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瑾
(山西省侯馬市融媒體中心,山西 侯馬 043000)
突發性事件既具有震撼力,又具有沖擊力,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社會熱點和焦點。若沒有處理好突發性事件報道,則容易引起社會負面影響。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媒體技術的更新,許多自媒體也開始積極地進行信息傳播。在突發性事件的前因后果沒有明晰的情況下,作為傳統新聞媒體,必須要主動掌握新聞事實,把握好突發性新聞的傾向性,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擔負起媒體應盡的社會責任。
其一,具有突發性。突發性事件很難或無法被準確預測,因此具有很強的突發性特征。例如,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地震,由于是瞬間發生的自然災害,在短時間內迅速波及大范圍的人群和建筑,瞬間受到全球媒體的強烈關注。
其二,具有大量性。突發性事件不僅影響較大,關注的人也多,需要對大量的信息進行匯總提煉。比如,2015年發生的尼泊爾大地震導致短時間內大量人員、財產受到損失,各路新聞媒體紛紛對此進行報道,還獲得了來自全球志愿者的友好援助,這就在無形中將大量新聞信息傳播給了公眾。
其三,具有傳播事件信息的無序性。突發性事件對政治秩序、經濟秩序、社會秩序都具有很大影響。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現有的傳播秩序。突發性事件中,信息來源和溝通信息途徑都變得更加多樣化,無序性傳播隨之出現。
其四,受眾群體具有普遍性。一般情況下,專業媒體的受眾都相對固定,如政治、文化、金融或體育等專業新聞媒體,但是突發事件的受眾劃分不明顯,反而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各行各業的人群都會關注突發事件。
新聞報道的傾向性就是確定主題,具體來說就是結合固有的社會觀念和價值取向,在應對各種矛盾沖突和人際關系時所持有的觀點和態度。在新聞報道中,新聞價值取向的主體就是新聞從業者。在突發性事件中,媒體工作人員必須掌握科學的報道方式,合理選擇新聞角度和取舍信息,要么弱化負面影響,要么強化正面宣傳,以此強調主題,而這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聞工作者自身的價值取向,這也是對新聞的價值取向。但從本質上講,新聞工作者的價值取向與新聞價值有著一定的區別:新聞價值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評定標準,是新聞能否被順利報道的前提條件;而新聞工作者的價值取向具有主觀能動性,沒有固定的標準,是個體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和態度。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新聞價值為新聞工作者的價值取向服務,新聞工作者的價值取向也會反過來對新聞價值產生較大影響。
突發性事件具有破壞性、難以預測、突發等特點,因此,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后,往往能夠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尤其是在對突發災害性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必須充分考慮災難帶給公眾的負面情緒,注意災害發生后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心理狀況等,做到既要準確報道事件,又要在報道中融入人文關懷。人文關懷的價值傾向作用主要是關注公眾的生存條件、生存狀態,以及公眾的尊嚴、追求自由的精神等,人文關懷不僅體現了人類意識的提高,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因此,優秀的突發性事件新聞報道理應包含人文關懷,做到在關注事件本身的同時,也要多關注公眾在災難后的生活和精神狀況。
大型突發性事件的影響力普遍較大,因此,在對此類事件進行報道時,新聞工作者在客觀報道、遵循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既要滿足公眾對事件的好奇心,又要承擔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工作。此外,要做到實事求是,同時把握好輿論導向,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不但要具有較強的政治敏銳度和政治意識,也要充分地考慮到突發性事件的敏感度和復雜性,處理好細節問題。在對涉及國家機密、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新聞報道中,新聞工作者要打起十分的精神,客觀、準確、公正地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扛起引導社會輿論的大旗。
報道突發性事件時要充分考慮其客觀性和時效性。首先,在對突發性事件進行報道時,必須快速地將新聞事實呈現在公眾面前,讓公眾能夠清晰地了解到事件的發展脈絡;其次,在報道時要堅持真實性、客觀性的基礎原則,以及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堅決杜絕主觀臆斷;最后,必須堅持全面性、整體性,要站位高遠,正確判斷,充分考慮公眾與社會、國家之間的關系。新聞媒體是社會精神文明的傳播者,承擔著至關重要的社會責任。因此,新聞工作者要盡可能地熟悉各類法律法規,多關注國內國際時政新聞,努力提高個人專業素養,運用好媒體公信力這把“雙刃劍”,真正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杜絕負能量傳播。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要避免將個人主觀意識加入客觀存在中,比如發表大量其對事件的評價或看法。這就對新聞工作者的個人價值取向和專業、綜合能力提出了考驗:不僅要求其客觀、真實、公正地進行報道,盡量掌握好其價值取向的平衡度,杜絕新聞傾向性;還要對新聞語言進行精準地把控,避免使用容易引起歧義或爭論的字詞。
