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睿
(安徽財經大學 藝術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公共藝術,即The public art design,又稱為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它是從藝術美學的角度對公共空間與公眾的審美需求,即精神品質與生活間關系的描述,是城市空間建設規劃與近代藝術融合發展的產物。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時代背景下,公共藝術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在城市空間建設中占據著愈來愈重要的地位,已成為城市空間規劃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構成,其對公眾個性化審美需求的關注,對空間功能的補充與強化使其日益受到廣泛的認可與重視[1]。公共藝術所蘊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囊括了一切與公眾發生藝術關系的視聽藝術,從戲劇、電影到歌唱、舞蹈,從城市中央廣場的噴泉、浮雕、裝飾小景到道路兩旁的綠化帶,不同風格與特點的城市建筑皆可納入公共藝術的領域和范疇,而“公共”也早已突破空間關系上公共場所的地理意義而成為包括城市居民、公共事件、城市個性等在內的人文概念,在城市空間公共藝術研究中,“公共”作為研究對象而存在,它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風貌的集中體現。
首先,公共藝術具有裝飾性特點。它是城市空間藝術美感的來源,從其誕生之日起,便以城市的美化設計師角色存在,對城市空間發揮著重要的裝飾與美化作用。在空間布局上,與繪畫、攝影等藝術類同,公共藝術設計講究合理的空間布局構思,追求協調性與完整性的統一,通過不同的布局設計帶給公眾不一樣的美感體驗,如水平布局使人感到安定祥和,垂直布局帶給人莊嚴肅穆之感,三角布局彰顯個性,漸次式布局富有動律感。城市空間的藝術設計是對布局構圖的思考與規劃,在表現手法上,色彩、材料、照明、小景等都是城市空間藝術設計的重要元素。例如,通過對色彩的巧妙配置與設計可呈現不同的裝飾效果,帶給人們不一樣的視覺沖擊與心理感受。圖1為意大利城市那不勒斯地鐵站的設計圖示,其間藍色的頂棚鋪裝使人們產生愜意、舒緩的情緒體驗,聊以慰藉了人們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產生的焦躁、壓抑等情緒心理,不失為喧囂城市空間的一抹別樣點綴[2]。其次,公共藝術具有實用性特征。它不是浮華、虛無,而是與城市空間功能密切結合的實用性藝術,其實用性體現通常包括了公共景觀、室內置景等不同方面,遍布城市角落的雕塑、小景、鋪裝不僅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且具備一定的實用功能[3]。圖2為某圖書館的導視圖,其間設計師別出心裁,以鋪裝或浮雕來標注路線,引導視覺,公眾既產生了美感體驗,又對圖書館的結構布局有了清晰認知。

圖1 意大利那不勒斯地鐵站靜謐浪漫的藍色頂棚

圖2 某圖書館地面鋪裝中設計的導視圖
自然是最偉大的設計師。現代藝術設計理論認為,設計的最高境界在于“無痕”,即無雕琢感、無刻意感、無設計感,追求與自然渾然一體的設計效果,對城市空間的思考與規劃也應體現崇尚自然的當代藝術美學表現原則,充分運用自然元素,結合城市文化特色、空間特點來完成藝術設計,以彰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設計理念,體現人與城市空間的和諧相融。當前城市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面臨著較大的生活壓力,經常會受到焦慮、憂郁、壓抑等不良心理情緒的干擾,愈來愈多的人們在內心深處渴望著逃離城市、回歸田園的生活,為此,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就有必要立足公眾的審美需求將田園元素加以提煉并移植到城市空間,營造具有自然意蘊的空間氛圍,拉近城市與原生自然之間的距離,使公共空間在滿足民眾生活需要的同時更能帶給人們心靈精神層面的撫慰。
