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亞市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蕊蕊
(三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近年來,三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實施,以“村企聯動”、共享農莊和合作社建設等為抓手,發展鄉村特色產業。2017 年,三亞市出臺共享農莊建設行動方案,提出創建20 個共享農莊的目標。按照“多規合一”要求,三亞市把共享農莊建設納入“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把紅花共享農莊、大茅遠洋生態村共享農莊、海棠稻香共享農莊等項目納入所在村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截至2021 年12 月,三亞市共吸引了農墾南繁產業集團等3 個農墾改制企業和遠洋集團等13 家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共享農莊建設,在項目合作、資源整合等方面與村集體及村民共建、共享、共治,實現互惠共贏。同時,三亞市結合《三亞市美麗鄉村建設管理三年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3 年)》,認真落實《海南省支持共享農莊發展十一條措施》,以11 個示范村典型帶動,高質量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海南自貿港新鄉村共享經濟。其中,三亞市吉陽區紅花村共享農莊采取“企業+村委會”共建的形式,由企業專心做市場,將管理服務和協調職能交給村集體,實現了合作共贏。三亞市吉陽區大茅村采用“公司+農戶+ 合作社”模式,盤活大茅村農戶閑置土地,提升土地利用價值,由傳統大田輪作發展成高效農業產業,增加了農民收入。在共享農莊新業態帶動下,大茅村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雙增長”,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 年的每人每年6 700 元增長至2020 年的每人每年21 500 元。西島漁村以“政府+企業+居民”的模式探索發展振興新路徑:防止大拆大建,在保留原有建筑特色和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社區回購或租賃等形式,保護和整合利用好西島老屋;成立西島漁村文創館,鼓勵村民制作特色手工 藝品,發展傳統手工藝品產業。
目前,三亞市通過“村企聯動”模式統籌周邊鄉村農業和旅游資源,整合形成6 條以共享農莊為核心節點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在傳統農家樂、鄉村民宿基礎上,拓展了婚紗攝影、運動綠道、研學基地和漁船海釣、農夫集市、田園民宿等新業態,形成了集觀賞、娛樂、購物、科普、教育、研學、住宿和餐飲等于一體的復合消費新場景,激活了鄉村消費環境??傮w而言,以產業為核心,探索建立“村企聯動”幫扶模式,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引入多元市場主體,優化利益聯結機制,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游產品;支持利用閑置農房發展民宿,打造特色田園綜合體,積極發展共享農莊,成為三亞市有效且最富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舉措。
筆者通過調研發現,從2017 年共享農莊行動方案出臺到2021 年11 月,只有38 家企業參與或有意向參與三亞市美麗鄉村建設(含共享農莊建設),其中天涯區11 家,吉陽區2 家,海棠區9 家,崖州區11 家,育才生態區5 家。
2.1.1 企業投資意愿不強。調研發現,三亞市美麗鄉村建設招商工作雖然積極主動,但由于受“多規合一”上位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的影響,鄉村地區可用的建設空間有限,加上為留足城市發展空間,較大地壓縮了鄉村集體建設用地額度,已有的建設用地大多零散分布,且鄉村規劃編制滯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緩慢,“三塊地”改革(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未取得實質性進展,難以滿足投資企業產業配套設施建設用地需求,許多企業在投資商談中心存顧慮,導致投資意愿不強,招商簽約多、落地少,有實力的大型企業更少,甚至還有部分簽約企業退出。在已簽約的38 家企業中,參與美麗鄉村產業發展有實質性進展的只有15 家,其余都是有意向參與。
2.1.2 農村營商環境差。第一,農村產業項目審批手續煩瑣,“放管服”改革滯后,集體建設用地散而少,配套設施建設用地供地難、無地供應問題突出,難以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產業。第二,村干部服務企業、為企業排憂解難意識淡薄,化解企業與村民之間矛盾的能力低。第三,農村人居環境普遍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難以吸引和留住企業。
2.2.1 村集體經濟收入少。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經營方式主要包括自營、出租、入股等。在三亞市農村集體經濟收入中,幾乎沒有自營收入,主要依靠出租集體資產、資源或以集體資產、資源入股來獲取收入,收入渠道較為單一。部分村莊(如桶井村)因集體用地少,難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部分村莊因村集體土地被征用,失去了土地租金收入,只能依靠上級劃撥經費維持運轉。部分集體經濟組織將土地租金、房屋出租收入除留少部分用作日常經費外,其余全部分給村民,導致村集體經濟積累少或無積累。
2.2.2 村“兩委”帶動發展能力弱。調研發現,三亞市部分村干部表現出怕作為和不作為現象。由于一屆村干部任期短,部分村干部只求任期內平穩度過,不敢也不愿發展集體經濟,怕搞砸了受埋怨,怕搞垮了受連累,更怕背上新的債務,思想上顧慮重重,普遍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思想,導致村集體經濟一直不能取得有效進展。
