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燕婷
(中國計量大學 浙江杭州 31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其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對下一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部署。文件提出,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為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不僅給村民帶來大量崗位,提高村民收入,還能促進農業現代化,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
傳續鄉愁,振興鄉村,在發展中保留中華民族的特質,實現共同富裕,就是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重視古村落生存發展之道。西塘古鎮擁有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資源,其商業開發不僅能為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效益,還能實現文化傳承,有效推動全方位的鄉村振興。2006年《,西塘宣言》的發表引起國內的高度重視,目前全國已累計認定傳統村落6819個,古村落傳承了人文精神,延續了歷史文脈。因此,在當前形勢下,研究古村落面臨的突出問題,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的同時,科學保護傳統村落生態文化,構建美麗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古村落顯得尤為重要。
西塘鎮坐落于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中心地理位置坐標為東經120°53′,北緯30°56′,處于浙江、上海、江蘇的交界處。西塘歷史源遠流長,古厚淳樸,素有“吳根越角”之稱。來到西塘,猶如置身歷史的畫卷中,碧柳絲絲、青磚黛瓦、煙雨長廊。目前,西塘完整保存有25萬方明清古建筑群,面積量在國內古鎮中列居第一,已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3年10月,西塘古鎮被評為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
2.1.1 交通體系完善
西塘位于江浙滬三地交界處,交通便捷、四通八達。西塘鎮附近就有火車站、汽車客運中心,且到達嘉善站的動車非常多,長三角地區的城市都有列車停靠,上海南站甚至開通了至嘉善的專線列車。嘉善的交通網三縱三橫,如今新鋪設的西塘大道只需10分鐘的車程就可實現與縣城的同城化。
2.1.2 利好政策支持
浙江是全國第一個在省內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省份,并多次出臺相關政策保護歷史文化名鎮。2019年1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發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作為示范區先行啟動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正通過規劃引領、環境提升、亮點打造,全面改善景觀風貌,構建適應千萬規模的旅游空間格局。根據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的要求,不斷推進申遺工作,繼承中國記憶,打造未來型旅游西塘景區。同時,以“善文化”為內核,開發水鄉旅游新業態,拓展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
2.1.3 特色建筑文化
西塘鎮的民居建筑有數百年的歷史跨度,在杭嘉湖平原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傳統建筑有高低錯落的馬頭墻和觀音兜、曲曲折折的煙雨長廊、精致實用的船鼻子、繁復多變的花墻花窗,這些古樸典雅人性化的建筑凝結了一個時代人民的集體記憶和智慧結晶,處處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是居民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完美方案。它不僅傳承江南水鄉的古韻,還為現代建筑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意義。
2.1.4 文化底蘊深厚
西塘鎮資源蘊藏豐富繁多,文化積淀深厚獨特,具有一批鮮明地方特色和較高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塘鎮有嘉善田歌、嘉善宣卷、西塘老酒、京磚燒制技藝、盤窯技藝、傳統紐扣制作技藝、傳統醫藥、八珍糕制作技藝、姚莊農民畫、木板刻畫及漁文化1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塘鎮每年還會舉行隨糧王廟會、杜鵑花文化節、江南木雕展等現代節慶活動。同時,西塘鎮的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孝文化及農耕文化源遠流長。現在,正在興起的西塘漢服文化周活動已經逐步發展成為全國影響最大的禮樂文化活動。
