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彥芬
(山西工商學院 商學院,太原 030006)
我國幅員遼闊,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經濟樹種、水稻地方品種、大豆地方品種和藥用植物等方面都有著豐富的種類。但是近年來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不法分子和發達國家的醫藥生物企業運用非法手段從我國掠奪竊取大量的農業植物遺傳資源,一些原本屬于我國的原生遺傳資源反倒被他們提前申請了專利,使得我國作為世界上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只能被迫成為其他國家的無償資源提供者。針對此種情況,對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法律保護問題展開研究,希望能夠對我國的遺傳資源保護做出一點貢獻[1]。
這些年來生物技術的持續快速發展使我國真正認識到了其重要性,利用生物技術對農業植物遺傳資源進行研究和改造可以改良一些農植物的特性和品質,對于現階段我國發展中遇到的如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各類問題來說這就是解決之道。但是從20世紀中期開始,發達國家以及他們的生物科技企業一直采用非法的手段對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進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方面的掠奪竊取,在自行申請專利之后轉而向發展中國家收取大量專利費而獲得巨額利益。
據資料統計,非洲、亞洲和南美洲這些生物資源較為豐富多樣的地區卻無法對生物基因進行控制,而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卻掌控了絕大部分的基因材料。面對此種狀況,農業植物遺傳資源保護的緊急性和必要性凸顯,對農業植物遺傳資源進行保護成為維護我國經濟利益的必然要求,對我國生物方面利益的獲得有巨大幫助;同時也是促進我國生物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要求,有豐富多樣農植物遺傳資源的支持才能更好地開展生物技術研究;最后,還是維護國家和生物技術領域尊嚴的要求。一個國家生物技術的發展情況是國家實力的重要象征之一,雖然發展中國家可能對于生物遺傳資源沒有更好的開發能力,但是發達國家這種掠奪的行為已經侵犯了別國的利益,因而,對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法律保護刻不容緩。
1.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具有涉農性
作為與我國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自然遺傳資源,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從民族始祖開始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對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加以利用和改造,這就顯示出涉農性。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是在生物多樣性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對農作物進行更高品質的培育的物質基礎,也是我國農業的基礎。其涉農性的體現就是農業發展的過程,只有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經過科學的培育和管理才能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農業資料。
2.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具有地域性
受限于地域條件以及各種人為因素,遺傳資源的分布不均衡,許多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只存在于一個特定的地區,如野生大豆幾乎只有我國才能大面積見到,其他國家分布很少。從全球范圍來看,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大部分存在于發展中國家,這也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源掠奪的原因之一,這就決定了在發展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扮演的是自愿提供者的角色,而發達國家則是資源利用者,這也是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地域性的體現。此外,在我國國內也存在著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地域性分布的現象。
3.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具有稀缺性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損害速度也隨之加快,人們的生活、生產行為對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而環境影響又反作用于農業植物遺傳資源,譬如各種環境問題就助推了資源滅絕,而造成這些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稀缺又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資源的戰略性表現在世界各國對其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生物技術被世界各國高度重視導致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對于農業、糧食問題的解決以及商業價值的創造都有很大的幫助,對我國而言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根本,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1.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生態價值
在世界各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生態危機問題愈加嚴重的當下,人們對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生態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于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世界大范圍內環境的變化給生物多樣性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農業發展也隨之變得緩慢,然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對應對這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從這個角度來說,其生態價值必須被世界各國高度重視。
2.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戰略價值
農業產品的生產經過了千百年的農業發展,這些農業活動的基礎就是農業植物的遺傳信息,所有人類的食物來源都跟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系。從對資料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全世界的范圍內還有接近1/8的人口生活在饑餓當中,人類對于糧食的需求隨著人口的增長而進一步擴大,如何滿足人們的糧食需求成為世界各國需要解決的戰略性難題。不僅如此,農業植物遺傳資源還關系到生物醫藥、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等諸多方面,因而對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戰略價值的重視刻不容緩。
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保護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因此,對其立法保護也顯得有些滯后。國際社會對于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保護重點,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集中在資源獲取和分享機制問題上,發達國家重點在資源獲取上想取得更多便利,而在分享機制上則是農業植物資源提供國希望并爭取更多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2]。
隨著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大規模開發建設以及氣候變化異常、生態環境惡化等影響,我國的遺傳資源保護形勢比較嚴峻。社會在進步,新思想、新方法、新途徑的出現也在改變著我們的一些想法,尤其是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傳統的保護方式已難以適應。結合國際條約的保護范圍,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我國在農業遺傳資源保護上要設立專門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保護。在立法上建議分步推進、逐步實施,最終建立適合新時代下保護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法律法規。
