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鄭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3)
河南省屬于平原地區,處于黃河中下游,屬于溫帶亞熱帶氣候。河南省四季分明,氣候條件比較適宜玉米栽培。河南省具有豐富的耕地資源。據相關統計數據,河南省平原和盆地面積共9.3 萬km,占河南省總面積的1/2。河南省具有良好的地理優勢和氣候環境,適合各種農作物的生長。同時,河南省也是我國的糧食生產大省,玉米是當地的主要農作物之一。為了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種植人員需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從播種、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入手,提升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1.1.1 土地選擇。玉米環境適應能力較強,根系發達,對土壤要求不高。但為了確保玉米高質、高產,種植人員應根據玉米喜肥水、好溫熱、需氧多、怕澇漬的特性,選擇pH 值5 ~7、肥力中等或以上的土壤進行玉米栽培,同時要保證灌溉和排水方便,以便于開展后期管理工作。
1.1.2 整地。整地是保證一播全苗的基礎前提。在前茬作物收割后,種植人員要對土地進行深耕耙平,保證耕作層深30 cm 以上,使種植地滿足“地平、土細、墑足、肥高”的要求。若當地以種植夏玉米為主,在小麥收獲后,種植人員可采用玉米機械化免耕播種技術,免去整地的過程,節省生產成本。具體做法:收獲小麥時,用帶有粉碎秸稈裝置的聯合收割機進行作業,小麥留茬高度在20 cm 以下,秸稈切碎長度應不大于15 cm,拋撒均勻,以滿足玉米播種機械作業要求。如果在收割小麥時所選用的收割機不具有粉碎秸稈的功能,種植人員還需要借助還田機對小麥秸稈進行粉碎處理,然后均勻拋撒于田地。
1.2.1 選種。優良的品種是保障玉米高產、高質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因素,在品種的選擇上可從以下3 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要保證所選玉米品種的生育期和當地的氣候等自然條件相符合;二是選擇具有耐密、高產、抗倒和抗逆性強、抗蟲性好、籽粒脫水快的品種,能夠抵御當地的病蟲害和一些自然災害;三是選擇全國或者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核通過的品種,進而確保種子品種的優良性。例如,在河南省,種植人員可以選擇鄭單958、浚單20、中科4 號等品種。另外,超高產品種具有株型緊湊、穗大等特點,一般穗行數16 ~18 行,穗粒數600粒左右,百粒質量超過35 g,平均每個單穗籽粒質量約200 g,在品種選擇上可以此作為參考因素。
1.2.2 種子處理。播種之前,種植人員需要先進行種子處理。首先,需要在晴天的時候對種子進行晾曬,種子攤鋪厚度應控制在5 ~10 cm,需要持續晾曬兩三天,以確保晾曬效果。其次,當完成種子的晾曬后,需要對種子進行浸泡處理,水溫控制在55 ℃左右,持續浸泡5 ~6 h。對種子進行浸泡的目的是殺死種子表面的病原菌,并且使種子吸足水分,進而提高種子的發芽率。最后,種植人員還需對玉米種子進行包衣處理,二次包衣之后的玉米在苗期受害的情況較輕。將包衣劑和種子按質量比1 ∶40 的比例拌勻,晾干成膜后即可播種,可促進幼苗生長,并對病原菌和地下害蟲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1.3.1 播種。夏玉米應提前播種,確保能夠充分借助光熱等資源延長玉米的生長期,減少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受到的低溫或者洪澇影響,更好地保證玉米健康生長,提高產量。在播種過程中,種植人員可在足墑條件下采用機械進行播種,或者選用免耕播種的方式進行播種。一般情況下,在固定的范圍內,玉米的葉面積系數越大,其所能利用的光能就越多,玉米的產量也會隨之提高。要想提高玉米的葉面積系數,必須控制好玉米的種植密度,確保玉米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此外,玉米的種植密度還與玉米的品種及土壤肥力有重要的關系。在播種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綜合考量多個因素來確定玉米的種植密度,進而確保玉米整體的產量。
