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之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共由“前言、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這七個部分構成,其中課程目標包含“學科核心素養、總目標與學段要求”三個小部分,新增核心素養內涵部分。一線語文教師在研讀與踐行中要準確把握新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的變化,從而在研讀、思考、運用、強化、總結的過程中,不斷認知、認同、踐行新課程的目標要求。
認知是人們通過心理活動獲取、應用、加工信息的過程。一線教師研讀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目標的認知也屬于信息的深度加工過程。語文課程目標是語文課程通過實踐活動所要達到的學習狀態,實現這個理想學習狀態首先需要認知、理解和掌握語文課程目標的含義與定位。
目標是指我們對所要參與活動的主觀預期與設想,是在人腦中形成的某種主觀意識形態,目標具有主觀性、方向性、現實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的特征。它可以支配與牽涉我們的行為,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語文課程目標是我們評價實效的找準標尺,支撐教學活動的堅實根基,把握教學方向的系統導航。
縱觀新課標的課程目標是建構語文課程體系的核心要素,我們的教學活動是通過目標來規劃語文課程結構、選擇課程內容、明晰學業質量要求,遵循課程實施建議,進而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與價值定位。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不斷加快,教育事業也要緊跟時代發展之需要,著力提升學生的關鍵性品質與能力,于是核心素養融入各學科教學標準便日趨重要。核心素養是什么,表1 標記出了新課標中“核心素養內涵的主要內容。簡言之就是以語言運用為基礎,維系我們生活、學習、生存的關鍵性素養。核心素養可以語文運用為基礎,“直連”所有語文教學活動。一節課畢竟時間有限,關鍵能力的培育可有效避免課堂教學中的隨意性和“旁逸斜出”的內容,壓縮與刪除無效講解內容,方可紓解“少慢差費”的現實難題。

表1:新課標新增的4 個語文核心素養及其內容
從一線教學實踐來看,教師在核心素養培育方面的意識并不強,也存在著諸多現實問題。比如使用“學習任務”培育“核心素養”運用得不到位,有時既落實不到“少數有用”,也落實不到“學生”身上;在學習任務中,教師表現得過于強勢,留給學生持久、深入思考與實踐的機會相對較少;比如設置的學習任務挑戰性不強,甚至變為簡單知識、淺顯技能的掌握,難以“刺激”學生去探究、創造;比如學習任務沒有“成果意識”,師生、生生之間問答、討論、頭腦風暴一番之后,沒有及時概括、提煉與反思,學生很難收獲一個“可見可測”的學習成果。
新課標中,課程目標的設置由“核心素養內涵、總目標、學段要求”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從思維、審美等四個方面闡釋了核心素養的內涵。第一段直接指出“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目標。”該段話主要強調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表2:2022 年版與2011 年版語文課程目標的變化
第二部分從9 個方面明確了語文課程目標的總體要求,重點關注了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認知,初步把握語文文字運用的規律,提高形象思維能力、語言表現力與創造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與負責任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第三部分關注到不同學段之間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性、階段性等特征,在學段要求上設置了學段之間的銜接與緩沖空間;從閱讀到“閱讀與鑒賞”擴大了閱讀的內涵,從“口語交際”到“表達與交流”明確了學習目標的具體程度,這都是值得我們深入研讀與踐行的。
