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昕瑞 喻冬(通訊作者)
(大連外國語大學 遼寧大連 116044)
“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國經濟學家舒彼得(Schumpeter)的著作,他認為推動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并非資本或勞動力,而是創新性(1912)。隨著我國經濟建設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精神生活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但隨之而來的是文化產業的空前繁榮和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相對短缺。因此,探索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以高等院校為主體的各大人才培養機構的主要研究課題。因文化產品的生產與傳播都和語言的使用密不可分,高校外語類專業中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在為文化產業輸送人才之余,還肩負著通過文化創意產業活動助力我國對外傳播話語構建的重要使命,因此對于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及創意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新媒體平臺的興起使其成為當下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媒介,而起源于美國的創意寫作工作坊2009年被引入國內高校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意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將兩者有機結合進行探究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新月拾文”微信公眾號源于名為《新月》的學生刊物。《新月》是我國東北地區某著名外語類高校英語專業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支持下,由學生創編、專任教師進行指導的創意寫作雙語期刊“。新月拾文”新媒體平臺的日常運營及內容生產與《新月》創意寫作工作坊活動緊密結合。區別于傳統寫作課堂主要由老師講解知識點并布置寫作任務的模式,創意寫作工作坊中,學生與老師可以組成團體,大家共同學習、討論和分享,它“既是一種學習模式,又是一種互動的工作模式”(賈雨薇,2019)。
本文在活動理論視角下,以某外語類高校個性化人才培養改革中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實踐為對象,探索以個性化人才培養俱樂部為基礎,將新媒體平臺運營、創意寫作紙媒期刊創編、創意寫作工作坊、周邊文創產品開發、線下文化沙龍活動多個活動元素有機融合的多維立體人才培養模式,并對該模式的效果進行分析。
活動理論迄今為止經歷了三代變遷。第三代活動理論的代表人物恩格斯托姆 (Engestr?m) 指出:活動理論是一種旨在超越微觀與宏觀、精神與物質、觀察與干預的二元對立分析與再設計工作的新理論框架(2010)。該理論結構模型包括三個核心要素(主體、客體和共同體)及三個次要要素(工具、規則和勞動分工),6個基本要素(朱效惠、袁欣,2018)之間相互影響如圖1所示。

圖1 活動理論模型
由于活動理論研究基于人類個體與人類群體、自然和社會的交互、實踐與結果,所以近年來活動理論也逐漸應用于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中,尤其是高校“小組式”組織性學習的活動中,如基于活動理論的小組協作學習分析模型與應用(毛剛等,2016)、活動理論視角下 MOOC 學習活動設計研究(劉清堂等,2014)及活動理論視角下的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研究(朱效惠、袁欣,2018),但還沒有研究者將活動理論應用于新媒體平臺運營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實踐探索中。
鑒于此,本文探索如何通過建立“社區”(新媒體平臺與創意寫作工作坊)開展以學生期刊公眾號為平臺,以英語創意寫作工作坊為載體,以創新能力和創意思維訓練為目標,以廣大青年學生為受眾的文化產品生產活動,并對活動開展的模式、特征及效果進行研究。
本文探索的活動依托我國某知名外語類高校英語專業個性化人才培養項目展開,同時基于該校名為《新月》的雙語創意寫作學生期刊及其新媒體運營的創編實踐。參與對象為對創意寫作及創新能力訓練有濃厚興趣并經過選拔的英語專業本科學生,新媒體工作室及創意寫作工作坊規模為20人。
本文探索的人才培養實踐模式的創新點在于整個創新訓練流程由新媒體平臺運營、創意寫作紙媒期刊創編、創意寫作工作坊、周邊文創產品開發、線下文化沙龍活動五大元素構成,各個元素之間相互支撐并形成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有機體系。如圖2所示,創意寫作工作坊活動通過構建文學和藝術創作社區,充分發揮團隊集體想象及智慧,在深入討論與交流中為紙媒雙語期刊提供了內容生產的起點。紙媒期刊除了為創意寫作工作坊的文化產品生產提供出口并直接面向學生群體發行外,更重要的是作為新媒體平臺內容生產的支點,并為線下沙龍提供主題,同時為周邊文創產品的開發提供素材。線下沙龍活動主要由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和推廣,同時通過提供良好的產品受眾體驗進一步擴大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周邊文創產品主要以新媒體平臺為售賣途徑,同時可以反過來幫助新媒體平臺獲得更好的受眾黏度,還能為紙媒期刊的創編及創意寫作工作坊的開展提供動機和話題。

圖2 基于新媒體平臺運營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多維模型