當前,常見的玉米株型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平展型和緊湊型。針對平展型的株型,種植人員需要將玉米的種植密度控制在每667 m田地3 000 ~3 500 株;如果是緊湊型株型,則需要將玉米的種植密度控制在667 m田地4 500~5 500株。在進行玉米播種時,常見的播種方式有兩種,分別是等行距播種和寬窄行播種。如果是等行距播種的方式,則行距需要控制在75 cm 左右;但不同品種的株距不同,如緊湊型的株距可控制在20 cm 左右,平展型的株距可以控制在25 cm 左右。如果選用寬窄行的播種方式,則需要將寬行距離控制在140 cm 左右、窄行距離控制在40 cm 左右;緊湊型品種株距需控制在17 ~20 cm,平展型品種株距需要控制在25 ~30 cm。當前,河南省推廣種植的玉米品種大都是緊湊型,在種植時可以參考上述種植密度,從而更好地提升玉米產量。在播種時,應將播種的深度控制在3 ~5 cm,并且要確保播種深度的均勻性。完成播種后,種植人員還需要對種子進行適當力度的鎮壓,確保播種后出苗整齊一致。
1.3.2 補種。在進行補種時,選擇的玉米品種生長期要比原品種短15 d 左右。如果播種時環境溫度較低,玉米的出苗時間也會延遲,種植人員可以選擇生長期相對較短的品種。同樣,種子需要經過選種、包衣、晾曬,然后用扎眼器補種。人工補種需先對種子進行催芽,然后再播種,注意播種一定播在濕土上,少量覆土(低于3 cm)后踩實,防止出現“芽干”現象。如果行間缺一棵苗,不需要進行補種;如果行間缺兩棵苗,則需要補種一棵;如果行間缺三棵苗,則需要補種兩棵,以此類推進行補種。在補種時,按照正常的行距進行種植即可。
玉米苗期管理工作主要是做好玉米的根系管理。因為玉米的根系主要是在苗期形成的,所以在玉米苗期,種植人員需要采取措施促進玉米根系的發育,保證玉米茁壯生長,為之后的發育奠定重要的基礎。
2.1.1 間苗和定苗。在進行間苗和定苗時,種植人員需要掌握相關原則,如“去弱留強”“間密存稀”。當玉米長出三四片真葉時,種植人員需要進行間苗工作,按照每穴保留兩株壯苗的原則進行定苗。第一,確保玉米苗茁壯生長。因為玉米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粗縮病,或者會受到害蟲的危害,通過間苗及定苗可保留更加健壯的玉米苗,同時可以控制好玉米的種植密度。第二,節省土壤養分和水分。提早間苗可以使土壤中有限的速效養分集中供給所保留的健壯植株,協調植株地上與地下部分生長,使二者互相促進,達到地下部分根系健壯發達,地上部分植株粗壯而不徒長。需要注意的是,間苗時應動作輕柔,避免傷根、斷苗。間苗早,小苗次生根短,易于拔出,不至于傷害相鄰的苗。若過晚間苗,由于苗主根密而長,不易拔出,間苗時易折斷幼苗,同時會把相鄰的苗一起拔出,從而影響定苗質量,給后期管理帶來困難。
一般情況下,種植人員應選擇在晴天的下午開展間苗和定苗工作。因為經過中午的日曬,一些生長不良的玉米苗會發生萎蔫,方便人員進行鑒別。在間苗過程中,應保留健壯的植株;針對一些缺苗的地方,可以進行帶土移栽。
2.1.2 除草。在進行除草時,種植人員需要結合玉米苗的生長情況選擇科學的除草方式。例如,在種植夏玉米時,如果播種后出現雨水較多的現象,可以選擇封閉除草的方式;如果出現雨水較少的現象,則可以選用莖葉除草的方式。如果選用封閉除草的方式,可以選用40%乙·莠懸浮劑或者40%異丙草·莠懸浮劑進行除草;如果選用莖葉除草的方式,則可以選用4%煙嘧磺隆油懸浮劑+38%莠去津懸浮劑進行除草。
2.1.3 水肥管理。苗期施肥要在畦中間開溝條施,然后蓋土,追肥一定要注意氮磷鉀及微肥的配合施用。可根據目標產量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如每 667 m生產600 kg 玉米、中等肥力未施基肥的田塊,一般追施尿素40 kg 左右,磷酸二銨25 kg 左右,硫酸鉀15 kg 左右,并補施適量鋅肥。第一次施肥一般在玉米7 葉期,施入全部磷酸二銨和40%氮肥,基肥沒有施鋅肥的要補施鋅肥。第二次一般在玉米八九葉期,施入余下的60%氮肥。重點針對因播種偏晚、苗小、苗弱的田塊和補種、移栽的小苗、弱苗進行施肥,可適當多施,促進幼苗生長發育。
