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露
(綿陽市中心醫院,四川 綿陽 621099)
早期合理、快速開通梗死相關動脈是治療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關鍵步驟。恢復心肌再灌注、縮短心肌細胞缺血時間是治療STEMI 的主要目標。近年來,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術后患者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慢血流/ 無復流情況。研究發現,血栓脫落可使遠端血管栓塞,進而可引起梗死相關血管術后慢血流/ 無復流[1]。近年來,血栓抽吸術開始被廣泛應用于STEMI 的治療中。本文對我院接診的120 例STEMI 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比較在不同時間段對接受PCI 治療的STEMI 患者進行血栓抽吸的臨床效果。
選 取 我 院2020 年4 月 至2021 年6 月 接 診的120 例STEMI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均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被證實存在梗死相關動脈(IRA)高負荷血栓。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抽吸組和常規組。抽吸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24 例、36 例;其年齡為40 ~79歲,平均年齡為(60.23±1.35)歲。常規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27 例、33 例;其年齡為40 ~80 歲,平均年齡為(60.15±1.13)歲。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根據發病至導絲通過犯罪血管的時間將抽吸組患者分為抽吸1 組(≤6 h)、抽吸2 組(>6 h 且≤12 h)、抽吸3組(>12 h 且≤24 h),每組各20 例患者。根據發病至導絲通過犯罪血管的時間將常規組患者分為常規1 組(≤6 h)、常規2 組(>6 h 且≤12 h)、常規3 組(>12 h 且≤24 h),每組各20 例患者。抽吸1 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10例、10 例;其年齡為40 ~79 歲,平均年齡為(59.46±1.14)歲。常規1 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9 例、11 例;其年齡為41 ~80歲,平均年齡為(59.26±1.15)歲。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抽吸2 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8 例、12 例;其年齡為42 ~79 歲,平均年齡為(60.16±2.51)歲。常規2 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11 例、9 例;其年齡為42 ~78 歲,平均年齡為(60.33±3.46)歲。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抽吸3 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6 例、14 例;其年齡為41 ~78 歲,平均年齡為(60.14±3.51)歲。常規3 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7 例、13 例;其年齡為40 ~79 歲,平均年齡為(60.58±3.41)歲。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抽吸組患者采用血栓抽吸術+PCI 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在術前,讓患者服用氯吡格雷600 mg、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并對其進行常規的肝素化處理。將抽吸導管送至病變處,尾端連接專用負壓注射器。由血栓病變近端向遠端合理、緩慢抽吸,反復抽吸3 ~5 次。負壓撤出抽吸導管,觀察抽吸效果。根據造影結果合理植入藥物洗脫支架。為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PCI 術(僅植入支架,不進行血栓抽吸)進行治療。
觀察各組患者術后即刻的TIMI 血流分級、術后1 h ST 段回落(與梗死靶血管相關導聯抬高的ST 段回落>70%)情況、術后7 d 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和術后3 個月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發生情況。MACE 包括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再次進行靶血管血運重建、再發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抽吸組患者中術后TIMI 血流分級為3 級、術后出現ST 段回落患者的占比均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抽吸組患者的術后LVEF 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MACE 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抽吸組患者與常規組患者術后觀察指標的比較
抽吸1 組患者與常規1 組患者的術后LVEF、術后MACE 的發生率及其中術后TIMI 血流分級為3 級、術后出現ST 段回落患者的占比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抽吸1 組患者與常規1 組患者術后觀察指標的比較
抽吸2 組患者中術后TIMI 血流分級為3 級、術后出現ST 段回落患者的占比均高于常規2 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抽吸2 組患者的術后LVEF 高于常規2 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MACE 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抽吸2 組患者與常規2 組患者術后觀察指標的比較
抽吸3 組患者中術后TIMI 血流分級為3 級、術后出現ST 段回落患者的占比均高于常規3 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抽吸3 組患者的術后LVEF 高于常規3 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MACE 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抽吸3 組患者與常規3 組患者術后觀察指標的比較
STEMI 具有發病迅猛、病情進展快等特點。早期重建IPA 的血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PCI 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有研究發現,直接接受PCI 治療的STEMI 患者其術后無復流的發生率可達到10% ~30%。發生術后無復流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心肌灌注,降低其預后質量。有研究指出,在對存在高負荷血栓的STEMI 患者進行PCI 術的過程中對其實施血栓抽吸可有效減少其術后慢血流/ 無復流的發生,改善其心肌灌注及心功能。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符。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抽吸組患者的TIMI 血流分級、ST 段回落情況、LVEF 均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抽吸2組患者的TIMI 血流分級、ST 段回落情況、LVEF均明顯優于常規2 組患者。抽吸3 組患者的TIMI血流分級、ST 段回落情況、LVEF 均明顯優于常規3 組患者。抽吸1 組患者與常規1 組患者的各項術后指標相比差異不大。這表明,在對STEMI患者進行PCI 術的過程中對其實施血栓抽吸的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其心肌灌注及心功能。該治療措施對心肌缺血時間較長患者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