英國斯賓塞最早提出課程(Curriculum)的概念,我國雖在唐宋時期已經產生“課程”這個詞,但其實際詞義和現代教育意義上的理解相差甚遠。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卻常常將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相混淆:三維目標本來是課程目標,旨在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但教師常將其視為教學目標,因此認知語文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關聯與要求就顯得十分重要。應試難題與學生的負擔過重仍然是當前教育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如何從根本上、從課程與教材角度去破解核心素養的培育,新課標要求我們要做到“眼中有人”,不能緊盯學生的考試分數與錯題、難題、怪題。要緊扣核心素養關鍵性能力與品質所描繪的理想“畫像”,學科協同培育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每門課程各自的育人功能不同,只有每個學科達到了目標期待的理想境界,我們共同完成這個“畫像”最終才會變為現實。語文教師要與其他各學科教師一道,思考與明確本課程著力培養的核心素養,超越學科界限、超越教材篇目,做到“眼中有人”祛除“唯分數”帶來的弊端,善于在語文學科活動中捕捉學科育人的因素,真正使語文課程目標落地生根。
語文課程目標是課程教學方向的指南,也是語文教學品質提升與教學評價的判定標尺,一線語文教師需要在思想上高度認同。對語文課程目標及其育人思想的認同是實現語文課程培養目標的關鍵之一。
新課標中的語文課程目標緊緊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展開,這是經過長期語文課程實踐提煉出來的重要理論成果,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發展,凝練出四個語文核心素養,并將其滲透在課程目標中。
上海外國語大學梅德明教授指出:有效的教學不是要求我們追求“難度”,而是要在課程架構的范圍之內為學生提供更有溫情的“適度”。他還借用”百足蟲“的故事告誡我們要力爭做到知行合一。故事的大意是說,有一種百足蟲,它知道用100 只腳怎么走路,卻在聽了理論課之后,卻不知道是先邁第25 只腳,還是先邁第67 只腳,才能走得更快。最后,百足蟲因理論的影響而不會走路了。他還談到了“三條魚”的故事,話說水里有2 條小魚和一條老魚,老魚問小魚:“你覺得水深有多少?”小魚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問另一條小魚:“水是什么?”……梅德明教授的小故事卻暗含了知識和生活脫節的現象。很多語文教師在研讀語文課程標準的時候,很容易陷入經驗主義的泥沼,不能認同或不會靈活運用理論學習的價值,最后誤解了核心素養的程序和模式。
新課標中課程目標提出的關鍵詞有“核心素養”“學業質量”“語文價值”等,相比于2011 課標,從課程目標設計上有了顯著的升華與改造。新課標對課程目標描述中指出具體目標之一是“獲得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即“雙基”),更多的是指對語文知識、修辭、概念等知識以及思想情感、學習習慣、口語交際等語文能力的掌握。
新課標強調要逐步認識語文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建立文化自信。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語文教學的錯誤,不在于知識的講授,而在于偏重機械性的知識記憶,各類卷山題海式戰術禁錮了學生對知識的汲取和運用,被迫成為知識的奴隸。
一線語文教師要勤鉆研、深探究,采取多種活動形式探尋課程目標的實現路徑,深刻認知語文學科育人的獨特價值。據統計,義務教育階段共計9522 個學時,“課程目標”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巧妙轉化為“課堂目標”。一線語文教師對于一節課目標的設計在考慮學段、學情、教材等多種因素之外,還要及時關注新課標中的要求及變化,充分發揮個人才智,讓學生翱翔在知識的天空中,獲得更多搏擊未來的希望與力量,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厚重且有力量。
語文課程目標的實現,需要一線語文教師在研讀與踐行中將“課程大目標”轉變為“課堂小目標”。踐行是指用實際行動去做某些事,實質上就是根據語文學科特點與要求來實現語文課程目標。
新課標中有精確到學段、字數、速度、總量等高度概括、統一性的目標評價詞語描述,也有一些帶“左右”“多角度”“不少于”“有一定”等模糊性的目標性內容。因此,一線語文教師要善于借助課標新理念轉變教學行為,制定與預設適合本班學情的學習目標,從而實現從“大目標”到“小目標”的價值轉換。新課標倡導一線教師要系統化推進學科綜合性學習活動,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在課程的整體性設計上整合不少于10%課時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旨在加強各學科教學之間的整合與融通,強化學科實踐,注重情境教學,課程目標就是要通過這些課程的主題要素并通過教學設計來實現。教學設計中必須嵌入語文課程目標的基因,將語文課程目標具體化、可操作化、可實現化。