2.2.1 水肥管理。種植人員應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和玉米苗長勢情況確定水分和養分的供給。一般長勢好的玉米田可適當少施或推遲施,反之則應多施、提前施。當玉米苗長出13~15片葉時,需要進行施肥。此次施肥是為了促進玉米穗的生長,施肥量應控制在總肥量的35%左右,每667 m田地施肥量為復合肥20 kg、氯化鉀10 kg。玉米進入拔節或者抽穗期時生長旺盛,此時種植人員必須要確保玉米的水肥供給充足,避免玉米由于缺水而出現發育不良的現象。
2.2.2 中耕培土。通過開展中耕培土工作,可以進一步改善玉米地的水肥供應情況及土壤的透氣性。種植人員需要結合玉米的生長階段來進行中耕,當玉米處于拔節和抽穗前的生長時期,需要進行一兩次中耕;當玉米處于穗期,則需要進行深中耕,切斷部分毛根,刺激新根的生長,進一步提高玉米的抗旱、抗倒伏能力。
玉米抽穗結實期決定了有效果穗的數量。種植人員可以在該階段做好追肥工作,如可適當追施尿素,每667 m田地追肥量為10 kg,并且做好抗旱和抗澇工作。當玉米開花時,種植人員要做好灌溉工作,保證土壤處于濕潤的狀態,進一步滿足玉米開花對于水分的需求。如果玉米在開花時遇到不良的天氣,可以開展人工授粉,減少玉米缺粒現象。
玉米主要病害有葉斑類病害、根腐病、絲黑穗病、莖腐病及紋枯病等(見圖1),蟲害主要有玉米螟、黏蟲、玉米蚜、棉鈴蟲等(見圖2)。種植人員要針對不同的病蟲害情況來制訂針對性的措施,在進行病蟲害防治時,必須要堅持分類指導和聯防聯控的原則,盡量選用綠色技術進行防治,提高防治成效的同時減少環境污染。
針對不同的病害,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如針對葉斑類病害,種植人員可以種植一些抗耐病的品種;在玉米心葉末期,可以輪換使用以下藥劑:30%己唑醇懸浮劑、10%枯草芽孢桿菌、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丙環唑及惡醚唑(世高)等藥劑,具體視發病情況每隔7 ~ 10 d 噴施一次。在褐斑病重發區,應于玉米8 ~10葉期開始用藥防治,確保植株茁壯生長,減少病害的發生。針對根腐病及其他土傳病害,種植人員要做好排澇工作,并且選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環唑等成分的處理劑來進行種子處理。針對玉米紋枯病,種植人員可以選用抗耐病品種,并合理密植;可選用含有噻呋酰胺成分的藥劑來處理種子;發病初期,剝除莖基部發病葉鞘,每667 m用5%井岡霉素水劑400 ~500 mL,或40%紋霉星可濕性粉劑50 ~60 g,或50%消菌靈可濕性粉劑40 g,兌水50 ~70 kg 噴霧防治,視發病情況每隔7 ~10 d 噴施一次。另外,針對玉米粗縮病,發病初期可每公頃施用40%水胺硫磷乳油450 ~750 mL,兌水300 kg 噴霧防治;也可用1.5%甲敵粉30 ~45 kg 噴粉防治,每隔7 d 噴粉一次,噴兩三次即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還易受到各種害蟲的危害,如甜菜夜蛾、蚜蟲等,種植人員可以采用合適方式進行處理。例如,玉米6 葉期前最易受到甜菜夜蛾危害,可在玉米播種前后及苗期每667 m田地用菊酯類殺蟲劑25~30 mL或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30 g,兌水40 kg 噴霧防治,注意需在地表進行噴灑,從而達到殺蟲的目的,每隔5 ~7 d 施藥一次,連續噴施兩次即可。
針對蛀食性害蟲,如草地貪夜蛾、玉米螟,可以選用三種方式進行防治。一是采用農業防治措施,如做好秸稈粉碎還田工作,減少害蟲的來源;二是采用物理防治措施,如使用殺蟲燈結合性誘劑進行誘殺,殺蟲燈應在害蟲成蟲羽化高峰期和夜間活躍時段使用;三是生物防治措施,如可以采用釋放害蟲天敵的措施,在成蟲產卵初期釋放赤眼蜂進行滅卵,選用當地優勢蜂種,每667 m田地放蜂1.5 萬~2.0 萬頭,一般設置3 ~5 個釋放點即可。
圖1 玉米常見病害
圖2 玉米常見蟲害
為保證防治成效,種植人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選用恰當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在防治過程中,種植人員還應避免發生藥害,如使用過煙嘧磺隆除草劑的地塊要避免再次使用有機磷農藥。在采用藥物進行蟲害防治時,一定要控制好施藥時間,一般選擇早晨或者傍晚,而且要確保施藥部位的精準性。為了避免害蟲出現抗藥性,在進行放藥時,基于藥物使用安全的前提下,應輪換使用化學 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