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靜,勒 峙
(1.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校工會,廣東 深圳 518055;2.深圳大學附屬教育集團 后海小學,廣東 深圳 518067)
習書記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①可以看出,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直存在的。自有人類歷史以來,人們就不斷追求幸福與快樂,可惜悲苦與災禍從未間斷,到底什么是幸福?存在主義認為人的存在是在不斷流動過程中發現自己存有,人如果只注重自己的過去就不會有未來,這個觀點道破了正向的核心理念。正向帶給人類一個新的希望。
幸福的英文詞Happiness,其原意是愉快、滿意、幸運。在中國文化背景中,幸的篆體的上面是“夭”,是災禍;下面是“屰”,逆,相反之意,即夭的相反含義,故幸的本義是得福而免災。福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會意字,是人捧酒樽往祭壇上進奉,本義是保佑、賜福。《現代漢語詞典》上將幸福定義為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②。美好生活落腳于幸福感。
幸福感有一個術語是 Well-being,其涵義是“良好存在”,對生活、生存、生涯狀態的積極情緒感受和體驗。Well-being一種綜合的生命狀態,Happiness聚焦的是快樂。幸福感主要成分為Subjective Well-being(主觀幸福,SWB)、Psychological Well-being(心理幸福感,PWB)以及Social Well-being(社會幸福感,SWB),三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從不同視角描述幸福感,但核心都是關注生存、生活狀況和個體對生活質量、社會關系質量的情緒體驗[1]72。幸福感的源頭是需要和欲望。欲望是對需要的意識、覺知,是意識到需要,是需要在大腦上的反映[2]。需要只有被覺知轉化為欲望,才能引發行為,進而才組織引發人們追求幸福的行為。欲望是主觀的,但欲望的滿足和實現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食欲,無論怎么想象自己滿足了,都不會得到滿足;只有經過吃喝才能滿足,才能解決餓的問題。欲望、目的實現和生存的發展才是幸福的客觀內容。幸福的快樂心理體驗是一種主觀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詮釋,在價值與道德上有文化和個體差異,快樂是時常發生的經驗,是溫和舒適的情緒,對生活滿意度的整體感受,包含情感因素與認知因素。快樂屬于幸福,但幸福不僅僅歸結為快樂,而是人的積極心理功能的能動反映,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1]79。
按馬斯洛需求層次的金字塔理論,人類需要可以根據層次進行排列,從對空氣、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開始,接下來是心理需要的層次—安全、愛、自尊和自我實現,完成心理健康實踐的過程,是實現幸福感的過程。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社會需要、精神需要,得到安全保護、公眾健康和福利,實現物質生活幸福;得到公正與人性化的愛、獎懲分明、相互關照和關心,充分尊重每一個人,不論身處于何種地位,實現人際交往的幸福;產生對社會命運的責任和感知,實現自我的創造潛能,得到精神生活的幸福。越是高級的需要對于維持生存來說越不迫切,越可以被推遲;高級需要的滿足能夠產生更大的幸福感,能夠促進個體的成長,而這也要求有一個更為良好的外部環境[3]2。
幸福感是社會美好生活的核心要義,正向的社會心態是幸福感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③作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活的幸福、人民的幸福、團結的幸福、和平的幸福、平安的幸福、健康的幸福、藍天的幸福、精神的幸福、勞動的幸福、共享的幸福。”④國家必然要走向良好社會心態培育、正向社會心理建設與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
維持幸福感三個關鍵重要變項是目標、社會關系和正向思考。如果幸福感大約有一半取決于基因,10%是經濟地位、種族、性別等生活環境結果,那么 40%就取決于個人的控制[4]56。提高幸福感第一個重要途徑是努力改變可以改變的客觀量。
(一)審慎目標:目標會幫助人組織生活,建構幸福愿景,以滿足重要的存在感、社會、個人和心理需求;不論是職業、婚姻、關系或個人方面,都是自然的生活動力,驅動人向前的力量。審慎目標是微小又可達成的目標,讓我們免于沮喪;盡管幸福感的強弱有不同,但個體達到目標時,會有幸福的經歷。
1)目標的定位與內容。目標的架構對個體發展持續的滿足感具有關鍵的作用,影響著幸福感的構建。根據SMART取向,設定包含有特色、可測量、可達成、實際的、有時限以及價值觀一致的目標。努力朝正向目標,極力避開負向目標,對幸福感的程度很重要。即便是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周末要跑 10公里等被認為是小目標,卻也是很重要的目標,超前型的目標能促進幸福感。