任何的藝術創作歸根結底都是對內在情感的抒發與表現。因此,藝術與情感從來都是相伴共生的,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也不例外。設計師的情緒情感都會以特定的形式表現出來,每一件空間藝術作品都會或多或少承載著設計者的道德觀與價值感,完全摒棄設計者情感因素而保持純粹客觀態度的設計作品是不存在的。因此,公眾通過接觸與賞析空間藝術作品即可領悟與感受到設計者的內心情感,并受之感染,與之共鳴,設計者在創作過程中就需充分考慮到作品反饋給受眾的情感體驗,以符合大眾情感需求的方式進行設計,從而使作品更易被大眾認可接受,也更具生命力[4]。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藝術設計領域,科技的滲透融合為藝術實際帶來了全新的面貌與局面,如虛擬現實技術與藝術設計的結合,使受眾可在虛擬場景中實現與作品的互動,激發受眾對藝術設計的參與性、體驗性。例如,哈爾濱的冰雕藝術因為合理利用了光學原理而為人們營造出一個異彩紛呈、晶瑩剔透的童話世界,五彩的冰燈如夢如幻,置身于冰燈裝飾的空間,仿若流連于奇妙仙境。
首先,城市空間的風貌與格局彰顯著城市的個性,承載著城市的文明進程,良好的空間布局設計不僅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性,帶給民眾良好的生活體驗,且是城市對外宣傳、表達自我的名片。公共設計的品質決定著公共環境的優劣,而公共環境則是影響招商引資、促進消費的重要因素,由此影響著城市的經濟發展。此外,任何城市的建設都需要對公共空間進行合理的用地規劃以優化資源配置,使資源利用率達到最佳狀態,城市規劃制約著城市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影響著城市的和諧發展。而城市規劃與公共藝術休戚與共,離開公共藝術參與的城市規劃是冰冷的、無生命的,也是低效的,公共藝術為城市空間規劃帶來了藝術活力,賦予了公共空間豐富的藝術美感,優化了空間的存在體驗,吸引更多人們的駐足與欣賞。例如,一些城市的核心景點,以優秀的空間設計而為城市招攬來更多游客,無形中促進了城市旅游經濟的發展。其次,當代公共藝術設計秉持綠色環保、可持續的設計理念,力求以最環保、最天然的材料來營造藝術美感。例如,裝置藝術家選擇廢棄物品作為創作材料,通過其巧妙的構思,別出心裁的設計對廢棄物進行重新切割,組合或變形,賦予其新的藝術價值,既降低了制造成本,節約了資源,又滿足了公共空間美感設計的需求,為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
首先,城市空間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與人文概念,它承載著城市的文明發展進程,體現著城市的精神文化特點,反映著區域內人們的意識理念狀況。公共藝術設計不僅要關注城市空間的格局、裝置、景觀設計,還需要將藝術美感與地域文化特色結合起來,彰顯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與空間性[5]。因此,公共藝術本身即與城市空間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它是城市空間文化的一部分,在城市整體文化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次,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形象品牌的建設,而城市形象品牌通常又與其旅游文化產業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諸多城市的形象品牌是在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后又成為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品牌形象設計是公共藝術設計的組成部分,通常包括了景觀設計與旅游紀念品設計兩個部分。以旅游紀念品的設計為例,它要求設計者對城市文化與景區文化有深度認知,能準確把脈游客的心理,結合地方特色而設計相關的紀念品,由此加深游客對城市與景區的印象,并在無形中宣傳城市文化與城市品牌,助推了城市的文化建設。
形象元素,即公共藝術設計的形象素材,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寶庫中蘊藏著大量的藝術設計形象元素資源,它們在漫長的民族文化演進歷程中被積淀下來。這些形象素材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勞作,如在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古代陶器上,便有被抽象化了的魚鳥、植物紋樣圖案,青銅器上有各種龍紋、獸面紋、雷紋等紋樣,這些都可成為當代公共藝術設計的形象資源。此外,我國以“象形”為本源的漢字文化既是語言文字,也是藝術形象,甲骨文通過描摹現實物體的形狀來表意,其線條章法在今天的藝術設計中仍有借鑒意義。