2.2.3 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增強。2021 年12 月3日,三亞市農業農村局發布了《三亞市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其中第六條指出:市、區應當整合涉農資金,利用好現有財政、稅收、金融等扶持政策,積極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市、區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道路、供水、供電、排水、通信、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廁所改造等基礎設施配套,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等。通過分析發現,《管理辦法》傾向于對農業產業、基礎設施和支農惠民的扶持,而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直接投入基本沒有,鼓勵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優惠政策少且較為籠統,不夠細化,影響了政策扶持應有效果的顯現。總之,優惠政策少且難以真正落地、啟動資金明顯不足、現代農業技術缺乏成為當前發展集體經濟面臨的主要困難。
2.2.4 集體資產管理不到位。調研發現,在一些行政村和所轄自然村(村小組)之間存在“治權”與“產權”脫節的現象。自然村(村小組)管理著大量的集體資產,卻無自治組織,部分自然村甚至沒有基層黨組織,根本無法實施有效管理。行政村有自治組織卻沒有集體資產,也難以對集體資產進行有效管理,導致部分村集體資產資源管護不到位,集體土地、林地、水面資源長期閑置,無人管理。部分村集體發包土地因多種原因,出現土地承包期過長、面積過大、租金過低等不合理現象,從而使集體資產流失,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極為不利。
2.3.1 共享農莊建設進展緩慢且投入巨大。2016 年,三亞市計劃到2020 年在92 個行政村中建設54 個美麗鄉村(含共享農莊),2017 年又提出力爭實現全市行政村美麗鄉村全覆蓋。截至2019年9 月,三亞市啟動了66 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其中已建成30 個(含基本完工),約占計劃完成數(行政村數)的32%,另有18 個在建、18 個僅開展了前期工作,整體進展緩慢,且后續建設時間緊、任務重。2022 年1 月18 日,三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以共享農莊為抓手支持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的八條措施》,建議進一步加快三亞市11 個美麗鄉村(共享農莊)示范村建設,帶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并明確三亞市級財政計劃分3 年安排每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提質升級改造補助資金 3 000 萬元??梢姡蚕磙r莊建設主要由市政府統籌龐大的建設資金,這將給市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
2.3.2 政府、企業、農戶合力建設機制尚未建立。共享農莊建設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亦需要各方參與。但從近幾年的建設情況來看,部分村干部依賴思想嚴重,坐等市、區政府開工建設;村民參與度不高,甚至認為這是政府的任務,與己無關,麻木觀望;社會企業參與度不高,投資意愿不強,導致共享農莊建設存在招商難或者雖然招商成功但資金難以落實的問題。據統計,截至2021 年11 月,雖有近48 個產業項目擬進駐美麗鄉村示范村,但大多無實質性 進展。
2.3.3 共享農莊可持續建設堪憂。已建成的共享農莊后期還需要大量的維管費用和提檔升級建設費用,在“村企聯動”成效有限、村集體經濟普遍薄弱、特色產業發展不足、社會資本投入意愿不強的情況下,一味依靠財政資金顯然不是長久之計,一旦財政資金保障困難,已建成的共享農莊運轉將受到嚴重影響。調研發現,三亞市天涯區檳榔村美麗鄉村建設(共享農莊早期)時間最早,投入的資金和其他成本也較多,是三亞市新農村建設的典型,但后來因產業發展滯后、基礎設施投入不足、鄉村旅游軟環境沒有改善、環境衛生臟亂差等,導致后續發展不但緩慢,而且出現了衰退的現象。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要領導力量,只有支部班子強、黨員模范作用好,才能組織群眾、帶領群眾開展“村企聯動”,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3.1.1 選優配強村支部帶頭人。三亞市要高質量推進農村換屆,采取“目標選人”方式,讓思路清、路子廣、辦法多及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鄉村能人擔任黨支部書記。同時,將村集體經濟發展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和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的考核內容,細化考核指標,突出責任導向,及時撤換調整不稱職、不勝任的黨支部書記。
3.1.2 培育鄉村能人型干部。首先,挖掘人才。三亞市要創設條件,吸引高校大學生、退伍軍人、農村鄉賢能人等各類人才投入農村建設與發展,把這些能人發展為黨員并納入村級領導班子和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層,構建鄉村精英與集體經濟組織的合作機制,也可以通過產業合作的方式實現收益共享。其次,加強管理。對于納入村級領導班子和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層的能人干部,要加強管理,明確具體工作職責,建立有效激勵、監督、約束機制,避免其出現消極懈怠和畏難情緒。最后,培養能人。對鄉村能人干部開展各種培訓,使其深化對農村各類相關政策文件的理解,及時了解在政策執行中出現的問題,提高政策把握水平,提升履職本領和服務能力。
3.1.3 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調研發現,在“村企聯動”發展緩慢,村集體經濟普遍薄弱的現實條件下,通過合作社把群眾組織起來抱團發展,建立村集體與群眾的經濟利益共同體顯得尤為迫切。三亞市要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市委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財政、農業農村、國土規劃、供銷等部門在財政扶持、土地利用、稅收優惠、農業扶持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釋放政策紅利。通過推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能有效地將黨支部的政治引領、合作社的抱團發展、群眾的能動性相融合,并把黨組織和群眾擰在一起,改變干部群眾的精神面貌,提升村黨支部的群眾組織力。
