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張瀟穎
提要:在人類歷史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沖擊下,國際中文教育事業面臨眾多機遇及挑戰。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是國際中文教育事業教師儲備人才的有機構成。基于不同地區、不同院校的研究生調查問卷,可以大致呈現出造成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職業規劃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其職業選擇困難的問題,從宏觀國家戰略導向、中觀課程體系改革、個人素養提升三個維度提出建議,從而助力國際中文教育事業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儲備。
新中國成立以后,1950年建立的“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開啟了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征程。從1981年對外漢語專業第一次招收本科生到1983年對外漢語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正式提出;從1987年成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到1993年將對外漢語設為“中國語言文學”的附屬學科,來華留學生人數(僅含學習時長超過1年)是前20年總數的1.4倍。
2004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建成,標志著國際中文教育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2007年,25所研究生教育試點學校開設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①。自2013年起,原“對外漢語”“中國語言文化”和“中國學”專業合并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1]。2018年,在7所具有“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院校試點培養漢語國際教育方向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2021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于對《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其中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更名為“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并上升為一級學科列于教育學之下,而且具備了獨自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的資格,至此,漢語國際教育從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教學體系建設完成,這對于國際中文教育事業來說無疑是重大突破,標志著國際中文教育取得非凡成就。
為縮小地域差距,筆者利用微信等各大社交平臺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來自不同院校、不同地區的168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分年級進行了國際中文教育職業規劃調查。其中男生占比8.3%、女生占比91.7%,本碩專業一致的同學占比為59.52%、跨專業同學占比為40.48%。
筆者實時實地展開調查,調查工具為問卷星。問卷分為兩個維度:①職業選擇規劃,包括職業選擇傾向和職業選擇困難的原因。②課程設計滿意度,分為兩個層面:教學知識、教學實踐。為保證調查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全程采用匿名調查。
筆者就受采訪者選擇就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原因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為:對國際中文教學感興趣、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有出國實習機會位居前三;筆者又針對就業傾向與實習崗位選擇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圖1顯示。

圖1 調查結果
1.國家政策宏觀把握
為保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需求和經濟發展需要,國際中文教育全球化發展迎來新的契機,截至2019年,在“一帶一路”沿線53個國家共建成155所孔子學院②;國際中文教育在全球范圍內發展迅速,為適應國際中文發展需求,截至2021年,全國共有150所院校開設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眾多高校每年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大量的高層次、應用型、國際化人才;但每年公派教師、志愿者人數卻較少,截至2019 年,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中外專兼職教師僅4.7萬人。這說明國際中文教育人才供需之間存在較大鴻溝,不能滿足廣大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學工作需求。
2.男女比例的影響
在168名被調查者中,女性占91.7%、男性占8.3%,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就目前而言,與國際中文教育相關的工作主要有:大學老師(合同制)、專職教師(合同制、需要外派)、國內對外漢語教學機構、語合志愿者及公派教師,這些職業的穩定性相對較差;而且女性畢業之后面臨婚姻家庭等問題,若長期外派家人支持率不高。這兩大重要因素會導致女性從業者缺乏安全感,所以教師編成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職業首選。
3.影響深造的原因
2018年,7所院校開始在“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之下試點培養漢語國際教育方向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雖然博士學位的設立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拋出橄欖枝,但以華南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教育領域博士報考條件為例,申請者必須有2年及以上相關領域全職工作經歷,很多應屆生由于現實環境導致沒有足夠的教學經歷,便沒有辦法考取漢語國際教育的博士。在受采訪的168名調查者中畢業之后有繼續深造意愿的僅占10.71%。
2020年爆發的全球重大醫療衛生事件成為世界新舊秩序轉換的契機,“我們正在經歷的不只是戲劇性事件,而是很有可能成為歷史的轉折點。世界正在步入一個深度不確定的時期”[2-3],新時代下政治格局多元化向共同世界過渡,東西方文明隔閡漸露頭角,這些問題使新時期的國際中文教育全球化發展面臨重大挑戰。
1.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文化自信
在當前深度不明確的國際環境下,國際中文教育全球化發展有足夠的底氣,國家應當保持語言戰略定力。首先,語言文字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部分,“包涵國際中文教育在內的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是語言文字治理的有機構成”③;其次,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來為國際中文教育發展提供契機;最后,國家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提供制度保障,“中國的持續發展以及國際中文教育七十年事業積累是未來國際中文教育行穩致遠的根基”[4]。
國家在政策層面上應當繼續以全球語言戰略視角審視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民族和國家認同感,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職業選擇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進而提供發展機會。
