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則芝 范士領 楊粟涵
(合肥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合肥 230031)
近年來,人才的供給與社會的需求缺乏有效對接,造成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并未獲得社會認可,迫切需要進行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培養更多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職業人才“,1+X”證書制度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根據“1+X”證書制度的工作要求,由政府部門全面負責證書制度的整體規劃、部署和宏觀指導,由培訓評價組織負責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制定和證書資源開發工作,由職業院校負責具體組織實施,三者之間相互配合、共同發力,建立多元協同推進機制,開創有利于“1+X”證書制度推進的新局面。
“1+X”證書制度的落地實施,對于推進教育制度改革和升級,推動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促使學校適應就業市場新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激發師生的內在能動力,暢通技術人才的成長通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困境。
“1+X”證書制度的出現,打開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新局面,但職業院校在申報證書時,由于缺乏對專業的整體規劃,一味地追求數量,盲目選擇與專業相近的X證書進行試點,導致與原有職業教育框架無法有效對接,從而影響“1+X”證書制度的實施效果。
目前,社會層面沒有形成認可的氛圍,學生認為證書并非畢業的必要條件,加上證書培訓與考核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導致職業院校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目前,職業院校中真正具有實戰經驗的“ 雙師型”教師極其短缺。有的教師僅滿足自身掌握的所屬專業領域的知識,雖然具有較強的理論教學能力,但是由于長期脫離實際的用人環境,忽視了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缺乏對新技術、新技能的掌握,自然缺乏對學生的說服力,師資隊伍配置不合理延緩了“1+X”證書制度的推進。
職業院校在進行校企合作時,通常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的合作模式,但是“請進來”的企業人員因工作繁忙,又缺少相關政策、制度作為保障,使得企業人員通常以專業建設委員會身份參與到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或進校園開展講座上,很難走進課堂參與課程建設或承擔教學工作“。送出去”的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時間非常有限,很難把握企業的實際運作情況,也難以將攝取的知識點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導致培養的學生無法滿足企業的具體需求,故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沒有達到彼此交融、彼此介入的深度。
在高職擴招大背景下,職業院校對實驗室、機房等進行了大量投入,但是實驗設備依然短缺,學生得不到充分的實操鍛煉。同時,教材更新速度較慢,導致產業新技術、行業新標準無法快速融入教材之中,嚴重影響了授課效果,而“1+X”證書制度對教學資源的要求很高,現有的教學資源制約了“1+X”證書制度的順利開展。
在傳統的職業教育中,長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學歷、輕技能的詬病,導致學生基礎不牢,課程實踐性和創新性弱,就業時無法快速達到工作崗位的要求。在實施“1+X”證書制度后,職業院校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仍然存在,雖然在教學中增加一定的實踐課程,但是由于實訓條件和師資水平的限制,使得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與X證書考試的內容不能很好地銜接融通,致使教學內容與實際崗位需求脫節,出現通過課外培訓強化考證學習的“課證分離”現象。
為了有效推進“1+X”證書制度的實施,職業院校應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制度建設、專業建設、教師隊伍建設、課程建設等結合起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
建立證書相關制度建設是實施“1+X”證書制度的重要環節。職業院校根據國家教育政策及專業現有崗位工作模式和未來發展趨勢,出臺“1+X”證書制度建設的相關制度。第一,在學校建立“1+X”證書制度組織機構,制定“1+X”證書制度分層實施方案,明確各層工作職責和任務。第二,在政府的支持與幫助下,編制相關經費預算,完善教師保障機制,建立“1+X”書證融通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保障“1+X”證書制度建設的有序進行。
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勝任“1+X”證書的教學和培訓工作,給予學生良好的技術指導,職業院校要建設一支適應“1+X”證書制度,有良好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新型教師隊伍,為“1+X”項目的實施保駕護航。
一方面,激勵校內教師立足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提高,抓住校企雙元育人的契機,進入企業實踐鍛煉,或參加企業舉辦的線上線下師資培訓,以掌握更新的實踐技能和崗位技能。
另一方面,加強校企合作,聘請具有豐富職場經驗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或外校教師組建兼職教師隊伍。通過兼職教師進課堂,不僅助推校內教師實踐授課能力的提高,還為學生搭設實踐平臺,將企業的先進文化、管理模式、真實工作方式、工作技能有效傳授給學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就業環境。
長期以來,職業院校一貫注重校企交流,打通學校與企業的融通渠道,積極探索校企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在師資共培、技術革新、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領域實現深度融合,將產教融合貫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過程。
在“1+X”證書制度下,職業院校更應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為學生提供長期有效的實踐學習和工作環境。同時,積極與培訓評價組織對接,共同探索“1+X”證書制度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協同開發教學與培訓資源,共建仿真實訓室和教學平臺,在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核心競爭力,從而培養符合社會與企業需要的職業技術人才,助推1和X的有機銜接。