突發性事件發生時,信息的傳遞必須要準確,新聞報道的信息不準確會使公眾產生惶恐和焦慮的情緒。大眾傳媒既要有利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又要積極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在新聞報道時以社會穩定發展為基礎,將準確的新聞信息全面、及時地報道出來;還要有側重地展示突發性事件的細節,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以防產生負面影響。此外,在報道覆蓋面比較窄和影響較小的突發性事件時,可以選擇特定的地域進行報道。
對突發性事件進行報道時,必須要考慮公眾對事件的態度,以報道信息為主,以安撫公眾情緒為輔,及時公布相關措施的落實情況,為加快恢復社會秩序助一臂之力。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清晰地認識到突發性事件給公眾帶來的影響,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發揮自身輿論監督的作用,傳遞正確的思想觀念,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在突發新聞事件傳播中,新聞工作者還擔負著教育民眾的責任,要利用媒體特有的優勢,引導公眾積極思考突發性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對辦法和具體措施等,既能把握社會輿論,又能總結經驗,以防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在對突發性事件進行報道時,新聞工作者要做到及時、持續地報道,避免中途中斷,進而使社會恐慌情緒蔓延。通過持續地跟進報道,受眾能及時準確地厘清事件的發展脈絡,接收到政府的相關解決措施,具有很好的穩定情緒的作用。此外,新聞工作者一方面要遵循積極宣傳和團結一致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報道突發性事件,塑造正面話題;另一方面要積極跟隨黨和政府的步伐,響應黨的號召,給社會和受眾傳遞正能量,杜絕負能量進入傳播渠道。以此來引導公眾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解決該事件上,而不是只關注事件帶來的負能量,從而降低突發性事件帶來的公共危害,減少公眾的慌恐,有效預防同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新聞的真實性即新聞工作者在報道突發事件時必須做到真實客觀,要多關注事件本身且注重研究事件本身的社會影響面。好的新聞報道不僅要簡潔明了、全面直觀;還要能讓受眾清楚地了解事件的發展脈絡。新聞工作者要秉持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原則,堅決避免新聞炒作,對有可能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事件要更加仔細斟酌。新聞報道能夠考驗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也能體現新聞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在報道突發災難性的事件時,新聞工作者必須熟悉相關法律法規,才能真實、客觀地進行報道;必須有專業的應對能力和語言文字能力,才能對龐雜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和提煉;還必須有較高的政治站位和較強的政治意識,才能做到宣傳正能量,體現人文關懷,擔負社會責任。
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全局意識和較強的政治敏感度,做到在把握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更要找準輿論動向,進一步考慮事件背后的影響力。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大量的新興媒體,公眾在網絡上對某一事件進行討論能夠加速該事件的傳播,促使其成為社會熱點或焦點。在新聞報道中,官方的新聞報道就發揮著權威性和指導性的作用;而網絡新聞平臺既是政府指令的傳達者,向公眾傳遞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告知公眾對該事件的解決措施及渠道,又是引領公眾輿論的指向標。網絡平臺上的新聞報道能夠以真實性、客觀性還原事件本身的來龍去脈,這有利于人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也能夠向人民政府傳達基層群眾的意愿,從而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這也正是新聞報道的價值。
在新聞中體現人文關懷,是新聞工作貼近群眾、反映群眾生活的特性,也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舉措。突發性事件之所以能夠吸引公眾的普遍關注,就是因為其突發性和強影響力。因此,新聞工作者在報道事件以前,必須明確自身定位,理解突發事件當事人的心理狀況,充分考慮其內心的想法和訴求,從而有效避免公眾產生恐慌,安撫公眾的不良情緒和消極情緒。此外,注重突發性事件新聞報道中的人文情懷,還能夠引導公眾關注事件本身和重點,群策群力有效解決事件產生的難題,真正做到傳遞正能量,弘揚真、善、美,從而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由此可見,在進行突發性事件的新聞報道時,人文情懷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其一,突發性事件現場。無論是新聞的起源,還是新聞報道的出發點,都是突發性事件的現場,也是公眾關注的焦點。
其二,必須處理好突發性事件的現場報道。可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立體傳播信息。應多角度、多方位地將空間地域同步顯示,直觀、生動地展示突發事件的信息;二是調節傳播節奏。突發性新聞報道中通常包含大量信息,不同類別的信息在同一時間進入公眾視野時,可能會導致受眾接收錯誤的信息。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對不同種類的信息進行準確的判斷,明確信息真偽;反之,新聞事件進入傳播低谷階段時,信息量相對缺乏,導致報道現場非常單調,此時新聞工作者要審時度勢,做到及時調整傳播節奏和策略。
在突發性事件中,新聞媒體既是傳播者,又是接收者,擔負著很大的社會責任。所以,新聞工作者必須把握好突發性事件報道中的新聞傾向性,做到遵循客觀、真實、公正的傳播原則,最大限度地考慮新聞傾向性的影響,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傳遞正能量,這對新聞事業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