2.充分了解語言需求,減少供需誤差
2020年,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和中國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相繼成立,為緩解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就業壓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們應“了解世界對漢語的真實需求,包括近期的潛在需求,通過戰略調整把漢語送給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和地區。”[5]。國際中文教育人才發展應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戰略,充分考慮國外國際中文教育實際與潛在工作崗位需求,為教育部以及學校招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提供參考數據,從而加大供需平衡力度。
同時,來華留學人數受國外大環境影響,國內面授漢語教學需求下降,對此國家應當對人才供應政策做出積極調整,啟動儲備人才應急措施。尤其是針對已經具有海外教學經驗的師資隊伍,“急需在教師和志愿者的待遇標準、職業發展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提高中文教師的崗位和職業吸引力”[4],為歸國教師和志愿者提供歸國后基本的工作保障,增加國際中文教育工作的穩定性,提高教師可持續利用度。
1.加強教學實踐培養能力
教學實習作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方案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生的職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過去十幾年中,全國漢碩的專業實習實踐主要有幾種方式:一是作為漢語教學志愿者外派出國實習;二是在國內漢語教學機構實習;三是與國外高校合作培養期間在國外實習;四是在線教學實習”[6]。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及信息技術以及虛擬技術的發展,在線教學實習應當成為漢碩的首選,針對這一特點提出幾點思考:
①學校應增加國際中文教育教學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比重,可適當開展模擬課堂教學、線上教學技能培養課程,借鑒北京語言大學的小班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競爭優勢。
②學校應開設相關職業規劃課程,并提前告知學生實習工作要求,有必要時可采取一些硬性措施,比如國際中文教育相關工作經歷時長與學分掛鉤,增加學生的能動性。
2.充分利用語言優勢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背景梯度較大、知識結構范圍較廣。在受采訪的168名調查者中有68人是跨專業學生,具有小語種背景知識的人數占比為39.71%,因此學校在建立培養方案時應當充分發揮小語種優勢,健全小語種教育教學體系并進行國別化研究,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提供語言保障,這樣不僅能平衡實際需求建立區域化優勢,而且也能使具有小語種背景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在就業時充分發揮專業背景優勢減少就業壓力。
3.中文+職業技能培養模式
截至目前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對當今世界文明交往、和平發展、合作發展的價值目的和交往準則的升華。”④它的豐富內涵對國際中文教育推廣有著根本影響。
2019年,國際中文教育大會舉辦“中文+職業技能”專題論壇,共同討論如何開展就業創業對接,使中文教學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⑤。自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成為UNWTO官方語言,這一發展契機賦能“中文+”“中文+”融合發展承擔著社會進步的重大責任,我們應順應發展趨勢把握發展機遇,充分利用高校學科優勢,以中文教學為基礎,以技能培養為特色,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提供高鐵、經貿、旅游、法律、海關等選修課程,大力開發優質資源,為培養復合型人才不斷完善課程設置方案,建立一支數量充足、質量過硬的專業化職業化師資隊伍[7];樹立“國際中文教育合作共贏”新理念,為資金技術匱乏的國家提供職業型人才幫扶資源、確立信息與資金之間的確切關聯,堅持合作共贏,加快世界文明和平交流的步伐。
隨著人工智能和5G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影響到國際中文教育教學。2015—2017年,孔子學院網絡學習者人數增長較快,3年內由50.3萬增加到62.1萬,在公布網絡學習者人數的語言傳播機構中,排名第一,年均增長12%,居各語言傳播機構之首”[8]。數字信息技術更是催生了各種網絡社交學習平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條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使用任何終端裝置進行學習的“泛在學習”模式正在成為主流[9]。線上學習是當下國際中文教學的主要途徑,因此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要在科技發展的浪潮下迎接挑戰,不斷適應語言智能化要求,提高信息技術處理能力,將新型技術手段運用到教學當中,例如:整合網絡上碎片化教學資源,設置可視化教具;同時還要不斷培養屏幕敏感度,利用平臺媒體技術加深師生之間社會情感、增加師生互動頻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就目前情況而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在就業方面確實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但是每位漢教人都應該清楚自己的職業定位,明確對口工作要求,可借鑒《孔子學院發展規劃 (2012—2020年)》,以此獲得職業發展上的成功。我們既要看清世界經濟格局對國際中文教育的挑戰,也要了解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機遇,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應擺脫傳統職業規劃束縛,改變就業思路,接納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多途徑嘗試擴大就業選擇范圍,不斷構建自己的職業能力體系,做到與時俱進。
本文試圖從國際、國家層面的客觀因素與個人層面的主觀因素解釋造成國際中文教育供需不均衡的緣由,從而分析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職業選擇規劃傾向的原因。針對漢碩研究生職業規劃中出現的問題,并從宏觀國家戰略導向、中觀課程體系改革和微觀個人素養三個維度提出幾點建議。
雖然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在雙重歷史變革的壓力下遇到短暫的停滯,這是國外大環境導致的結果,國家的發展策略及方向并沒有問題。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面對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瓶頸期應當滿懷希望,及時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不斷提高個人素養。“過去未去,未來已來”,希望新時代弄潮兒積極迎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新時期的到來貯存能量。
注釋
①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于推薦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人選的通知》.
②新華絲路網.www.imsilkroad.com.
③王春輝.孔子學院三思,《國際教育交流》,2020年10月(總第126期):19-20.
④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⑤中外語言合作交流中心.http://www.chinese.cn/page/#/pcpage/article?id=11&page=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