本文探索的人才培養模型在實踐中表現出對學生融合思維和創新能力較有針對性的訓練效果。創意寫作工作坊集中訓練了參與者的文化產品鑒賞力和創造力,同時通過社區創作的方式培養了團隊協作的能力和意識。紙媒期刊的創編及周邊產品的開發很好地培養了參與者編輯、評述、排版、美術設計等方面與文學相關的創意文化產品生產具體技能,其中碰到的困難不計其數,培養了參與者解決問題和承受壓力的能力。線下沙龍活動的組織則突出訓練了參與者的人際溝通及多方面協調的能力。新媒體平臺的運營則通過整合以上所有活動模塊,全方位地訓練了參與者從內容生產到宣傳推廣的綜合技能,并對其信息技術的使用進行了集中訓練,為參與者適應新時代文化創意產業的互聯網模式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因此,本文認為該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為了更好地分析本文探索的創意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效果,筆者進行了多途徑數據收集,包括學生在創新訓練活動中的討論語料、新媒體平臺及工作坊產出的文化創意文本及對參與者的訪談。交叉分析結果顯示,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效果總體良好,就參與者個體成長而言,思維能力的提高較為顯著。有研究曾指出,外語專業學生的思維能力相較其他專業學生發展不足(文秋方、周燕,2006),而本文設計的基于新媒體平臺運營的文化創意產業訓練,通過其獨特的活動方式,在外語專業思維能力培養上有著諸多優勢。本文將從思辨能力培養與創新思維培養兩方面分別對培養效果進行分析。
新媒體平臺運營及創意寫作工作坊活動注重參與者的反饋和交流。創意寫作將文學創作和創意文化產品生產變成一項可以結合社區來開展的集體生活方式,參與者成為主角,在預寫作過程中進行頭腦風暴。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分析推理能力,在與其他成員探討及最后一階段對彼此寫作成果進行評價時,對所有成員的思辨能力進行了很好的鍛煉。在暢所欲言的討論和互評中,形成了多角度的思考與分析,也能吸取不同角度的想法。
我在寫作工作坊中最喜歡的就是討論環節,因為在討論環節中,大家可能會針對一篇文章的一段話,或者是一個半開放的結尾,展開非常激烈的討論……給了我非常多的思路,也開拓了自己之前的一些理解。
(第三名同學的訪談記錄,2021/10/26)
新媒體平臺內容生產和創意寫作工作坊活動更加有利于釋放參與者的創新潛力,在雙語寫作中脫離母語的環境下,寫作者更能充分表達自我和內心世界。在與他人交流分享中,諸如電影多片等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多模態文化產品的分析和借鑒中,參與者的想象力也能更好地被激發,從而進行更加有創造性的文化產品生產。創意文化產業訓練活動包含故事與小說、電影劇本與小品、非虛構文學與散文、自由、詩與歌詞創作等類別。例如,在一次活動中,老師講解完在小說或故事寫作中運用留白技巧,并帶領學生閱讀和分享了帶有留白的故事或小說,在課后有名成員結合社會熱點事件并運用留白技巧,寫下了一篇既富有文學性又帶有社會性的短篇小說并在接下來的活動中與同學分享和評價。
I controlled this almost uncontrollable umbrella.The wind is howling,angrily and fiercely,along with the fury rain,that’s why my hair and her nose became bloodshot and red.However,he doesn’t care about it at all—― drops hit on his face but only stir up some cute and little nipples,then they are sunk in the whirlpool of muscle,or maybe fat.
(寫作工坊成員短篇小說 The Meeting in the Storm 選段)
訪談中,有五名成員表示由于寫作工作坊不同于傳統英語寫作課堂更加得開放和自由,能夠給予學生更多創作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寫作工作坊的氛圍真的很輕松也很有意義……在寫作工作坊大家暢所欲言,分享的討論都是真正出自內心的,也不會被形式拘束……這比被傳統課堂逼迫記憶學習好很多。
(第二位同學的訪談,2021/10/26)
同時,創意寫作工坊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欲,讓學生生發出從“想要寫”到“動筆寫”的轉變,傳統英語寫作課程多為應試而開設,學生將寫作當成一種任務和作業。而創意寫作工坊則是以興趣為導向,以學生的探討為主,通過師生互動,學生間的探討來學習,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活動中,激發寫作興趣,在靈感與興趣的推動下完成寫作。在訪談中,其中有兩名學生著重提到了課堂的詩歌接力續寫活動,即老師給一個開頭,由學生分組接下去續寫,每組只寫幾段,最后合成一首完整的詩歌:The lonesome house is burning bright/Across the floating rye/ Beyond the soft waving field/ My love is walking by/ For day after day I stand and gaze/ From broken hut of mine/ Her golden heart and countenance/ The sun they outshine (寫作工坊老師與全體成員共同創作詩歌The Burning House 前兩節)。寫作工坊相對于傳統課堂形式而言,更加開放,包容不同類型的創作與主題,更有利于激發創新思維。
綜上所述,本文以新媒體平臺為基礎的創意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對參與者的思維能力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提高。
本文是在活動理論視角下的一次創意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實踐,新媒體運營和創意寫作工作坊的開展將文化產品生產視為一種可教的能力,讓創作成為一個集體性的活動,在工作室這個共同體(community)中,借助中介工具,在合理的規則和分工勞動等要素的調節下,對外語專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進行了全面訓練。
當然,本文在人才培養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創新訓練指導教師本身并非創意文化產業實際從業者,因此對實踐中的市場需求及產品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客觀性和專業性的。該人才培養實踐中產出的各種文化產品的受眾群中還僅局限于本校學生,用戶群體過小,導致缺乏豐富的、高質量的用戶反饋。同時,作為外語類專業學生,在運營新媒體平臺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關于信息技術或其他領域的專業性問題,因自身知識結構缺陷,對工作進度和產品效率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僅在活動理論視角下做了一次初步探索,還存在很多不嚴密的地方,希望其他研究者和專家能夠進行指正和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