2.2.1 原住居民流失
根據西塘鎮提供的資料,西塘鎮原住民有6000多人,2600多戶人家,截止到2018年末,統計發現古鎮原住民約4700人。2020年7月,經過實地探訪,統計古鎮25~60歲的原住民有1000人左右,多數年輕力壯的原住民選擇搬遷至城區,留在古鎮的只有一些白發蒼蒼的老人。由于西塘采取主客共享的旅游模式,原住居民離開后把房子租給經營戶,外來人口數增多,幾乎占西塘鎮戶籍人口的一半。雖然在西塘古鎮開發后,原住居民數有小幅度增加,但是大多數人因生活方式改變、古鎮設施不完善、收入不穩定及游客的打擾,不愿意回古鎮生活,青年居民稀少。
2.2.2 過度旅游化
古村落旅游熱的興起,加劇了旅游市場競爭的壓力,商鋪多為外來經營戶經營,商鋪業主保護歷史遺產的意識較弱,為追逐利益搶占市場份額,紛紛引進各種現代化設備以提高商業競爭力,破壞了傳統建筑,改變了西塘古鎮原有的古樸風貌。例如,沿河兩岸的酒吧,店主為吸引游客,裝修風格過度夸張,將傳統的木格柵窗拆除,改為大玻璃,每到夜晚燈光便五光十色,與古鎮的氛圍格格不入。另外,外來商家管理松散,造成旅游商品同質化,其販賣的商品不能體現西塘古鎮的特色,甚至還有販賣其他地區手工藝品的情況,不利于古鎮保護發展原有的特色文化。
2.2.3 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傳
西塘鎮原住居民的流失造成傳統技藝失傳,傳統技藝在民眾的文化生活中得不到充足發展,年輕人不愿繼承。同時,由于相關部門的錯誤觀念,只重視古建筑或古宅的修繕而輕視或忽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導致一些傳統技藝流失甚至失傳。
2.3.1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游是以農業為基礎,旅游為目的,服務為手段,一二三產相融合的新型生態產業,作為鄉村產業的中堅力量,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開發鄉村旅游精品路線,更是為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由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因此,嘉善政府要抓住重點、精準發力,把鄉村旅游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用文化為鄉村振興鑄魂,更加系統全面地推進古村落生態旅游發展,充分發揮文旅融合行業的優勢作用,依據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積極開拓創新,全方位推動鄉村振興。
2.3.2 古村落示范區建立
2021年4月26日,傳統村落保護《西塘宣言》的15周年紀念儀式在西塘古鎮景區內舉行,儀式充分肯定15年來西塘古鎮對傳統村落保護做出的一系列規劃政策,古村落示范區的成立,更是為西塘古鎮鄉村旅游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古鎮繼承江南水鄉風情,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合理利用歷史鎮村及古文化資源,為建設適合當地文旅融合特點的江南水鄉古鎮生態文化圈,打造世界級的水鄉古鎮不斷努力。
2.4.1 旅游競爭激烈
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可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西塘景區門票的收入不僅用于古鎮的維護和運營,居民還可獲得一部分,同時景區內的居民自行變成經營者或將房屋出租給經營者,這些都是因旅游發展帶來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但如今鄉村旅游越來越受矚目,競爭激烈:一是同類型競爭者競爭。各地統籌保護、利用特色保護類村莊,吸引游客體驗古村落的典雅質樸,浙江同類型的古村落就有義烏的烏鎮、紹興的南潯。二是等效競爭者競爭。旅游熱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外出游玩釋放生活壓力,感受遠離城市喧囂的古村落,但這并不是唯一的選擇,城郊附近的大型游樂園、水族館、農家樂同樣備受青睞。兩種類型的競爭者都會導致西塘旅游收入的減少,影響當地居民的收入和古鎮的維護修繕。
2.4.2 疫情沖擊
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公開發布的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國內旅游28.79億人次,與2019年同期相比減少30.22億人次,下降52.1%,西塘古鎮受新冠疫情影響多次閉園。2021年,疫情雖有所好轉,但西塘鎮為減少疫情傳播風險,暫停廟會、新年祈福、水鄉漁船下水儀式等聚集性活動,游客錯失感受西塘特色文化的機會,與往年相比,客流量持續減少。