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波 陳 俊
(1.荔浦市大塘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 荔浦 546600;2.荔浦市青山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 荔浦 546600)
滲出性皮炎多發于5 ~10 日齡乳豬,其病原菌為豬葡萄球菌,患病豬臨床癥狀為眼瞼、腹部等少毛部位出現紅色斑點,并逐漸發展為黃色水皰,水皰破裂后結痂,患處有惡臭味,48 h 內可遍布全身。滲出性皮炎傳染性強,嚴重影響乳豬的健康生長。因此,養殖人員要密切留意乳豬生長情況,及早發現并予以治療,提高乳豬成活率,避免造成經濟 損失。
剛出生的仔豬身體虛弱,器官發育不成熟,抵抗力差。如果此時營養補充不足,仔豬沒有吃足初乳,則無法獲得抗體,極易感染豬葡萄球菌誘發滲出性皮炎,威脅乳豬健康。
環境是影響乳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圈舍環境衛生清潔不及時、通風不佳、光照不足、糞污清理不及時、蚊蠅滋生及病原菌繁殖等,均會對乳豬健康造成巨大威脅。尤其是在夏季,疥螨等寄生蟲增多,可傳播豬葡萄球菌導致乳豬患病。
乳豬飼養密度過大,過于擁擠,乳豬相互爭斗導致皮膚受損,此時豬葡萄球菌入侵即可誘發滲出性皮炎。同時,乳豬剪牙、斷尾、去勢時,如果消毒工作落實不到位,極易造成傷口感染引發滲出性皮炎。
滲出性皮炎可發生于不同年齡、性別及品種的豬,尤其是哺乳仔豬發病率更高。患病豬、帶菌豬是關鍵傳染源。哺乳仔豬中,以5 ~10 日齡乳豬發病率最高,且癥狀最為嚴重。日齡越小,則發病率越高、死亡率越高。耐過的病豬生長發育遲緩,長期帶菌嚴重威脅其他豬只的健康生長。斷奶仔豬也有一定的發病率,但癥狀較輕,死亡率較低。乳豬滲出性皮炎可通過直接接觸的方式傳播,如爭斗、閹割、斷臍、哺乳等;也可通過間接接觸的方式傳播,如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墊草等。此外,該病可通過生殖道感染,母豬分娩時如果皮膚出現創傷,也可感染發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散發為主,相比較而言,衛生差、密度大、管理不良的豬場發病率更高。
乳豬滲出性皮炎潛伏期為4 ~6 d,潛伏期過后開始發病。病豬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結膜發炎,全身少毛部位(如眼瞼、腹部、肛門等)出現大量紅色斑點,紅色斑點不斷擴大進而形成黃色水皰,后期水皰潰破并流出一些液體。水皰內液體流出后會與潰瘍組織、皮屑、污染物等混合結痂,呈龜背樣,散發出難聞氣味。觸摸結痂部位可發覺異常油膩,因此,該病也被稱為油皮病。痂皮脫落后露出創面,創面有膿性分泌物,呈暗紅色。如果治療不及時,48 h 內即可遍布全身,癥狀嚴重的3 ~10 d 死亡,部分耐過的豬生長發育遲滯。
病死乳豬的尸體消瘦,皮膚增厚,脫水現象嚴 重;將患處皮膚痂皮剝離后,會發現暗紅色或鮮紅色創面;眼部和臉部異常水腫,全身淋巴結腫大,腎臟髓質切面有尿酸鹽結晶,并且伴有腎炎表現;輸尿管腫大,腎臟出現囊腫,其他臟器變化不明顯。
對于乳豬滲出性皮炎,結合病豬日齡(5 ~10 日齡哺乳仔豬)、臨床典型癥狀(眼瞼、腹部等少毛部位出現紅色斑點,并逐漸轉為黃色水皰,水皰破裂后結痂,患處有惡臭味等)、尸體解剖變化(消瘦、皮膚增厚、淋巴結腫大、眼瞼水腫等),即可做出初步診斷。
