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瑾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作為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對加快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重慶市三峽庫區農業發展一直面臨著結構調整緩慢、人地矛盾突出、碎片化經營、產品商品化率低和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因此,因地制宜地推進符合“兩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實現三峽庫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百萬移民安穩致富的關鍵。
產業融合思想最早源于美國學者羅森伯格(Rosenberg)對美國機械設備業演化的研究。而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探索,可追溯到舒爾茨(Schultz)在《改造傳統農業》提到的“改造傳統農業發展路徑,探索農村工業化發展理論”。在討論“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時,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首倡的“第六產業”理念是指農業生產向第二、三產業延伸,通過農業中一二三產業的相互延伸與融合,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中國學術界也曾提出了“農業產業融合”
的概念,其主要界定了兩方面內容:一是農業與其他產業在相關交集的地方產生了融合;二是同一農業產業內部的不同行業之間通過重組結為一體。之后,有學者認為“農業產業融合”這種提法易讓人誤解農業產業融合僅是農業內部產業間的融合,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偏差,應使用“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這一概念更為合理。近年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提法被廣泛接受。從融合原因視角來看,有學者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指由于生產技術創新或市場需求變化導致的農村一二三產業邊界模糊;從融合表現視角來看,有學者則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指農村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細分產業之間出現交叉融合,形成新產業鏈和新業態的過程。筆者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指以“三農”為基礎,堅持綠色化、便捷化、安全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理念,將原來僅包含農業生產環節的產業鏈向前向后延伸,進而形成集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于一體的多元鄉村經濟模式。這種鄉村經濟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鄉村中“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有利于鄉村生態資源的空間立體開發,從而助推鄉村生態資源價值的實現。
三峽庫區位于東經105°44′~111°39′、北緯28°32′~31°44′的長江流域腹心地帶,地跨湖北省西部和重慶市中東部,總面積約5.8 萬km,是連接長江上游與長江中下游經濟帶的咽喉要道,綠色本底厚重。筆者選擇的研究對象為重慶市三峽庫區,即三峽庫區重慶段,主要涉及15 個移民縣(區),包括萬州區、涪陵區、渝北區、巴南區、長壽區、江津區、開州區、武隆區、豐都縣、忠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和石柱縣。其中,重點庫區指8 個重點移民縣(區),包括萬州區、涪陵區、開州區、豐都縣、忠縣、云陽縣、奉節縣和巫山縣。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重慶市三峽庫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重慶市三峽庫區是長江流域的重要生態屏障區和生態涵養區,是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也是生態脆弱敏感區。因此,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是庫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型成為庫區農業未來發展的主攻方向。隨著城鄉居民對綠色、方便、安全、健康的生態產品需求日益增加,關于農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與路徑探索備受重視。事實上,重慶市三峽庫區生態資源極其豐富:首先,三峽庫區是我國流域系統中生物多樣性保護備受關注的地區之一;其次,三峽庫區是我國最大的戰略性淡水資源庫,具有確保國家水體安全的戰略價值;最后,三峽庫區是古代巴、蜀、楚等多個民俗文化誕生和成長的重要地區,擁有十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存。因此,筆者認為,三峽庫區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既能滿足城鄉居民物質和精神的多元化需求,又能助推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最終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從而推進城鄉融合 發展。
