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立,劉友剛,魏 彬,郝曉尊,張穎月
(遷安市人民醫院普外科,河北 遷安 064400)
胃癌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此病具有治愈困難、易轉移、復發率和致死率高等特點,被臨床工作者認為是影響當今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胃癌進展及侵襲周圍重要器官和組織的速度較快,惡性程度較高。鑒于胃癌的臨床特征及生長特點,目前臨床上多主張通過外科手術將腫瘤病灶切除,以阻礙疾病的進展。但傳統的開腹胃癌根治術在切除腫瘤病灶的同時也會對人體內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引起嚴重的應激反應,不利于患者術后的康復[1]。近年來,醫療事業的發展帶動了各項診療技術的進步,腹腔鏡輔助下胃癌D2根治術憑借其手術切口小、患者術中出血量少、對機體內環境影響小、術后患者恢復快等優勢在胃癌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2]。現階段,腹腔鏡手術在早期胃癌的根除治療及晚期胃癌的姑息治療中均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并得到了國內外臨床工作者的普遍認可。本文主要是探討用腹腔鏡輔助下胃癌D2根治術治療近端進展期胃癌的效果。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近端進展期胃癌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其納入標準是:其病情符合近端進展期胃癌的診斷標準;滿足外科手術的指征;預計的生存期>6 個月;自愿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腫瘤發生遠處轉移;對手術或麻醉不耐受;病歷資料不全。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開腹組(n=33)與腹腔鏡組(n=27)。在開腹組患者中,有男18例,女15 例;其年齡為51 ~73 歲,平均年齡為(64.12±4.23)歲;其腫瘤直徑為3 ~7 cm,平均直徑為(5.12±1.04)cm ;其中,腫瘤位于胃體部、胃竇部的患者分別有19 例、14 例。在腹腔鏡組患者中,有男14 例,女13 例;其年齡為52 ~74 歲,平均年齡為(65.10±4.32)歲;其腫瘤直徑為3 ~8 cm,平均直徑為(5.23±1.10)cm;其中,腫瘤位于胃體部、胃竇部的患者分別有15例、1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用腹腔鏡輔助下胃癌D2根治術對腹腔鏡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及靜吸復合麻醉,使其體位保持仰臥位。采用“弧形五孔法”進行手術,即在臍上緣做一個小切口(約10 mm),建立人工氣腹并置入腹腔鏡,之后分別在左腋前線肋緣下、左鎖骨中線平臍水平偏內側、右鎖骨中線平臍水平偏內側、右腋前線肋緣下各做一個穿刺孔,置入trocar 及手術器械。在腹腔鏡下找到腫瘤,觀察腫瘤的位置、大小、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及是否發生淋巴結和腹腔內轉移。自橫結腸游離大網膜至肝曲及脾曲,并對橫結腸系膜前葉及胰腺被膜進行游離,切斷胃網膜左血管,沿脾下極切開脾胃韌帶,用超聲刀游離至賁門左側。清掃2 組淋巴結,同法清掃肝胃韌帶至賁門右側的淋巴結。處理胃左血管(與處理胃右血管方法相同)。裸化食管下端,離斷迷走神經干。切斷食管,距腫瘤6 cm 離斷近端胃,對遠端胃后壁與食管進行吻合,并在吻合口周圍加固縫合。最后退出手術器械,縫合手術切口。開腹胃癌根治術對開腹組患者進行治療,其麻醉方法及體位選擇與腹腔鏡組患者相同。麻醉起效后,按照標準開腹手術流程進行操作,結合患者的病灶部位及腫瘤淋巴結轉移、腹腔內轉移的情況,確定具體的切除范圍,并實施消化道重建操作[3]。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對癥治療及抗感染治療,同時給予其飲食指導及康復鍛煉指導。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進流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如吻合口漏、感染、胸腔積液、出血、胃癱)的發生率。
用SPSS 18.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 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分別用χ2、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開腹組患者相比,腹腔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更長,其術中出血量更少,手術切口更小,術后進流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各項指標的對比(± s )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各項指標的對比(± s )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進流食時間(d) 術后下床活動時間(d)開腹組(n=33) 226.58±31.27 242.98±22.67 5.62±1.31 3.56±0.76腹腔鏡組(n=27) 253.69±31.55 148.75±21.77 4.87±1.25 2.97±0.54 t 值 3.325 16.372 2.263 3.507 P 值 <0.001 <0.001 0.014 0.005續表組別 切口長度(cm) 術后住院時間(d) 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個)開腹組(n=33) 16.35±2.57 12.74±1.64 24.89±3.97腹腔鏡組(n=27) 7.94±1.15 9.54±1.69 24.76±4.11 t 值 16.849 7.394 0.124 P 值 <0.001 <0.001 0.45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
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但采用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胃癌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手術切口較大,在切除腫瘤病灶的同時易破壞機體的內環境,造成不必要的創傷,影響患者術后的恢復。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在各類疾病治療中的廣泛應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可將腹腔鏡手術用于進展期胃癌的治療中。不過其臨床效果及安全性仍需進一步證實,原因是進展期胃癌涉及的血管較多,對手術切除質量的要求更高,且對手術適應證的要求也較多[4]。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用腹腔鏡輔助下胃癌D2根治術治療近端進展期胃癌不僅可將腫瘤病灶及其累及的周圍臟器、組織切除,同時也能更好地遵從無瘤及淋巴結清掃原則[5-6]。研究報道,用腹腔鏡輔助下胃癌D2根治術治療近端進展期胃癌可確保手術視野的清晰,保證腫瘤病灶、周圍組織及淋巴結獲得有效的處理[7]。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進流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優于開腹組患者。這與陸俊等[8]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是,腹腔鏡手術操作相比于開腹手術操作更加精細,對施術者的要求也更高,這就需要臨床外科醫生應熟練掌握腹腔鏡手術技術,具備豐富的手術操作經驗,醫護之間也要緊密配合,避免因手術操作失誤而對患者造成意外損傷。此外,手術操作需要完全遵循無瘤操作的標準,必要時可應用胃腔、切口及腸管隔離技術。在切除腫瘤病灶時需要注意將不同的器械分開使用,避免不同器械之間的觸碰而導致腫瘤發生腹腔種植。將標本取出后,需采用保護圈對腹壁小切口進行保護,還可用43℃的蒸餾水對患者腹腔及腹壁切口進行浸泡及沖洗,從多方面達到降低腫瘤切口種植的目的,保證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并使患者獲得更好的預后。
綜上所述,與用開腹胃癌根治術治療近端進展期胃癌相比,用腹腔鏡輔助下胃癌D2根治術治療此病雖然手術時間較長,但能顯著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縮短其術后恢復的時間,且其手術切口更小。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延長隨訪時間,以更好地探討腹腔鏡手術在胃癌治療中的臨床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