3.2.1 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亞市應盡快編制并完善國土空間背景下實用性村莊規劃,統籌協調村莊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內容。同時,應根據土地制度改革“1+3”實施方案和各村實際情況,遴選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區域,制訂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通過建立領導小組、完善工作機制、制定工作路徑等具體措施,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建立城鄉統一的“同權同價”土地產權交易服務機制,擴大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覆蓋范圍,對于村莊內零星、分散的集體建設用地,可在確保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和林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的前提下,經市縣人民政府批準,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先行組織復墾為農用地后,將騰挪出的建設用地指標調整到市縣轄區內的適宜地區入市。簡化“村企聯動”發展所需配套設施用地審批程序,保障“村企聯動”產業發展建設用地需求,破解當前普遍存在的美麗鄉村產業發展、共享農莊配套設施建設供地難、無地供的 難題。
3.2.2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根據2018 年《三亞市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試點工作方案》,三亞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要重點完成以下4 項任務:一是開展清產核資工作,二是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三是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四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截至2021 年底,三亞市已完成1 015 個集體經濟組織的資產清產核資工作,下一步要加快完成集體組織成員界定、股份量化和成立集體經濟組織。結合天涯區文門村力村小組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的經驗教訓,改革要堅持集體所有不動搖,不能把集體經濟改弱了、改小了、改垮了,防止集體資產流失,防止集體資產被內部少數人控制和外部資本侵占;堅持農民權利不受損,不能把農民的財產權改虛了、改少了、改沒了。
3.2.3 強化農村經營方式改革。三亞市要整合盤活農村集體資源,以自營、出租、入股等多種方式積極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依法管理集體資產、合理開發集體資源、服務集體成員、發展集體所有制經濟等方面的作用;鼓勵不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通過入股等方式,聯合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促進集體資產規?;?、集約化利用,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對于進入美麗鄉村帶動產業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應給予更大的政策支持;統籌協調不同部門的項目審批權責和流程,增加各區政府自主統籌空間,提升美麗鄉村產業項目招商引資 成效。
3.3.1 盤活農村資源。三亞市要利用好農村資源,發揮“村企聯動”活力,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共享農莊投資者合作,采取租賃、聯營、入股、使用權流轉等方式盤活存量資源,發展符合農村特點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創意辦公等新業態,以及農產品冷鏈、初加工、倉儲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同時建立企業、村集體、農戶利益分配機制。針對三亞市農村集體土地大多承包出租的實際,建議市政府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承包出租的土地進行清查,凡是不符合相關規定且租金過低、出租時間過長的,通過法律途徑收歸集體;出租時間到期的不再續租,逐步收回。同時,可以結合農村土地流轉改革試點,將農戶承包地通過租賃、入股等方式流轉回村集體,集約整合農村土地用于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不斷構建和拓寬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來源。
3.3.2 強化政策支持。“村企聯動”推進共享農莊建設的鄉村振興模式可以有效解決鄉村發展資金投入不足、管理低效、技術缺乏、村民參與意愿不強等問題。但是,在村企聯動推進共享農莊建設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規劃銜接不到位、用地難、融資難等已成為鄉村振興的堵點、痛點。因此,政府必須做好上層規劃設計,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例如,市縣人民政府要根據空間規劃、農業產業規劃、建設用地規模等情況,編制共享農莊發展規劃,并與實用性村莊規劃有效銜接;指導、推動具備條件的村莊在編制村莊規劃時一體規劃共享農莊建設項目,并予以優先審批;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可以根據項目實施需要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申請財政補助資金等各類扶持資金;經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為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并依法登記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依法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交由單位或者個人使用,優先用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