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摘 要】在課改越來越深入的今天,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文本的解讀能力關乎重大,對于是否能夠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對切入點的恰當選擇,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課堂上要有“焦點”意識,根據文章的特性著眼于一個關鍵點,抓住一根主線,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小處著手,卻能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
【關鍵詞】語文課堂 文本解讀 切入點
華羅庚曾說,把厚書讀薄,把薄書讀厚。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中,這句話同樣適用。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剛走進工作崗位的教師由于缺乏工作經驗,往往在“把薄書讀厚”這一點上做得不夠,不能發掘文章的內涵,對重難點的突破不夠透徹,在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只是蜻蜓點水、浮于表面。與之相反,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解讀教材的深入,有經驗的教師能充分“把薄書讀厚”,除了文字表面,他們對文字蘊含的深意、人物的形象、相關的拓展、寫作的背景等都會充分發掘,致使他們總覺得每篇課文沒有講透徹,還有地方沒有涉及,而這又是另一個誤區。
隨著教學經驗的豐富,“把薄書讀厚”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并非難事。經過多年的自我反省與調查研究,筆者認為,“把厚書讀薄”是值得語文教師重視的問題。在小學階段,語文的課時最多,語文的練習種類及數量也最多,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工作量更為繁重。但是,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升卻并未達到應有的效果。究其原因,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但落實到教師的課堂教學這個層面,筆者認為原因有二:一是面面俱到,什么點都想抓,但是沒有重點;二是用力呈散點狀態,不能突破難點。
課改是一個系統而龐大的工程,涉及課程目的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而對于語文學科而言,所有的改革,都必須以有效地實施文本解讀為前提。這樣,能否找準文本解讀的切入點,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既突破了重難點,又不費時太多而顯得低效呢?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要有“焦點” 意識,著眼于一個關鍵點,抓住一根主線,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集中力量突破重難點。哪些才是“焦點”呢?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以課文題目為突破點
“題好半篇文”。題目,或是能抓住主人公的突出特點,或是能讓讀者捕捉到重點事件,或是設置懸念引人入勝……好的題目,往往能高度反映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只要抓住這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文眼”,在理解課文內容、提高課堂效率上,就水到渠成了。
如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神話單元,神話的特點是講述神奇的人和神奇的事,而題目就是故事精華的縮影,《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神人神事,通過題目已經一目了然。接下來的教學圍繞題目展開,關于故事的內容和神話的特點,學生就能很自然地掌握。
再如,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其教學目標為讓學生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激發其為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而奮發有為的遠大理想。因此,在直接揭題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發問:“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等。這樣緊扣題目而提出的一系列問題,都是圍繞課文的內容和要表現的主要情感展開的。若下面的學習活動能做到始終緊扣主題,重難點的突破就順理成章了。
二、以課后習題為突破點
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針對課文的特點設置了一些知識要點、能力訓練點等,集中體現了教材編者的意圖,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有重要的引領、導航、總結、提升作用。統編版語文教材在課后習題的設置上,相對于以往也有了很大變化,不再僅僅關注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積累,而是更加側重于對課文背后的人文、核心素養等方面的積累,有助于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最終全面提升語文素養。對于課后習題的使用,教師既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時候加以關注,也要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進行滲透。這樣不僅能夠優化課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課后習題的設置,有的結合課文內容,有的聯系生活實踐。如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小小的船》一課,課后習題中除了明確提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要求外,還出示了“小小的船、彎彎的月兒、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這一系列詞語,同時,出示了一幅插圖:“我還會說:彎彎的小河、藍藍的大海……”這樣,教師就非常明確,這一篇文質兼美的兒童詩,不僅要讓學生熟讀成誦,還要調動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懂得欣賞美好的事物,并能內化為優美的語言且表達出來。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慈母情深》一課,課后安排了小練筆:寫自己鼻子一酸的經歷。這既是一個配套的寫作訓練,也是一個極佳的德育路徑。在寫作前,筆者讓學生先談談自己鼻子一酸的經歷。有的學生說到父親嚴厲教育之下的委屈,有的學生感受到父母工作辛勞的感動與愧疚,有的學生回憶了動物朋友離去的傷心……學生暢所欲言,不僅在講述鼻子一酸的經歷,也在胸中激蕩起情感的浪花,友誼、感恩、明理,看似完成練習,實則蕩滌心靈,與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形成共鳴。