2)目標的動機。檢視目標的一個方法要依據目標動機。內在的目標動機是既定的滿足如因為挑戰性、對社會有貢獻等;外在的目標動機是為了外在的報酬、優厚的薪資而提供服務。內在動機的目標與主觀幸福感相關,滿足基本需求而選出來的目標,會比為了滿足其他需求選出的目標得到更大的快樂。外在目標通常會被當成能讓一個人達到想要結果的一項資源,透過內在動機的目標檢視可以用來達到和外在目標相同結合的方法。圖 1,用人類思考目標的兩個主要向度:目標的內容與目標的動機。

圖1 目標雙向軸線圖
3)目標間的沖突與目標產生的焦慮。目標常與價值聯系在一起。一個人的目標可能有多個,彼此間可能不一致,一個女性可以把實現自身價值的目標設定在家陪伴孩子念書、做健康餐點等,也可以勝任一項職業,花時間在辦公室思考專項計劃;這兩組目標會相互抵觸,當目標和渴望存在沖突,在一段時間總是想著而不去力行解決,會給身體帶來的壓力、焦慮,導致疾病,對幸福感造成有害的長期的影響。在邁向目標時,產生的焦慮感是因為投入太多有意義的結果而產生的副作用。目標正向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停止所有的思考,開始行動;或給自己壓力放假、休息1-2天,把焦點從思考問題轉移到處理問題的行動上,賦能附加努力的動力。
從另一角度來說,伴隨目標產生而發生的焦慮會具有生產力,能激勵人,是期望的動力。達到目標,這個進步會引發正向情緒,幫助免除焦慮。為享受目標而努力、發展短期與長期兼具的目標,找出重要的目標。目標失敗會出現焦慮,如果目標不可行,可考慮改變,不要過度聚焦在流行或物質這種自我滿足的目標上[4]68。
(二)社會關系:除了情緒基因基礎之外,有效看待幸福感一大影響因素就是“關系”。與家人、朋友、同事的關系會影響個人的幸福感,好的關系對健康不可或缺。
圖4為控制系統的主電路,主電路主要包括:總電源回路、主油泵電動機電源回路、控制器電源回路、直流電源回路和伺服電源回路。
按馬克思的觀點,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⑤,人際關系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影響著人的行為方式和人的生涯發展。一切形式的社會關系提供了安全感、成長機會、甚至會促進身體健康[5]。塞利格曼研究中發現,快樂的群體與不快樂群體不同的特性就是親近、信任的關系。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朋友、家人及感情伴侶會給我們必要的安全感及歸屬感。幫助他人可以使我們感覺很好,提升我們的價值感與能力。助人關系,不論是志愿奉獻時間、捐贈金錢給科學、醫藥、文化和教育等有價值的事業,做好事可以收獲快樂,提升積極性。個人生活的本質意義在于個人為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無論是工作或待在家里,與他人友好的關系需要努力去發展與維持,這會帶來有活力的工作與生活,就像跑完全程一樣重要。高品質的關系可以促進個人價值感、創造力和靈感,會使我們對所從事的工作保持熱情,激發發展新的靈感。人和政通,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正向思考:用正向眼光看待事物,容易帶出有力量的引導,以激發人面對問題的潛能,從建構愿景與目標出發,探索優勢,促使人擁有更快樂美好的生活。
學會思考快樂的習慣,正向思考是看到杯子呈現半滿而非半空的心靈瑜珈。一個人的心理觀點就是個體用來解釋生活事件的心智習性。正向,在職場具有更高的生產力,值得信賴并且更有創造力。幸福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質:(1)使用正向思考習慣以維持幸福感;(2)身體健康;(3)用心看待關系,就像園丁悉心照顧植物一樣[4]36。如果說基因碼是生活的磚塊與水泥,那么目標、關系、思考習慣就是大門、窗戶、電梯以及其它可以移動調整的家具。快樂有強烈的基因成分,但是有意義的生活與良好的社會關系同樣影響著幸福感。
常見的完美主義,其思考風格會導致在心智上自我挑剔,把位居第二看作“不是第一”,而不會看作已經超越其他人,從而加大心理傷害;如果不加以控制和修正的,會影響健康。完美主義者開始工作都是因認真、進步而興奮、急于探索新點子,在工作上努力拿出最佳表現;后來因不完美的現實存在,陷入深深的矛盾,也會因為逃避失敗或甚至居于次等位置而感到受傷。常見的還有就是想快速改變,讓自己有能力忍受失敗和跳脫困境的壞習慣,認為自己是痛苦忍受力的鐵人。事實上,經濟或工作上潛在的失落感會在想象中隱約變得比實際的失落感更大,容易引發立即性、比較糟糕的情緒反應。撫平這些不舒服的情緒,要經過兩個月、半年或一年后。雖然人擁有從困難中恢復的能力,但從危機中回頭、改變,或是從失敗中站起來,恢復原力需要時間。常見的第三個思考模式,是非黑即白的,過度簡化了事情。生活比二分法復雜多了,有更多的灰色地帶。學習放松、認知性地談話,會感覺身上負擔沒那么重。所以,正向思考習慣就像努力在體育館健身一樣,用來保持靈感、活力與動機。面對未來,擁有樂觀的前景,有希望感的人容易獲得好心情。

圖2 幸福感構建圖
人類知識日新月異,往前看,帶著自己正向能力與理解,開發最佳潛能優勢,在心流中去發現、創造,建構幸福感。世界上的幸福來自一個堅定的信念,勞動開創未來。習近平的“奮斗幸福觀”揭示了幸福與奮斗的關系,回答了個人幸福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現問題,奮斗離不開辛勤耕耘,幸福是勞動創造的,有勞動才有幸福[6]。