新課標特別重視核心素養培育,語文教學也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有效融入課程目標要素。學生需要獲得的素養會有很多,但關鍵性的核心素養卻只有幾種,語文課堂教學也要以語文的視角,引導學生學好祖國語言文字,傳承紅色基因,傳承家國情懷。

表3:新課標評價、發展及主要變化
從語文教學大綱到現在的新課標,表3 梳理了新課標幾處重要的變化,對一線教師如何評價指引了方向。凡學生不可學的內容,不教;凡學生不會做的內容,不教;凡學生不可評的內容,不教……語文課堂教學的轉型需緊扣目標,逐漸轉變為“清晰、有序、可評測”的語文學習活動。倘若創設的學習任務不可評價,不教;參考答案不清晰,不教;學習結果無法測試,不教。教給學生的一定是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關鍵性品格與能力。
語文教學過程一般包括:復習檢查、導入新課、講授、練習鞏固、拓展延伸、小結這六個主要環節。語文課堂教學要有目標意識,講授環節要滲透語文課程目標的具體化要求,盡量減少課堂上的隨意講解或無目性的講解。比如,在練習環節中我們要幫助學生強化對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的提升;小結環節我們可以借學習成果的有效度來檢測語文課程目標的實現度。
課程目標是“教、學、評”活動的行動依據與參考坐標,是一線語文教師語文教學任務評價的標尺與準繩。新課標呼喚語文教學要追求“可見可評可測”的學習成果。語文課程的評價長期以來相對模糊,難以客觀化,而用“學習任務”培育“核心素養”或許能改進這一缺點。因為“核心素養”不僅是所有教學活動“應指向”的最高、最終目標,而且它還努力體現其“能指向”的特征。也就是說,能培育核心素養的“學習任務”應該是“可見可測”的。新課標提醒我們要把教學目標中“培養”“理解”“養成”“提高”等相對朦朧的“目標動詞”轉化成“能寫出”“達到”“完成”等一系列語言運用能力。在一線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把“學習任務”目標與“評價標準”放在一起,并用“評價”調整“目標”,把難以評價的目標盡量換作能評價的目標。簡言之,就是“評價先行”,用評價引導教學。

表4: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默讀”要求
例如,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在教材編寫導語部分指出“默讀”是單元學習的重點,有了可測可評價的標準,模糊性的課程目標就具有了可操作性。我們可以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閱讀與鑒賞”部分第一條中的說明,把課標與教材中的目標進行對比。有的放矢指導與評價學習默讀,從而避免含糊不清的評價。
語文課程目標的實現與否最重要和最關鍵的是教學評價,語文課堂教學、課內外作業、綜合性學習活動等各類評價,必須以語文課程目標為基點有效展開。對日常考試診斷評價,要關注和研究試題與課標的一致性,即做到試卷在語文課程目標下具有較高的一致性,通過考試真正監測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水平。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要準確認知新課標的含義與定位、認同其思想與實質并將其理念與要求實施到位,真正實現課程目標的理論指導意義與教育實踐價值。認真領會課標精神,盡快實現課堂教學轉型,把握課標目標表述的深刻內涵,認真落實到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去。在教學實踐中及時轉變角色,不僅做一個課程實施者,還要善于做一個課程開發者、建設者;創造性地開發教材的課程內容,探索富有實效的課堂教學,真正讓課程目標落實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上。
美育是靈性的教育,不是技能的教育。美育不只是教人知識,更是要教人認識生命的價值,培養他們發現和體驗人生意義的智慧,培養他們在審美中超越有限把握整體的能力,培養他們脫俗的精神氣質,進而有能力創造新的生活。這既是審美的培育,修養的培育,也是德行的培育。
審美意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總是指向一種喜悅、平靜、美好、超脫的精神狀態,指向一種超越個體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義的心靈境界。在這樣的心靈境界中,人不再感到孤獨,不再感覺被拋棄,生命的短暫和有限不再構成對人的精神的威脅或者重壓,因為人尋找到了真正支撐起生命的內在的永恒之光。這一“永恒之光”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光,而是智慧的心靈之光。它可以照亮一個平凡世界的全部意義。
——顧春芳,《光明日報》2022 年06 月02 日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