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潔華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管理學院,廣東 深圳 518055)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是一個值得研究課題。目前對知識能力的評價已有很多相對成熟的方法,但對思想管理、價值觀念及其轉變的評價相對更復雜。目前企業經常使用的柯氏四級培訓評估模式對于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效果和課程思政教育評價是一個非常值得借鑒和應用的評價模式。本文以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為研究對象,結合柯氏四級評估模式的方法理念,探索研究課程思政教學評價。
1959年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唐納德·L·柯克帕特里克提出柯氏四級評估模式(簡稱“4R”)??率纤募壴u估模式由于評估維度多在企業培訓中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柯氏四級評估模式主要內容有以下四個層次。
主要評估被培訓者的滿意程度。反應層評估是在培訓結束時通過問卷方式來收集培訓對象對培訓師、培訓組織者、培訓內容、方式、工具效果與滿意度的反應。培訓組織者在培訓中即時采集學員對培訓內容、形式、教學進度等合理建議,從而積極回顧達到總結的效果。這層面評估不能作為培訓評估的最終結果,因為這只是表面評估。
主要測定被培訓者的學習獲得程度。培訓組織者可以通過筆試、面試、操作測試等方法來了解受訓人員在培訓前后知識以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
主要考察被培訓者的知識技能運用程度。行為評估是在培訓結束后的一段時間里,通常為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或一年,由被培訓者的上級、同事、下屬或者客戶觀察他們的行為在培訓前后是否發生變化,是否在工作中運用了培訓中學到的知識。也可以包括被培訓者參訓一段時間后的自我感覺。
主要計算投入培訓后能產出多少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成果評估就是判斷培訓是否給企業經營成果帶來具體而直接的貢獻。這一層次評估提升到組織戰略層面,能夠回答培訓為企業帶來了什么影響,培訓能否幫助企業達成新的戰略目標,培訓是否幫助價值觀的正確傳遞、組織文化的塑造與固化等問題。效果層評估可以通過監測培訓相關聯的指標前后變化,如事故率、次品率、生產率等指標,通過對這些指標變化分析,管理層能夠了解培訓是否幫助組織增加經濟效益;通過組織公眾形象、員工滿意度、員工價值觀以及用戶滿意度等指標變化判斷培訓是否帶來社會效益。此層面培訓項目可以是崗位技能、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精神層面的培訓。
冰山素質模型將人員個體素質劃分為兩部分:一是知識、技能等外顯的素質為冰山之上的部分,這些部分較容易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展,亦可以通過柯氏第一、二層面培訓和評估幫助實現;二是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如社會角色、自我形象、品質、動機、價值觀等。這部分屬于深藏冰山以下部分,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自動顯現,但卻對人員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可以通過柯氏第三、四層尤其是第四層培訓和評估來實現。企業培訓評估最開始常用的方法是第一、二層,隨著科技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發展,各種大數據、虛擬現實、深度學習等技術運用,使得第三層行為層評估可以得到很好的實現。然而,培訓成本較高實施難度較大但是最有用的還是第四層培訓及其評估。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要想取得好效果,首先要解決價值培養的成效問題,我們借鑒 4R評估模式的邏輯對教學評價進行了設計。
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價值取向要由單一的管理價值取向評價轉為教育價值取向和管理價值取向相結合的模式,見表1。
教育價值取向是價值理性在高校教師教學評價中的具體表現,表現為教師教學評價目的在于促進教師的發展、教學質量的提高,這也被稱之為教學評價內生動力。
管理價值取向是工具理性在高校教師教學評價中的具體表現,表現為教師教學評價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管理者對教學活動及教師進行管理,這也被稱之為教學評價外在動力,實現教學評價效率性。
通過對表1中教育價值取向和管理價值取向的評價理念、評價標準、評價方法、評價過程進行對比分析,可以清晰明白這兩種價值取向的評價力量來源是不一樣的,教育價值取向更多地是來源于教師的內驅力,管理價值取向的更多地是來源于管理教學機構的外驅力。對于課程思政教學核心——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引導、評價是一個時間沉淀過程,包括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即時教學數據分析、教學結束后即時課程學習成績,以及教學結束一段時間后行為改變、教學結束較長一段時間后價值觀的轉變,還包括是否帶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這一過程中時間和評價維度在增加,需要由單一的管理價值取向評價轉為教育價值取向和管理價值取向相結合的模式。

表1 兩種價值取向下教師教學評價的具體表現[1]
在“立德樹人”為核心的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對課程思政內容、思政主線與元素、思政教學活動主題與形式等進行教學設計,還需要對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進行重新思考與設計。管理學課程思政核心內容實質就是個體價值觀的塑造與引導。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以量化評價為主,評價指標主要圍繞“冰山上的素質”如知識、技能、能力層面,對于“冰山下的素質”如品質、價值觀等方面評價較少,這是因為品質、價值觀指標較難量化。
對照柯氏四級評估模式,可以看出目前課程教學效果評價還只是停留在第一級反應層:每學期結束時學生對教師的質量測評、第二級學習層:每門課程結束后學生課程成績表現。而這兩級評價維度和跨度不足以支撐評價課程思政建設。
1)確定主體、層次及時間節點。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評價依據柯氏四級評估模式分四個層面依次展開評估。評價主體有學生、教師、學校相關部門,評價需要涉及的相關人員和機構變得多元化,不僅有學生、教師,還有學生畢業后工作所在企業、上級領導、同事。與傳統評價不同的是增加了學生工作所在企業及相關人員[2]。評價內容與課程思政內容教學緊密關聯。評價標準或指標不僅多維度、可量化而且要增加客觀性、描述性。評價形式可以采用結果與過程評價、實時與動態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分析。評價時間拉長,評估時間跨幅達到一定的年限以上。
2)對教師的教學過程質量評估。第一級反應評估實施方案主要解決課程中和課程后即時學生對教師的質量評估問題。對常規的教學量化評價指標要增加思政教學評估維度,圍繞思政內容、思政教學方式、思政教學設計、思政教學活動等主題增加有關思政教學量化指標,即時收集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滿意度,了解學生反應和感受。在這階段的評價主體是學生、教師、學校相關部門,評價客體是學生、教師。在這層評估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可以互相評價。
3)學習效果評估。第二級學習評估主要解決學生課程成績評估問題。評估形式可以多樣,如問卷調查、主題座談座會、線上平臺學習行為大數據分析報告等量化指標評估等。
4)學生行為評估。評價方式可以是問卷調查、深度訪談或焦點小組訪談等。如假設評估時間節點設為大三第二學期(即第五學期),評估可以設定為對原來上過管理學課程的全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或訪談,重點追蹤調查學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二年內是否運用管理知識、價值觀識別能力、價值觀選擇能力。在這一層級評價中還可以充分利用線上平臺的過往原始數據庫存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如管理學在講授計劃職能時,會要求學生提交個人作業“通過 OKR工具制定大學三年計劃”,通過數據庫信息提取有代表性的學生作為深度訪談或焦點小組訪談對象,調查人員與學生圍繞他/她上管理學課程所制定的 OKR大學三年計劃里的目標和行動方案去展開回訪,并做好相關的訪談記錄,通過整理訪談記錄了解訪談對象行為是否發生改變。
5)學生發展評估。第四級成果評估以在畢業若干年(如5年)的學生為對象評估本課程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評估重點追蹤學生在畢業5年后職業發展。
目前 4R評價模式的第一、二層已在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實施,第三、四層具有合理性、邏輯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如加以推進,將會給教學評價改革尤其是思政教學評價改革帶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