乳豬滲出性皮炎的臨床癥狀與豬皮疹、接觸性濕疹、疥螨病、水皰疹等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為保證診斷的準確性,做好鑒別診斷工作至關重要。其中,豬皮疹大多是因環境衛生條件不良、通風情況差、飼料污染等因素應激造成的,病豬皮膚表面出現連片豆子般大小的紅疹,有劇烈瘙癢感,可見豬摩擦墻壁止癢。豬接觸性濕疹多發于潮濕寒冷季節。該病無傳染性,病豬腹下、大腿內側出現扁平丘疹,大小如黃豆,丘疹逐漸變為水皰,之后潰破、潰瘍。豬疥螨病多發于溫暖季節,可接觸傳染,病豬頭部、眼部、耳部、頰部、腹部、四肢和背部等部位皮膚增厚、脫毛、脫屑、瘙癢,導致病豬摩擦潰破并形成痂皮。豬水皰疹屬于急性熱性傳染病,病豬口鼻、乳房、蹄部呈水皰性病變,蹄部出現病變后導致水腫跛行。
5.3.1 涂片鏡檢法。取病死豬患處病料制作成涂片,經革蘭氏染色后利用顯微鏡檢查,如果發現有藍紫色葡萄串狀排列的革蘭氏陽性菌,即可確診。
5.3.2 細菌分離培養法。無菌采集病死豬結痂位置創面分泌物,將其接種于瓊脂平板上,恒溫培養1 h,會發現出現灰白色圓形菌落。將菌落制作成涂片染色鏡檢后可發現葡萄球菌,即可確診。
6.1.1 科學選址建場。養殖生豬前,認真做好選址工作尤為關鍵。養殖人員應盡可能將豬場建在地勢較高、背風向陽、水電資源充足的位置,要盡可能遠離化工廠、屠宰場、交通要道,避免相互污染;要科學規劃養殖場,生活區、養殖區應設置在上風口位置,隔離區、糞污區設置在下風口位置;要設置完善的消毒設施、飼養設施、清潔設施等,為后續開展養殖管理工作提供便利。養殖場四周應設置隔離溝,撒布生石灰,做到場內凈、污分離,防止 污染。
6.1.2 控制飼養密度。乳豬滲出性皮炎屬于接觸性傳染病。如果豬群飼養密度過大,過于擁擠,不僅會提高發病率,而且會加快傳播速度,導致更多乳豬患病,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所以,養殖人員應嚴格控制好飼養密度,結合乳豬日齡,靈活調整圈舍豬只數量,一般每只哺乳仔豬占地面積控制在0.4 ~0.6 m為宜。密度過大會影響空氣質量,并且極易造成擠壓;密度過小會導致空間浪費。只有合理設計、控制飼養密度,方可保證乳豬健康生長,降低乳豬滲出性皮炎發病率。
6.1.3 減少皮膚損傷。乳豬皮膚受損,極易導致葡萄球菌入侵,進而誘發滲出性皮炎。所以,養殖人員要認真做好對乳豬的管理工作,及時清理圈舍內的石塊、碎玻璃、鐵釘、棍棒等堅硬異物,避免損傷乳豬皮膚;對乳豬及時做好剪牙、斷臍帶、剪耳號、去勢等各項工作,避免乳豬相互撕咬受傷,防止引發滲出性皮炎;密切留意乳豬健康狀況,如果發現皮膚有損傷現象,要及時涂抹紫藥水、碘伏等進行消毒處理,防止傷口感染。
6.1.4 加強環境管理。養殖人員要高度重視環境管理工作,為乳豬營造健康、舒適的生長環境。要保證圈舍有良好的光照和通風,及時排出圈舍內的有毒有害氣體,保持環境干燥、空氣質量良好;要及時清理圈舍內的糞便和污水,統一發酵處理形成沼氣,應用于生火做飯、農業生產,減少資源浪費,避免污染;要定期更換墊草,避免墊草潮濕導致病原菌繁殖;要定期消毒,制訂完善的消毒計劃和方案,合理選用消毒劑,如高錳酸鉀、過氧乙酸、氫氧化鈉等,對墻面、地面、槽具、走道等進行全面徹底地消毒,做到不留死角,殺滅環境中的病原菌,確保乳豬健康生長,降低乳豬滲出性皮炎發生率。
6.1.5 重視驅蟲。疥螨等寄生蟲也可導致乳豬滲出性皮炎發生,所以農戶要重視驅蟲工作,制訂可行的驅蟲方案,并選用廣譜、高效驅蟲藥,如雙甲脒、伊維菌素等。伊維菌素可拌料喂給驅除豬體內的寄生蟲,雙甲脒可稀釋后噴灑在體表驅蟲。尤其是臨產母豬,應在臨產前進行全面的清潔、消毒、驅蟲后再進入分娩舍,避免攜帶寄生蟲和致病菌,防止乳豬滲出性皮炎發生。
