壞死時,可令S波出現頓挫或切跡,形成多樣碎裂QRS波,代表當碎裂QRS波出現時,意味著心臟發生病變[22-23]。本次結果顯示,預后不良組碎裂QRS波陽性率高于預后良好組,死亡組碎裂QRS波陽性率高于非死亡組,進一步證實碎裂QRS波是心臟猝死的高危預警指標。經ROC曲線分析,碎裂QRS波預測患者死亡情況和預后情況的AUC分別為0.647、0.747,表明碎裂QRS波可作為一項預測陳舊性心肌梗死獨立指標,但預測值較低,建議聯合HRV、DC相關指標,便于更準確了解預后情況,與郭曉玲等[24]研究結果一致。故推測DC、HRV、碎裂QRS波與預后關系密切,因此早期聯合診斷預測效能較高。但由于本次樣本量較少,不足以佐證,故關于聯合診斷效能還需進一步深入探索。
心率減速力、心率變異性、碎裂QRS波與陳舊性心肌梗死具有密切相關性。當心率減速力、心率變異性指標持續下降、碎裂QRS波異常時機體存在迷走神經調節功能減弱、異常心功能,三者聯合用于評估陳舊性心肌梗死預后、死亡具有一定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