(一)積極學習力,選擇學習和努力工作。教育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本,有助于就業的穩定性和收入,可以間接地提高幸福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樂府詩集.長歌行》)“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堅忍不拔,接受良好的教育成為人生一大使命。享受教育帶來的幸福,幸福是教育的本質,才智一直被認為與高水平的幸福感相關。
工作是重要的生活領域之一,通過提供收入、身份認同、支持性的社交網絡和增加生活意義來提高幸福感。工作負荷、報酬、團隊、公平、價值觀相匹配,工作投入對幸福感來說十分重要。投入最強的優勢和才能,動用全部認知和情感資源,時間好像停止,無暇思考和感覺,人、物合一,在心流中獲得更多人生意義和更多成就,增進幸福感力量。
(二)樹立志向,善用優勢(發揮己所長)。叔本華說“愿望,亦即缺陷。”影響幸福感的主觀因素是欲望,需要、欲望、目的是幸福和不幸的共同根源。羅素說:“我們的沖動與欲望是創造我們幸福的要素。”⑥“志當存高遠”與“知足常樂”,如何把握?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生才貴適用…。才能,決定了幸福感的構建。用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在人際比較時通過心理調整來提高幸福感;減少超過自身能力的欲望,在能力和意志之間得到充分平衡。用現在的好處比過去的不足,人類的進步帶來越來越富有的物質生活和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有利于提高幸福感。人類已經擁有的,本身就是幸福的基礎。
人的需要與欲望,只有通過與外部世界發生接觸的實際行動,才能得到所需要的、所欲望的東西。同樣一件物品,他人給的和自己創造出來的,感覺截然兩樣,依靠自己創造出的東西更有成就感。在奮斗過程中所遭遇到各種難題,讓人疲憊、無助甚至痛苦,但經歷越大的艱難險阻,付出的辛勞越多,日后反而更能收獲持久的幸福感[6]。
(三)把應對負面事件的力量轉到復原力和成長上。潛在的才能轉化為實在的才能,依靠后天努力;一個人越努力,才能轉化越充分,幸福越容易實現;越可能取得較大的成就,幸福感越強。克服困難,追求幸福本身就是發展動機,實現的傾向是一種基本的動機性驅動力,是一個人主動、積極的過程。以困難為機遇,積極發揮能動性,從艱難困苦中復原,是應對困境的一個關鍵力,成為實實在在收獲幸福的不二途徑。
人身處逆境時,現實目標往往由于層層阻礙實現不了;但逆境也可能給其他潛能的實現開辟了道路,并賦予一種激勵和鍛煉,更加發奮努力,從而實現這些潛能,取得更加偉大的成就,梅花香自苦寒來。
(四)發現品德和塑造品格,讓世界美好。人是社會存在物,生存、幸福、一切都是社會和他人給予的。如果品德好,造福社會與他人,就會受到社會和他人的賞譽而獲得幸福。幸福是物質的,但更是精神的,不僅是對物質生活的一種追求,更是對健康和諧、讓人身心舒暢的生活環境的要求,其意義也在于被追求、被創造和被分享的過程。人類為預設的目標奮斗,責任和個人意志在困難的情境中充分發揮著最大的心理潛能,其中的酸甜苦辣體驗和對生命意義的感悟,是一個實現快樂并有意義人生的過程,這是幸福且有價值的。因為整合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使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結合,并得到最充分的發揮。
在人類剛剛開始研究幸福的時候,亞里士多德把幸福與道德相聯系,而責任也是道德的核心范疇。所以,幸福是一種責任。有了責任感,就能夠快樂地工作與生活。有責任的人,會對自己生命、父母、家庭負責,對職業、工作的單位、國家和社會負責。會珍惜生命所發出的光和熱,珍惜幸福,哪怕是幸福的每一個片段。只有為人類創造了幸福,才確證了自身的本質力量,最終產生強烈的幸福感。人類所要追求的是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總是伴隨著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來改變世界。
注釋:
①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EB/OL].[2012-11-15](2022-03-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16/c1024-19596289.html.
②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揚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469.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www.gov.cn).
④ 習近平“幸福十談”[EB/OL].[2015-08-11](2022-03-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811/c1001-27443085.html.
⑤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8.
⑥ [英]伯特蘭·羅素.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M].沈海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