我國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地域廣,資源豐富,在保護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逐步完善保護機制,逐步擴大保護范圍,最終建立起適合我國農業植物遺傳資源保護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同時,我們在分步推進立法的過程中,步伐也不能太慢,這一前提是基于我國目前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流失嚴重。一是受限于資金與技術的原因,國內專家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國的遺傳資源與國外機構合作,被國外專業機構在合作過程中利用我國的遺傳資源,應用先進技術開發出新品種,導致我國遺傳資源流失;二是為保護遺傳資源而爭取到國際機構的資助,在交換資源過程中流到國外,被外國機構利用;三是外國公司有目的地在國內作科學考察、項目合作、旅游等情形下乘機將遺傳資源帶出國外,應用生物技術開發出新的品種;四是國內開發過程中毀壞造成了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滅失;五是通過非法貿易途徑將我國所有的遺傳資源流到國外。再加上國內種子研發企業模仿抄襲嚴重,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育種面臨多重難題,技術研發較多重復、低水平徘徊,不利于遺傳資源的保護。
我國對于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保護起步晚,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保護還沒有形成系統,我們一方面要對種質資源進行保護,防止外流,孟山都利用我國的野生大豆資源,培養的新品種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搶注了64項專利,包括我國在內也要給其交專利費。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利用國外經驗,對我國的遺傳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因此,在立法上我們就需要從兩方面進行考慮,既要保護我國境內種質資源不受破壞,又要通過合作開發、引進優質種質資源彌補我們的不足。如何才能兼顧保護和利用的積極性,作為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提供國,我們應該建立從源頭保護,從搜集、保存、評估、登記、利用、開發等方面進行規范。作為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引進國,從我國引種種類、質量、數量、共享資源的角度進行規范。進一步明確使用財政資金收集保存的遺傳資源的公共資源屬性,建立公共遺傳資源研究成果的轉化機制,建立遺傳資源大數據平臺,依法向社會開放,推動商業性應用。建立農業植物遺傳資源保護、研究開發,合理利用相適應的科學合理的激勵、考核、評價機制,調動科研人員從事遺傳資源研究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國內種子企業引進國際優良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提高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有效利用水平。同時,加快探索建立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機制,鼓勵和調動全社會對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保護和創新的積極性。
在農業植物遺傳資源保護方面我國一直都有相關行動,但是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仍未建立起來,就整體而言,我國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認知還比較淺薄。我國現有的專利申請機制中有著遺傳資源來源披露的要求,但是一些發達國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在對生物資源進行研發之后把研發成果在第三方國家進行專利申請。所以針對這一現象,應該在進行資源來源披露的同時增加“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提供者和利用者同時享用專利”的規定,對無法進行獨立開發的國家的農業植物遺傳資源進行法律保護。同時,由于專利審查功能的漏洞,并不能對某項專利進行資源來源方面的徹底追查,所以在進行實際的保護措施時,應該在法律中進行明確規定:專利申請人如果不對專利資源來源進行誠實披露,那么對于專利的追查行為要一直保持下去,并且在進行來源追查之后要對專利進行無效判定,對于以欺詐等非法手段獲得專利資源來源的,要剝奪其專利以及申訴的權利。這樣的規定不僅能夠對農業植物資源進行保護,還能夠對居心不良的不法分子形成震懾[3]。
關于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管理我們需要向其他國家學習,而以下的科學垂直管理體系的建立,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對印度的相關手段進行借鑒。
1.建立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獲取和分享機制
我國目前的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管理體系并不科學完善,各種管理機構權力交叉重疊,對于工作的順利進行毫無幫助。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建立資源的獲取和分享機制,明確規定農業植物資源的獲取行為必須事先向我國相關管理部門報告并取得同意,同時對自己的目的、方式、影響進行詳細說明,而相關管理部門的意見評定必須謹慎,且與資源獲取方達成符合我國相關規定的條件。從這個方面來看,資源的獲取和分享機制對于我國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保護起到了科學管理作用,對于那些非法獲取資源的行為進行了管制,確立了資源獲取的規則,使其更加有序。
2.建立農民權利保護機制
農民權利是在2001年1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通過的《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中,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正式確認的。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業人口達到了6億,在總人口中占有較大比重,對我國農民權利進行保護是維護我國發展的一個根本性路徑。建立農民權利保護機制對我國農民在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獲取以及分享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印度農民權利保護的實例,在利益分享中首先承認農民在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獲取和保護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根據農民做出的貢獻以及需求對其利益分享進行排序,對于他們在農業生產中的各種權利進行明確規定和保護。并且可以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將農民權利與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權利并重,對其生產活動以及資源開發實踐活動進行保護。
農業植物遺傳資源關系人類生存發展,農作物的產量、質量等與我們息息相關,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質量,增加優質品種,防止病蟲害等都需要有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支撐。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全人類”。我國現在90%的大豆依賴進口。山東壽光洋種子占據了壽光60%以上的市場。保護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刻不容緩。我們要大力開展科普宣傳與教育,增強人們對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保護意識,充分應用網絡、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通過制作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科教片,在報刊、雜志刊登保護遺傳資源的科普小文章、科普讀物等方式,開展視頻展演和講座宣貫等活動,引導社會團體和基層群眾關心、支持、參與到保護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的工作中[4]。
隨著世界范圍內的生物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已經成為我國中藥材植物來源的戰略資源之一,因而對農業植物遺傳資源進行保護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維護我國經濟利益的要求,更是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對祖國尊嚴的維護。針對現階段我國農業植物遺傳資源保護面臨的問題,國家已經提出了多種手段進行解決,而法律措施更是農業植物遺傳資源保護的根本手段。本文中對農業植物資源的特點、價值、重要性以及法律手段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對其相關保護機制的建立做出一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