材料元素,公共藝術的設計美感必須依托一定的材料介質方能體現,材料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并且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而不斷革新。材料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而不同材料因其不同的屬性特點所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也不盡相同,帶給人們的情緒體驗也各有差異。如金屬材料使人感受到堅硬、理性,棉質材料帶給人溫柔、親切之感,玻璃材料令人感到清爽、潔凈,石質材料則透露著莊嚴與肅穆。材料本身有個性,也有語言,藝術家對材料的選擇與應用需綜合考量城市空間環境要求、材料自身的屬性與紋理,以及預期希望實現的對大眾心理影響等多方面因素,使其成為設計思想、設計內容的最佳表現介質。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中,材料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即外置材料與內置材料。外置材料即使用在室外環境中的材料,如土木、沙石等原生材料以及金屬、高科技材料、復合材料等再生材料,由于其長期置于室外,因此設計師在作出選擇時就必須考慮到不同材料的防腐、耐磨、硬度等屬性,以使其符合空間環境的需求;內置材料則是指在室內環境中使用的材料,對其的選擇會受到空間特點的制約與影響,如體育館的設計材料需要滿足不同運動項目的標準要求,圖書館地面鋪裝材料則需要耐磨、吸音等。
意境元素,意境即意蘊與境界,在繪畫與文學作品中,意境的營造與表達一直都是衡量藝術作品品質的一個重要維度,我國古代詩詞中,作者借虛實相濟的手法來描寫美的場景,為讀者營造浪漫唯美的意境。在繪畫作品中,畫家通過留白、墨色濃淡對比等方式來突出畫面的意境感。我國傳統美學思想中對意境的渲染非常重視,追求空靈之境的意境,效果生于形外、蘊于象內,難以言說又意味無窮。當代城市空間藝術設計中依舊對意境美有著強烈的追求,如咖啡廳的設計,不僅要使其具備相應的使用功能,更要通過合理的裝潢設計來營造愜意、舒適、輕松的空間意境,使受眾在此可體驗到與家庭空間、工作空間不一樣的意境感受,使其成為人們在喧囂鬧市中的心靈休憩港灣。
首先,在交通空間的設計中,既要保障空間在方便人們出行層面功能的發揮,又要體現設計美感,引導與提升民眾的審美素養。交通空間在市民的生活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包括交通起點、交通通道、交通終點等不同部分,在類型上,又分為車行空間與人行空間兩大種類。車行空間中,對中心島(轉盤道)的設計就需要從形式美法則的角度出發,以中間放置雕塑或建筑,周邊被植物裝飾的形式來進行設計,要突出空間的節奏美感,使其發揮一定的方向性引導功能。在步行空間中,對地鐵站、過街天橋等交通起點、通道的設計則需要符合節奏美感,同時突出指向性、引導性的功能。在地鐵站的空間藝術設計中,由于它是典型的點式流動空間,因此,藝術表現應以平面或浮雕形式為主,運用簡單的幾何構圖來體現空間的節奏美感。
其次,對于商業空間的設計應突出其視覺沖擊美感,從而吸引人們的關注與駐足,刺激公眾的消費欲望,在表現手法上宜采用大小對比、重復排列、色彩碰撞等方式。商業空間沖擊美感的體現可通過統一建筑風格樣式,利用大型空地充當陳列空間等方式來表現,統一的牌匾樣式與門面裝修,有助于在視覺效果上突出商業建筑的規模性與規范性,從而更好地吸引商業投資。而大型空地中藝術作品的陳列有助于彰顯空間的美學價值與品位,提升空間檔次,使公眾在優美典雅的空間環境中產生對產品或服務的認同與信賴,從而激發其購買欲,提升商業空間的經濟效益。
最后,對于文化廣場空間的美感設計,首先應做好布局規劃,采取適宜的布局方式,如軸對稱布局、發散式布局等,在此基礎上,設計與廣場文化主題相符的中心地表建筑,一般為巨型雕塑。雕塑的設計應立足于市民的審美需求,合理設計比例與尺寸,并注重其與周圍建筑的協調性,使廣場空間呈現整體的和諧美感。此外,對廣場的公共設施如街道家具、園林小品的設計應注重觀賞性與實用性的統一,健身器材、休閑椅等街道家具的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應符合人體工程學以及公眾的使用習慣,并注重與整體空間環境的協調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