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波 王青寧 蘇少林 趙秋利 張文娟
[摘 要]加快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高職院校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對接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高水平專業建設的重要任務。文章針對高職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了其存在問題的原因,闡述了改革的思路,提出了改革路徑,包括重新確定培養目標,改革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等。改革使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不斷提升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5-0220-03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助推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1-2]。高職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面向水務行業生產一線,培養從事水環境監測與分析、水環境治理與修復、水廠運行與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隨著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智能化驅動水務行業快速升級[3]。面對水務行業的升級,作為國家“雙高”計劃建設的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支撐和助推水務行業創新發展。
一、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目前,部分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創新創業競賽,但這與當前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高水平建設要求,與水務行業升級對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課程單一、體系不完善
目前,部分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僅在第二學期開設有創新創業課程,在第二課堂中組織學生參加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這樣的課程比較單一、方式比較簡單、體系不夠完善,使得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能力培養不系統,不能實現創新創業意識喚醒、創新思維培養、創新創業能力鍛煉的接續化。創新創業教育沒有融入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單一、斷續的創新創業教育,不利于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
(二)內容分離、方式單一
目前,部分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的創新創業課程主要從創新創業基本理論的角度講授,雖然有時會引入創新小故事、創業大人物,但案例與水務行業相差較遠,與專業內容分離,教學效果不理想,也不能為后續基于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知識的創新創業實踐做好鋪墊。專業課程教學僅僅從水環境監測、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基本知識、技能方面講授、訓練,缺乏對水環境治理與修復技術發展過程的創新,特別是智能化、數字化技術賦能水務行業技術的講解,使得專業知識缺乏創新味道。在教學過程中,單一的講授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想象,不利于學生批判思維、創新思維的激發、訓練和培養。
二、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思路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培養兼具創新素質和創業素質的復合人才的教育活動,專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滿足社會和行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專業知識是創新創業的基石,創新創業是專業實踐的升華,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在教育目標、方式上是融通、同向的[4]。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2020年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評審要點和內容指出,創新創業項目要引領教育,要充分體現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體現成員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在項目或創新創業活動中的轉化與應用。在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中,要進一步加大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滲透、融合、共生,并在目標、體系、內容、實踐和競賽等方面全方位融合,在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教育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在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高職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中,要改革創新創業課、專業課和實踐訓練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創業能動性。要針對學生個體化差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培養每個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要推進“產教研”融合,將水務行業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引入教學,將智慧水務理念、技術融入教學,讓學生積極了解、參與企業產品研發、工藝改造和技術創新。在與行業、企業融合的過程中,感知創新創業對行業發展的巨大作用,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激情,鍛煉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
三、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路徑
(一)培養目標
拉爾夫·泰勒說,若想系統地、明智地研究某個教學計劃,首先必須明確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目標是行動的指南。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不等同于本科的創新創業目標,故應先聚焦于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激發、喚醒,再到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培養。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確定為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及鍛煉學生的敢闖、會創、能創的能力。
(二)課程體系
課程是培養目標實現的載體。針對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創新創業課程單一的現狀,除目前在通識類課程中開設創新創業外,還應在專業拓展類課程內開設創新思維與方法、水務營銷課程,以搭建貫通知識—方法—應用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創新創業主要讓學生認識創新創業,理解創新創業對社會進步、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喚醒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愿。創新思維與方法課程主要讓學生知曉創新靈感從哪里來、創新結果如何產生,讓學生掌握創新的方法和技巧,學會運用創新思維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水務營銷課程主要講授水務市場推介經營,水務產品銷售,培養學生的創業經營意識和能力,以及面對市場和消費者的技術與產品創新能力。
(三)實踐教學
認識只有付諸實踐才有意義。高職院校要引導學生將創新創業理念、思維及時應用到學習和社會的實踐中,使學生知識得以固化,能力得以提升,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有成就感,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主動性。創新創業思想要貫穿到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的課程實習、綜合實習、頂崗實習全過程,滲透在第二課程、社會實踐、技能競賽的全領域,并在創新創業大賽中開花、結果。
課程實習要設計有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展示個人想法的項目,如河流修復植物配置與選擇、水廠設備設計、水廠運行故障診斷等。綜合實習要設計多方面專業知識綜合運用、多種專業能力綜合培養的項目,讓學生有更多空間、時間鍛煉創新能力。在綜合實習中,也可為有創業潛力的學生設置創業鍛煉項目,如水環境管家商業策劃、水廠運營商業策劃、環保互聯網服務商業策劃等。不同內容的綜合實習項目,體現了差異化,更能激發不同學生的動力。頂崗實習階段,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企業新工藝、新設備的使用方法,不斷摸索自己的工法和技法。另外,要鼓勵學生將自己在實習中的新想法、新創意積極和企業指導教師交流。對于初步可行的創意,可在校企雙方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探索實踐。