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發展鄉村旅游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作為先行示范區,嘉善應抓住機遇,以黨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和新農村的建設工作,依據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學實施發展規劃,構建古村落旅游開發規劃總體框架,納入當地政府規劃體系,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由于常年風吹雨打、自然災害、開發不當及游客的人為損害等原因,目前古鎮的建筑群出現不同程度的破壞,古鎮建筑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指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保護,開展保護狀況監測和評估。”嘉興各級政府應在現有開發和保護的基礎上,依據相關條例,不改變古鎮整體風貌,及時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古村落的開發和保護實施有效地監督和管理。同時,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依據建筑群受損程度進行等級劃分,對需要進行搶救性保護的建筑出資修復,管理需要科學保護的建筑文物。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下,聘請相關專家、行家,篩選合適的修繕隊伍,定期對古鎮建筑檢查、修復和維護。真正實現還景區于民,還鎮區于民,最大程度地保留古鎮質樸風韻。
產業興則鄉村興,鄉村興則文化興,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第三產業的發展是促進西塘古鎮發展的重要驅動,選擇以本地資源為原料、傳統技藝為特色的項目,通過挖掘、弘揚、創造,使之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將傳統元素與第三產業結合發展,打造西塘特色旅游景點、旅游路線。游客來到西塘,渴望感受古鎮遠離城市喧囂的質樸寧靜,體驗古鎮傳統文化元素,居住在古鎮內的居民都能成為風景線。因此,嘉善旅游文化局應在保護古鎮完整的基礎上,開發各項融入西塘特色、民風民俗的旅游項目,打造西塘旅游品牌。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大力發展古鎮周邊住宿、餐飲、物流、交通等第三產業,為原住居民提供就業崗位。比如,修建具有西塘特色的民宿酒店,取締千篇一律的現代化旅游酒店,西安臨潼的兵馬俑酒店,就是將秦文化與現代元素有機融合,給游客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同時,還要加大補貼和優惠政策力度,吸引外出居民返鄉就業,鼓勵其長期定居古鎮,緩解傳統村落空心化困境。
人才是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地方文化的發展離不開鄉土文化能人。針對西塘鎮相關從業人員對保護歷史遺產文化意識淡薄、服務水平偏低的現象,旅游文化局應與景區管理部門合作,建立專門的鄉村旅游開發委員會,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對工作人員進行集中培訓,提高行業意識,引導村民自覺保護古村落,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改善勞動主體弱質性,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中的農民問題。另外,政府部門可制定相關人才引進政策,選派大批青年人才常駐西塘鎮,培育鍛煉出一批農村新生領導力量。同時,可通過高薪聘請的方式,引進鄉村旅游方面工作經驗豐富、專業水平高的優秀人才,對西塘鎮的旅游政策做出相關調整,提升西塘鎮鄉村旅游服務水平。
鄉村旅游興起形成的傳統村落“偽復興”使物質形式與精神內涵分離,不利于傳統文化生命力的激活與延續。目前,西塘旅游商品同質化嚴重,販賣的商品體現不出西塘特色,不利于西塘傳統文化的傳承。為擺脫傳統鄉村旅游的局限性,西塘應加強發展文創產品的研發,將西塘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特色融入文創產品,提高產品文化底蘊,促進文化經典內涵與現代元素融合,對一些無法繼續傳承的傳統手工藝,采用合適的方法保存和展示,制作相關紀念品。借鑒北京故宮經驗,西塘可用多媒體營銷方式進行線上線下全覆蓋的銷售渠道。一方面,古鎮可在園區內開設文創體驗館,讓游客實地挑選產品,以互動的模式增添游玩新鮮感。另一方面,開設相關線上店鋪,如淘寶、微博、官網旗艦店等,并雇用專業團隊運營,充分發揮競爭優勢,樹立品牌形象。文創產品的研發,不僅延續了古村落的文化生機活力,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平衡了古村落旅游因淡季收入減少的弊端。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鄉村旅游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在解決“三農”問題中起著重要作用。在鄉村振興機遇下,西塘古鎮的旅游開發不僅給當地居民和政府帶來了經濟效益,還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保護古村落自然景觀、古鎮文化遺產的原真性,為推動全方位的振興助力,實現西塘古鎮旅游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