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蓓
(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健康信念模式建立在需要和動機理論、認知理論和價值期望理論基礎上,關注人對健康的態(tài)度和信念,重視影響信念的內外因素[1]。
2021年11月,以四川旅游學院體育學院體育類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現(xiàn)狀為研究對象。選取的體育類大學生均已上過運動解剖學和運動生理學等基礎課程,且對運動健康信念有一定的了解。四川旅游學院體育學院體育類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態(tài)度調查結果見下表1,只有2%的人認為體育鍛煉不重要,16%的人認為體育鍛煉有點重要。這部分學生雖然為體育類大學生,但他們由于曾經體育訓練受傷等多種原因,在進入大學后消極對待體育鍛煉。

表1 四川旅游學院體育學院體育類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態(tài)度一覽表(N=127)
將學習、健康、社交和興趣作為四個參與體育鍛煉動機選項,調查結果見下表2,四川旅游學院體育學院體育類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動機一覽表,選擇學習為參與體育鍛煉動機的人數(shù)有115人,權重系數(shù)為0.37。選擇健康為參與鍛煉動機的人數(shù)為102人,權重系數(shù)為0.33。選擇學習的人數(shù)較多是因為體育類大學生的課程計劃有很多的體育項目課程,所以這部分學生選擇學習為主要參與動機。基于運動健康信念教育下,有102名學生選擇了健康作為體育鍛煉的參與動機。

表2 四川旅游學院體育學院體育類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動機一覽表(多選)(N=127)
見表3,體育類大學生體育鍛煉每周參與頻次一覽表,大部分的學生選擇了每周超過三次,因為體育類大學生的課程計劃每周會有三次技能課。選擇0次的大學生僅有2人,因為這2次最近因為受傷,所以近半個月未參與體育鍛煉。其他學生主要為畢業(yè)年級學生,因為準備考試或者實習等而忽視了體育鍛煉。

表3 四川旅游學院體育學院體育類大學生體育鍛煉每周參與頻次一覽表(N=127)
見表4,體育類大學生體育鍛煉每次參與時長一覽表,大部分的學生選擇了30分鐘以上,因為課程時間為45分鐘一課時。有2人因為受傷選擇15分鐘以下,有6%的學生選擇運動時長在15-30分鐘,這部分學生主要是畢業(yè)年級學生,因為忙于畢業(yè)相關工作忽視了體育鍛煉。

表4 四川旅游學院體育學院體育類大學生體育鍛煉每次參與時長一覽表(N=127)
將課程學習、獨自鍛煉、與朋友一起和社團活動作為四個參與體育鍛煉形式選項,調查結果見下表5,四川旅游學院體育學院體育類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形式一覽表,選擇課程學習為參與形式的人數(shù)有98人,權重系數(shù)為0.47。選擇與朋友一起為參與鍛煉形式的人數(shù)為55人,權重系數(shù)為0.26。選擇課程學習為主要形式的體育類大學生為非畢業(yè)年級,這部分學生有大量的體育技能課程。選擇與朋友一起和社團活動為體育鍛煉形式的大學生往往更喜歡籃球、足球和羽毛球等球類合作運動項目。選擇獨自鍛煉為體育形式的大學生在選擇體育鍛煉項目時更傾向于跑步和游泳等個人競技體育項目。

表5 四川旅游學院體育學院體育類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形式一覽表(多選)(N=127)
部分學生由于曾經體育訓練受傷等多種原因,在進入大學后消極對待體育鍛煉。這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因為想逃避學習的壓力而成為體育高考生,在進入大學后消極對待學習,同時也消極對待體育鍛煉。
基于運動健康信念教育下,大部分學生選擇了健康作為體育鍛煉的參與動機。但少部分學生沒有將健康理論融入體育鍛煉中,這部分學生在學習運動解剖學和運動生理學課程時,就抱有抵觸情緒,更沒有將這兩門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到體育鍛煉中。
畢業(yè)年級因為沒有課程學習,少了課程學生的參與鍛煉形式。又因為忙于實習和考研等工作,壓力較大,將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于學習和工作,而導致他們的空余時間減少。而空余時間的減少會導致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減少。
體育類大學生往往因為技能課學習太累,而忽視了自身的課外體育鍛煉。這部分學生往往在課后會選擇學習、看電影和電子競技作為自身的休閑娛樂活動。
學校可以增加對體育項目的資金投入,增加一些大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豐富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滿足大學生多樣的體育愛好,對體育項目獲獎者進行獎勵[2]。
目前培養(yǎng)體育類大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都是以強調身體素質和傳授運動技術為中心,因而不能主動以促進健康為先導。在健康中國2030的背景下,要對學生在觀念層面上進行健康教育,使學生充分理解健康,針對健康進行自我評價和調理。
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是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的主要階段,而大學是步入社會的最后一個階段,可以影響到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是促進人終身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讓學生樹立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在運動中獲得體驗感和成就感,保持對體育的熱愛和經常參加運動的良好習慣。從而逐步建立終身體育意識。
學校應該充分重視體育社團在學校體育中的作用,加大對體育社團的資金投入,體育社團多開展聯(lián)誼活動,給學生提供課外體育鍛煉的平臺,活躍校園的體育氛圍,促進學生對課外體育鍛煉的參與,培養(yǎng)學生多樣運動興趣,學習多種運動技能[2]。
體育鍛煉是指人們根據需要自我選擇,運用各種體育手段,并結合自然力和衛(wèi)生措施,以發(fā)展身體、增進健康、增強體質、調節(jié)精神、豐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時間為目的的體育活動。體育鍛煉可以促進人體生長發(fā)育,培養(yǎng)健美體態(tài),提高機體工作能力,消除疲勞,調節(jié)情感等;體育鍛煉群眾面廣,各種年齡、性別、不同職業(yè)和健康狀況的人,都可根據個人情況進行適宜的鍛煉;體育鍛煉形式與內容靈活多樣,可獨自鍛煉,也可集體進行[3]。健康信念模式認為,健康行為起源于個體意識到一種不良結局的威脅,人們要采取某種促進健康的行為或戒除某種危害健康的行為,必須具備易感性、嚴重性、益處和障礙方面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