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園,丁 薇
(1 東臺市人民醫院感染科 江蘇 東臺 224200)
(2 東臺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江蘇 東臺 224200)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續感染而導致的肝臟慢性疾病,具有傳染性,通過血液、母嬰以及性接觸等途徑進行傳播。有報道指出,在我國常見的傳染病中,慢性乙型肝炎的發病率居第2 位。該疾病具有反復發作和病程長等特點,且伴有全身乏力、容易疲乏等全身性表現,腹脹、上腹部不適等消化道表現,以及肝區疼痛、黃疸等臨床癥狀,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目前,多數患者對慢性乙型肝炎相關知識的認識不足,缺乏良好的自我護理能力,且遵醫行為較差,從而降低了治療效果。因此,通過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利于幫助其克服自身缺陷,從而有效控制疾病發展,改善身心健康狀況,維持良好的生活質量。循證護理作為一種以科學依據為護理基礎的護理措施,對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量的提升有著良好的效果。為此,本研究以我院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接診的128 例患者,深入研究了循證護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實際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護理方案的選擇與制定提供參考。
選取我院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接診的128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依據接診日期先后劃分為兩組,即循證組(64 例)與基礎組(64 例)。基礎組男34 例、女30 例;年齡21 ~70 歲,平均年齡(46.75±10.32)歲;Child-Pugh 分級:A 級41 例、B 級23 例。循證組男35 例、女29 例;年齡23 ~69 歲,平均年齡(46.38±10.04)歲;Child-Pugh 分級:A 級42 例、B 級22 例。兩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存在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具有完全認知能力,可自主填寫調查問卷;②患者系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疾病;②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腦血管疾病,或其他嚴重內科并發癥。
基礎組運用常規護理干預,護士根據臨床經驗、相關標準執行護理操作,同時遵醫囑實施心理、生理干預,告知患者飲食、服藥注意事項等。
循證組運用循證護理干預。(1)建立循證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挑選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入組。召開小組會議,學習循證護理理論基礎知識,通過查閱知網、萬方等數據庫,獲得研究實證。整理得到的信息,制定有效的護理計劃。(2)確定循證問題:多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對疾病、治療知識等不了解,雖具備良好的自我護理能力、意識,但缺乏自我護理健康知識,易影響遵醫行為。此外,患者的心理負擔較重,擔心疾病惡化、難以根治,導致其心理健康水平降低。(3)循證支持:①健康教育。通過發放健康教育手冊、播放視頻等方式,為患者介紹與慢性乙型肝炎相關的疾病知識,內容包括致病原因、臨床癥狀、治療方法、飲食指導以及用藥指導等。在飲食指導中,需指導患者在日常飲食中以高維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禁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飲食要規律。在用藥指導中,囑患者嚴格遵從醫師開具的處方進行用藥,不得私自換藥、停藥或打亂用藥劑量與時間。在完成個性化健康教育后,每周召開1 次健康教育座談會,為患者提供一對一、面對面的咨詢,增加護患交流的同時鼓勵病友之間溝通,從而有效深化患者對疾病的認知。②提高自我護理能力:邀請自我護理意識、能力較強的患者向其他患者介紹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經驗,以此強化其他患者的康復信心。同時需再三叮囑患者掌握良好自護能力的重要性,以此來引起患者的重視,強化患者的主觀能動性。③心理疏導:護士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并根據其心理狀況、文化水平、理解能力,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其認知負性情緒對疾病康復的負面影響。同時,需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引導患者宣泄不良情緒,包括呼吸調節、轉移注意力、與他人溝通等方法。除此之外,還需充分叮囑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來疏導患者的心理,包括陪伴患者、理解患者,讓患者在家庭的溫暖下樹立充足的治療信心。
(1)評價兩組護理前后的自我護理能力,以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進行評價,內容包括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健康知識。總分0 ~172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越強。(2)評價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以簡明健康狀況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進行評價,評價維度包括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社會功能5 個方面。分值0 ~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3)飲食管理依從性。對患者進行問卷隨訪調查,統計患者的日常飲食管理情況,分為完全依從、基本依從和不依從。依從性=(完全依從+基本依從)例數/本組總例數×100%。(4)護理滿意度。以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本組總例數×100%。

護理后,循證組患者的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健康知識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基礎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自護能力評分對比(± s,分)

表1(續)
護理后,循證組患者的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社會功能評分高于基礎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分)
護理后,循證組患者的飲食管理依從性為93.75%,高于基礎組的70.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飲食管理依從性對比[n(%)]
護理后,循證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6.88%,高于基礎組的73.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慢性乙型肝炎作為一種長期性的傳染性疾病,無論是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還是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而在這一影響下,患者的護理依從性與治療依從性會大幅度降低,導致最終的治療效果不甚理想。為此,在對該疾病患者進行治療時,不僅需要為其提供科學的治療方案,還需要為其提供科學的護理方案。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循證護理能夠充分結合患者實際需要和權威研究結論,依據循證問題來提供針對性的循證支持,從而顯著提升護理服務的有效性與合理性。循證護理以循證醫學為理論基礎,結合臨床實際問題,再收集權威資料得到循證支持。循證護理的實施大致分為3 個步驟,即循證問題-循證支持-循證實踐,可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護理服務。循證護理通過充分的結合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保障了護理的科學性、針對性,利于提高臨床護理效果。Orem 認為,自理是人的本能。現代護理的關鍵在于幫助患者獲得自理能力,克服自理缺陷。人與生俱來具有照顧自己的能力、義務,個人需對其健康有關的自我護理負責。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開展循證護理,可幫助患者知曉增強自我護理能力的重要性,體現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通過詳細分析患者的各類護理問題,尋找更多的實證,為其制定和實施最佳的護理計劃。循證護理切合臨床實際,借鑒科研結果,有助于臨床護師制定適宜的護理路徑,提高護理效果。
本文結果顯示,在自我護理能力方面,循證組患者的各個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基礎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表明循證護理可有效強化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自護能力指患者病后的自我照顧能力,患者自護能力越好,更利于改善其臨床結局。在實施循證護理時,從患者自我護理意識、健康知識、心理疏導等層面出發,積極尋找實證,評價實證的科學性、有效性,制定符合患者實際情況的科學護理計劃。如通過開展健康教育,可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論支持、技能儲備。在生活質量方面,循證組患者各個維度評分均高于基礎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循證護理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除此之外,在飲食管理依從性方面,循證組患者的依從性、護理滿意度高于基礎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表明循證護理可以在護理過程中充分滿足患者的差異性需求,并促使其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如此,在循證護理的支持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與更高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護理工作中,通過恰當施行循證護理,可有效強化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并在滿足患者差異性護理需求的基礎上引導其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這對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以及身體的恢復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