重慶市三峽庫區的產業發展一直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滯后、產業空虛化問題突出、缺乏支撐作用較強的產業和新興產業、與全國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差距較大等一系列問題。究其原因,首先,三峽庫區農村剛性人口不斷縮減,青壯勞動力極其缺乏。相關調查顯示,三峽庫區農村現存勞動力平均年齡在65歲,農村二代和三代基本不愿意繼續留在農村,且這種不可逆的態勢仍在持續。其次,三峽庫區受自然、經濟和社會因素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受阻,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的局面得不到根本改善。一方面,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離不開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另一方面,農業現代化又需要工業和服務業的協同。為此,筆者認為,重慶市三峽庫區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道路,既是推進庫區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迫切需要,更是加快形成新型工農關系,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2010—2019 年重慶市三峽庫區農林牧漁業產值情況見表1。由表1 可知,2010—2019 年,重慶市三峽庫區農林牧漁總產值呈上升趨勢,從2010 年的 4 977 507 萬 元 上 升到2019 年 的11 305 930 萬 元,年均增長9.54%。其中,重點庫區農林牧漁業產值從2010 的2 806 135 萬元上升到2019 年的6 886 523 萬元,年均增長10.13%。就庫區農林牧漁總產值占重慶市相應總產值的比例而言,2010—2019 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從2010 的50.77%上升到2015年的53.02%,然后下降到2019 年的48.36%。另外,2010—2019 年,重慶市三峽重點庫區與重慶市的農林牧漁總產值之比也呈倒“U”形。
表1 2010—2019 年重慶市三峽庫區農林牧漁業產值情況
重慶市三峽庫區(重點庫區)的農作物播種面積和農村用電量見表2 和表3。由表2 可知,2015—2019 年,重點庫區的農作物播種面積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從2015 的1 129 741 hm上升至2017 年的1 148 440 hm,再下降至2019 年的1 075 543 hm。其中,開州區、涪陵區和萬州區的農作物播種面積較大。由表3 可知,2015—2019 年,重點庫區的農村用電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從2015 年的137 184 萬kW·h逐年上升至2019 年的152 387 萬kW·h。這說明重點庫區可能在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偟膩碚f,重慶市三峽庫區農業發展初具規模且勢頭良好,具備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農業基礎。
鄉村從業人員數量、旅游綜合收入和接待游客數量作為推進重慶市三峽重點庫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其他基礎,同樣值得關注。相關統計結果見表4 至表6。從表4 可知,重點庫區鄉村從業人員數量從2015 年的399.91 萬人下降至2019 年的382.14 萬人,雖然人數略有下降,但始終保持較大的鄉村從業人員基數。從表5 可知,2015—2019 年,重點庫區國內外旅游綜合收入呈現大幅度攀升的趨勢,從2015 年的285.8 億元猛增至2019 年的803.7 億元,增幅達81.2%。從表6 可知,2015—2019 年,重點庫區接待國內外游客數量也呈現大幅度攀升的趨勢,從2015 年的6 294 萬人次快速增至2019 年的14 829 萬人次,增幅達35.6%。這說明重點庫區的旅游業發展相對迅速,亟待進一步健全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耕文化體驗等新業態培育機制,從而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表2 重慶市三峽庫區(重點庫區)的農作物播種面積 hm2
表3 重慶市三峽庫區(重點庫區)的農村用電量 萬kW·h
表4 重慶三峽庫區(重點庫區)鄉村從業人數 萬人
表5 重慶三峽庫區(重點庫區)國內外旅游綜合收入統計 億元
表6 重慶三峽庫區(重點庫區)接待國內外游客數量 萬人次
該融合路徑適用于農業經營主體實力相對強大的地區。具體來講,當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較為成熟且初具規模后,這些地區自身就能發揮資源優勢集聚和資金優勢集中的規模效應。此時,生產規模和市場規模較強的農業生產經營者必然會選擇將產業鏈向前后方延伸,向前提升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向后推動銷售、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從而降低成本,拓寬利潤空間。重慶市三峽庫區中的萬州區、涪陵區和開州區等可以嘗試采用這種融合路徑。
該融合路徑適用于農業資源較為分散的地區。農業資源較為分散地區的農業經營主體受限于土地、技術、資金等客觀因素,較難打通農業全產業鏈而始終處在價值鏈中低端。因此,這些地區更傾向于拓展其他產業主體,這些主體可位于農村,可位于城市,或兩地兼有,通過構建戰略聯盟等方式來培育和拓展農業新業態、新功能。同時,深度挖掘與其他產業主體協作分工的可能性,優勢互補地拓展橫向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重慶市三峽庫區中的巫山縣和豐都縣可以嘗試采用這種融合路徑。
該融合路徑適用于具備創新基礎的地區。具體來講,具備創新基礎的地區往往依托“互聯網+”和“雙創”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轉變,從而不斷豐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路徑。此外,具備創新基礎的地區農業經營主體往往位于農業優勢主產區,其創新意識和品牌意識較強,善于依托資源稟賦和科學技術,探索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城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從而在思想上筑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重慶市三峽庫區中的奉節縣、忠縣和云陽縣等可以嘗試采用這種融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