6.1.6 藥物保健預防。藥物保健預防是降低乳豬滲出性皮炎發病率的重要舉措之一。針對母豬,可用中藥拌料保健,取甘草50 g+雙花100 g+黃芩 150 g+板藍根150 g,將上述中草藥研磨成粉末狀后拌入飼料中,每只母豬每次服用30 g,早晚各1 次,連續服用7 d。同時,要加強營養補充,定期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滿足豬生長對于多種營養物質的需求,提高其抵抗力,降低發病率。針對仔豬,在開食料中添加適量抗菌肽、溶菌酶,每天喂三四次,連續喂2 周,可顯著提升其免疫力,確保仔豬健康生長。
6.1.7 加強隔離管理。仔豬出生后應吸足初乳,進而獲得被動抗體,提高其抗病力。養殖人員應密切留意乳豬健康狀況,如果發現異常,應及時隔離觀 察;確診為滲出性皮炎的,應及時治療。被病豬所污染的圈舍、場所,要充分進行消毒,殺滅潛藏的病菌,防止病情擴散。針對病死豬,應進行無害化處理,如深埋、焚燒等,禁止隨意丟棄到河流、荒野中,避免傳播疫情和污染環境。
6.2.1 西藥治療。①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極強的耐藥性,因此,治療乳豬滲出性皮炎之前應認真做好藥敏試驗。試驗表明,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頭孢噻呋鈉、恩諾沙星、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藥物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治療時應優先選用,保證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②將板藍根注射液0.1 mL/kg+頭孢噻呋鈉5.0 mg/kg 混合后肌內注射,每天1 次,連續注射3 ~5 d。③將金根注射液4.0 mL/kg+恩諾沙星 2.5 mg/kg 混合后肌內注射,每天1 次,連續注射3 ~ 5 d。④將魚腥草注射液5.0 mL+阿莫西林0.05 g/kg混合后肌內注射,每天1 次,連續注射3 ~5 d。⑤針對乳豬皮膚上的病灶,可先用1%高錳酸鉀水溶液充分沖洗,然后擦干并噴灑碘伏,或者涂抹磺胺軟膏,每天1次,直至痊愈。⑥為避免乳豬脫水,提升其免疫力,可配合使用口服補液鹽+葡萄糖水+免疫球蛋白溶液,早晚各1 次,連續服用3 d 即可。
6.2.2 中藥治療。采用中藥治療乳豬滲出性皮炎具有安全、無抗藥性、無殘留等優勢,可獲得標本兼治的效果。治療時,以清熱瀉火解毒、抑菌抗菌、涼血止痢、消腫散結、補氣升陽、滋養機體及提高抵抗力為主,具體可使用下述藥方予以治療。
6.2.2.1 黃藍解毒散。取黃連30 g+梔子45 g+黃芩60 g+黃檗60 g+金銀花60 g+板藍根60 g,研磨成粉末狀后加入適量開水沖調溫后灌服,每只病豬每次服用30 g,每天1 次,連服3 ~5 d。該方具有抗瘟祛邪、扶正解毒、袪風除濕、清熱涼血、消腫鎮痛及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功效。
6.2.2.2 清熱滲濕湯。取黃芩24 g+黃檗24 g+苦參24 g+滑石24 g+白鮮皮24 g+車前子24 g+生地30 g+板藍根30 g,加入適量水煎熬成藥液去渣溫服,每只病豬每次服用50 mL,每天1 次,連服3 ~5 d即可。
乳豬健康狀況直接影響養豬業可持續發展。在乳豬滲出性皮炎高發的背景下,要充分意識到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乳豬滲出性皮炎發病原因,制訂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乳豬發病率。針對患病豬,則要認真做好診治工作,采取科學、正確的治療方法,提高治療效果,幫助病豬盡早恢復健康,助推養豬業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