第二課程中的社團是學生根據興趣愛好組建的課外團隊。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團隊活動中創新創業,使活動有亮點、有成果,成員有收獲,如科技創新團隊可結合學校所在城市水環境整治、周邊農村環境綜合治理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繪畫藝術團隊可結合城市水景營建設計景觀作品。指導教師根據團隊活動進展,邀請創新創業教育專家、企業創業導師,創新創業校友開展講座、討論會,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帶動學生創新創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可走進企業、鄉村,將專業知識運用到企業產品更新、美麗鄉村建設中,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服務社會,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技能競賽是重要的實踐平臺,學生應積極參加分院、學校、省市、行業、國家舉辦的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能競賽。競賽塑造了學生你爭我創、勇闖一流的精神。在備賽中,學生不但要反復訓練水環境監測、水處理設備安裝、水處理系統運行的基本功,而且要不斷創新技法、精益求精,在有限的比賽時間里高質量地完成競賽任務。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技能競賽不僅鞏固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鍛煉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而且塑造了學生的工匠精神。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創新創業者展示創新創業成果、交流創新創業經驗的平臺,也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成果亮相的舞臺。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要將創新成果凝練、集成,讓學生在校賽、省賽、國賽中不斷總結經驗,提升能力,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的目的。另外,按照 “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賽事要求,應積極挖掘專業特色,組建服務鄉村飲水安全、水生態文明建設團隊,助力扶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讓學生青春在服務社會的創新創業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四)教學策略與實施
愛因斯坦說,大學的教育,不在于學習很多知識,而在于訓練大腦會思考。在創新創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應用,積極采用有助于喚醒、激發、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思維和能力的教學方法。讓·皮亞杰指出,科學的思維不是當前一瞬間的東西,它不是一個精致的東西,它是一個過程,更加特別的是,它是一個連續地構造和過程。在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能力。
大一階段,學生剛入校,主要學習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強,所以,這一階段主要是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是在專業課程教學還是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中,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現場教學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創新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創業對個人發展的巨大作用。鮮活的例子、真實的現場會對學生產生很強的沖擊力,讓其深埋的創新創業種子萌發。
大二階段,學生開始學習專業課、創新思維與方法課程。在大一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培養的基礎上,應著重學生創新創業思維與方法的訓練、內化形成。在專業課程教學、實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翻轉課堂教學,運用問題引導、合作探究、參與式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創造性思維。并按照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全過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課前在線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討論交流,教師答疑解惑,這有利于學生創新見解的產生、升華。實訓實習環節,針對具體訓練任務,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互相協作、共同探索,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小組給出的不同創新解決之道,更能激發相互間的創新靈感。
大三階段,學生開始學習專業拓展課、參加綜合實習、頂崗實習。綜合實習可以項目整體推進,并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實施,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個人特長,彰顯和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頂崗實習中,根據水務企業的情況,安排學生參加企業項目,以鍛煉學生的個人能力。大二暑期和大三上半學期,選拔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表現優異的學生組建創新創業競賽團隊,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按照創新創業競賽的評審要求,對項目進行提煉、打磨,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練就學生敢闖、會創的本領。
(五)評價與反饋
評價是對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判斷,是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創新創業教育評價是對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滿足企業、社會和學生需要程度做出的判斷,既要關注現實的價值,又要分析潛在的價值[5-6]。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評價要做到內容多維、方式多樣、主體多元。內容的多維指包括評價學生是否有創新意識、是否有創新創業想法、是否有創新創業點子,以及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質量、創新創業競賽獲獎情況等。方式的多元指對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價值方面的評價,采用問卷、交談、觀察等定性方式評價;對于實體成果評價,采用從項目數量、價值、獲獎等級等定量方式評價。主體的多元,是指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同伴、企業人員和學生自己。教師、同伴主要從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喚醒、形成,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方面進行評價;企業人員評價是企業人員從學生新技術、新工藝運用、產品革新能力方面進行評價,以及對學生潛在的創新創業能力的評價。自身評價是指學生從創新思維、創新創業能力是否具備方面對自身進行評價;評價采取階段評價與最終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階段評價可以學期來劃分。評價完成后,教師應及時將結果反饋給學生,以便學生及時改進。教師依據評價結果診斷教學過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最終的評級結果可以作為學生擇業、創業的依據,作為企業員工培訓和培養的依據,作為教師調整、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目標、內容和策略的依據。
四、結語
深化創新創新教育改革是水務行業升級對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是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為國家高水平專業建設的任務。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要圍繞水務行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未來水務行業新發展,加快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高職院校應根據水務行業升級發展對高技能創新人才的要求,確定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創新創業的教育目標,設置覆蓋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課程內容,采用有利于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培養和提升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實踐,在水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中開展創新創業,讓學生的美好青春在創新創業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 參 考 文 獻 ]
[1]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EB/OL]. (2017-9-24)[2020-07-16].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4/content_52272
67.htm.
[2] 劉秀平,胡新宇,徐健.以成果為導向構建專業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體系探索[J].大學教育, 2020(8):167-170.
[3] 劉柏音,劉孝富,王維.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智慧決策平臺構建與初步設計[J].環境科學研究,2020(5):1276-1283.
[4] 趙亮.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高校課程體系重構:基于理論與實踐角度的分析[J].江蘇高教,2020(6):83-88.
[5] 王朝,崔杰,董良杰.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1):93-96.
[6] 胡正明.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8):72-77.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