“1+X”證書對教學資源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資源建設應與X證書內容要求相符,突出實用性,避免純粹的技能操作。因此,職業院校應從崗位出發,夯實線上資源庫和活頁式教材的建設。
職業院校要明確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1+X證書制度,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實現書證融通。引入“1+X”證書制度的職業教育涵蓋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兩個方面,其中學歷教育解決如何立德樹人和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職業技能教育讓學生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出發,解決如何就業創業的問題。
職業院校應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放在與學歷證書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實地調研、數據分析等多種途徑,掌握整個產業鏈情況,了解行業標準、崗位需求及職業能力發展需求等信息,重新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職業技能證書內容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保證學生獲得核心專業技能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多渠道成才路徑,實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學歷證書的融通。
(2)完善課程體系設計,實現課證融合。為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彰顯其職業性和實踐性,職業院校在實施“1+X”證書制度時,結合學校辦學定位,以高職學生特點為切入點,統籌教學組織與實施,深化課程體系的改革。本文通過對職業面向工作崗位的分析,整理出工作崗位對應的專業課程,將課程教學模塊與證書考核模塊有效對接。針對職業資格證書知識點和技能點涉及多門課程且課程前后銜接性差的情況,在課證融合時可以采用證書內容與專業課程滲透式融合、輔導式融合、選修式融合等融合方式。
滲透式融合只需要將證書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分離出來,讓其與專業課程內容建立對應關系,將證書考核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的課程教學中,以實現教學目標與考證要點的精準對接。在專業課程講授過程中,強調與職業技能等級認證關聯度的課程內容,真正做到課堂教學與職業崗位需求不脫節,讓學生在學完相關課程時就可以直接考取職業資格證書。通過將證書的內容滲透到日常的課程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
輔導式融合根據職業技能證書涉及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在學生完成專業課程的學習后,采用集中輔導的方式,梳理考證內容,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以補充、強化和拓展未能涵蓋于專業課程的證書內容,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為學生就業創業創造機會和條件。
選修式融合則根據不同學習背景的生源實行分層分類差異化培養,提供與職業技能證書相關的拓展性課程供學生選修學習。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及職業規劃獲取更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從而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
(3)優化課堂教學實施,創新人才評價模式。在“1+X”證書制度改革背景下,職業院校應以提高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德育能力為目標,改變傳統以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將具體的崗位知識與實訓項目和課程實踐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進行課堂教學與實踐時,為教學目標與企業用人環境相匹配,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項目化教學實踐與探索。以教材內容為導向,結合職業崗位的典型任務,進行課程項目創新,把與崗位相關技能對應的知識融入項目中來。同時,把課程思政元素,如團隊意識、安全意識、價值觀、文明生產、敬業精神等融入教學中,實現專業教育內容的延伸與拓寬,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
為適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試要求,需改革傳統的評價模式,在原有課程考核的基礎上,依據X證書的技能考核標準重構課程評價方案,使課程考核與X證書制度有效銜接,強調過程化考核,構建多元評價模式,重點考察學生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并按照學生掌握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技能評級。為提高學生參加技能等級考證的積極性,職業院校可出臺獎勵政策,無需再參加另外的考試或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一定的分值參與到與“X”相近的課程成績計算中,以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提高課程教學評價的合理性。
“1+X”證書制度是我國職業教育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一次制度化改革,職業院校需厘清1與X間的關系,選擇與專業相近的、可行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實施。在實施“1+X”證書制度的過程中,要完善證書相關制度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功能全面的實踐教學平臺,增強共享型教學資源建設,對接崗位標準,將職業院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內容和專業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形成書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注重技能的傳授,讓學生的職業技能更好與行業實際發展有機融合,使學生成為懂技術、能創新的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