教師關注了課后習題,其實也就是關注到了學習效果的檢測。學生也自然而然地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語言表達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使學習的效果順利達成。
三、以關鍵句子為突破點
課標指出,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才能,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而能夠抓住關鍵語句對課文進行理解突破,是培養獨立閱讀能力的一個好辦法。
統編版語文教材在三年級下冊就安排了“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的語文要素,旨在鍛煉學生在讀懂自然段的基礎上,學會從自然段中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不僅是段落,對于整篇文章而言,有些往往在開頭、結尾或文中某處有點題、揭示中心的句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心句,學生學習課文時抓住它,就可以總領全文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學習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教師就可以以結尾中揭示中心的“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一句為突破點。上課伊始,教師可以直入主題,讓學生找出文中高度概括“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的句子,然后,借助這個句子組織課文的學習:從哪些地方看出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分別寫了魯迅的哪幾件事?通過對每一件事例的學習,學生不斷加深對魯迅的認識,最終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學生抓住這一關鍵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凝心聚力,合力攻堅”,真正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除了中心句,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也很重要,它是文章思路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如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一句,就很自然地把上文介紹的“建筑美”和下文的“文物珍”順利融合。在閱讀中抓住這樣的過渡句,對于厘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脈絡等作用特別明顯,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重點語句進行朗讀、理解、感悟等,的確能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四、以單元目標為突破點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每一個單元的選材相對集中,共同服務于單元學習的目標。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目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第一課《大青樹下的小學》,課文表達豐富,有許多有新鮮感的詞句。這正是本課要重點關注的訓練點,如“坪壩”“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鳳尾竹的影子”“潔白的粉墻”等詞句,表現出比較新鮮的風貌;對于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名稱,學生會比較陌生,顯得好奇而充滿新鮮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別運用了“從……從……從……”和“向……向……向……”這樣的反復句式,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第三自然段以樹枝、鳥兒、蝴蝶、猴子的狀態來表現窗外的安靜,襯托出學生上課時的專注。諸如此類的表達,既與課文的情境相吻合,又比較特別。學生關注課文中這些有新鮮感的詞句,不僅加深了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對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細心的教師不難發現,統編版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單元整體目標是指向“家國情懷”的。如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包括四篇課文:《古詩三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心懷家國的情懷。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無論古詩,還是現代文,字里行間都蘊含著強烈的愛國之情,表現了中國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在教學這些單元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字里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由關注自我到關注社會,實現由個體向社會人的轉變,更加充分地進行語文教學與德育的高度融合。
由此可見,以單元目標為指引,能幫助教師快速找到突破課文重難點的抓手,使其在組織學習時能夠有目標、有內容、有方法。
以上四個突破點是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得來的一點經驗之談。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安排等,教師一定還能找到別的突破點,但不論是用哪一種方法,其目標一定是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引爆”深層次的課堂教學,在課堂學習中呈現真正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力量。當然,追根究底,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對文本有深入的解讀,對文本中濃縮著的諸多隱含信息與深層含義的內容要有選擇性的發掘,找準教學的憑借和切入口,讓學生把該學的學透了,避免在非主流的地方浪費過多的時間與精力。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雖為鄭板橋在揣摩書畫時的心得,但對我們的語文教學也頗有啟發。教學,要因人、因教材而異,要擁有創造性的思維,自辟新路,體現出與眾不同的風格和格調,但更要去掉其繁雜的部分,使之趨于簡明。只要教師在課堂上擁有“焦點”意識,抓住最重要的那個點,所有的教學重難點都會迎刃而解,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會變得“簡約而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