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帥
(寧夏師范學院,寧夏固原 756000)
隨著我國小學音樂教育的迅猛發展,本文通過調查、觀察、個案分析等方法,并聯系小學音樂教育的實際,以山西省陽泉市為例,針對體態律動教學法在課堂中運用的相關現狀進行分析,探討如何有效的改善目前傳統“灌輸教學”的模式。讓音樂課程真正地做到學生“動起來”,做得不只是教師教會學生,而是要讓學生調動自己的肢體,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程中來。
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法是他教學體系體態律動、視唱練耳與即興創作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體態律動教學法主要是指讓受教育者通過用自己的身體來體會、感受音樂所帶來的節奏感,把課堂中音樂的學習與肢體的動作很好地結合起來,用肢體來表達各種生動形象的動作,從而可以達到培養、提高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與表現音樂能力的目的。用律動來表現音樂的速度和力度,強調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最終目的是使身體與音樂形成聯系,也被稱為和樂動作。此種教學法有利于學生更深入了解、把握音樂的抽象內涵,激發想象力與創造力,還可以增強受教育者的反應力。
在體態律動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動作則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音樂要素。達爾克羅茲編創了一套體態律動的動作語匯,其中包括了拍手、搖擺、扭動身體,原地地走、跑、跳等空間動作兩大類。達爾克羅茲把體態律動逐漸地發展成了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良好工具,它強調對音樂的韻律感受與發展。這些動作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單一或相對綜合的應用,在此基礎之上根據對音樂的聆聽、欣賞等相關的聽覺與視覺方面的直觀體驗對音樂進行即興的創造。即興能力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可以很好地營造一種活潑、有趣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把抽象的音樂學習轉化成相對活潑和自身的肢體語言,從而加深對音樂形象的構建。
體態律動是教育教學體系中一種較為典型的教學方法,區別于其他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它是讓學生用身體動作來聆聽、體驗、表達音樂,促進小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發展聽覺、視覺等,對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總之,體態律動教學法可以更為直接地調動學生用肢體與音樂結合的節奏性來感知音樂、表現音樂,符合小學階段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同時契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夠營造出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體態律動教學法的內涵,豐富音樂課程教學中動靜結合的形式,使學生獲得更為直接的音樂感受,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實現對傳統教學思維的創新。
在平常的音樂課程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只是注重對教材的分析、學習,而很少注意如何將學生的興趣調動到課堂中來,課程氛圍死氣沉沉,教師無從下手。體態律動教學法則注重學生身體與音樂要素等相結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很容易地將學生的肢體調動起來,將音樂與學生動作結合,學生可以自主且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同時教師不需要對其進行太多的干涉,可以避免學生在具體的音樂學習中無事可做的狀況。
在日常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貫穿著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學習音樂往往是教師帶著學生走,往往是被動地去聽、去欣賞,這種方法忽略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把教師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音樂教學不同于其他的學科,最需要注意課程本身的直觀性與實踐性。體態律動教學法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師創設的相關情境中,學生可通過最直觀的方式來感受音樂,運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和理解樂曲內容和形象,加強了學生對課堂的參與程度,提高了教師的音樂教學效果。
在日常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專業化的音樂教育”可以使班級紀律管理也是一大難題。音樂是人類情感的反映,其最初形式就是把情感轉化為具有音樂性的動作即人類的肢體語言。體態律動教學法就是通過教師對學生肢體動作運用的引導,把肢體當作樂器、把人的內在情感轉化成音樂形式,調動學生肢體動作與各種感官系統,將抽象、復雜的音樂體現得更為直觀,音樂中的快慢、強弱、有規律的節拍運動通過身體感受,且更容易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內涵,避免音樂教育成為單純技術練習和理論知識及規律的傳授,達到其全面發展人的能力的目的。
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在20世紀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在國內小學音樂教育中很多學校還不能很好地進行運用。以山西省陽泉市的部分小學為例,由于體態律動教學法是引進其他國家的教學方法,部分教師還是陌生的,其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及教學內容等沒有系統的學習渠道,對其內涵并不完全理解,缺乏音樂理論方面的素養,忽視音樂教育對學生審美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建立的作用,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對知識技能目標的培養上。還有部分的教師在應用過程中沒有掌握其真諦和核心內容,往往把舞蹈、游戲混為一談,對理論知識掌握欠缺,在實踐中的應用效果也會隨之減弱。體態律動教學法是直接與音樂緊密相連的,同時也是面向音樂的,通過調動自己的肢體動作,并跟隨著音樂做出各種不同的肢體動作來感受音樂元素的變化。實際教學中,很多小學教師仍然堅持傳統的教育理念,只是按照課本要求,簡單地唱歌、跳舞、做游戲,沒有在課堂上將體態律動教學法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實踐,不能做到用動作表示音樂,進而強調音樂是“動的藝術”,音樂進行必須反映其斷、連等典型特征,動作要有樂感,導致小學音樂教學效率低下,不能引起學生、學校的注意。
現如今,教師對體態律動教學法的教學依據與來源就是教材,但教材畢竟是較為死板的東西,并不能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也不能很好地發揮出體態律動教學法的優勢。小學音樂課堂只是按照教科書中的教學步驟向學生講解音樂知識,播放音樂,讓學生進行整體的演唱,或很簡單地“動一動,跳一跳”的教學。這樣較為枯燥的教學模式,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音樂學習的熱情。有的教師希望上好音樂課,但自身又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與實踐的能力,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照搬網上的一些經典課例,進行“現學現教”。學生作為音樂學習的主體,常常是跟隨教師重復同樣動作,課程圍繞著“教師”進行。[4]教學方式仍是停留在傳統“灌輸式教學”“填鴨式教學”的相關模式中,音樂課堂缺乏朝氣,缺少互動。老師匆匆完成教材要求,學生草草學會唱首新歌。由于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缺乏,無法確立適合其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課堂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對新知識強烈的好奇心,學習的興趣,學習的動力,音樂課堂所特有的趣味性、實效性,孩子們該有的表現欲和創新能力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來。
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現處于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大多呈現出活潑好動的特點。目前大部分音樂課堂還是教師將介紹音樂家、聆聽欣賞、創作背景、音樂教材的內容“念”給孩子,教師并不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音樂中的相關內容和情感,只是單純地靠“聽覺”來實現音樂最終的體驗是不夠的。音樂課堂缺乏學生與教師間的師生互動,常常會使課堂的氣氛變得無聊、沉悶。教師一直在引領著課堂,做不到從課題導入環節就進行激發興趣、創新思維和表現欲的實踐,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常常出現老師慷慨激昂,學生死氣沉沉,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課堂上不能給學生帶來發揮自我的空間,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失去了音樂課堂主體地位,沒有與老師的感情交流。
音樂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去灌輸音樂知識,也不能只簡單地按照課程要求的來做。而是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之中來,教師要不斷地帶領著學生,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更有學習音樂的動力,進而可以更快速地理解相關音樂知識。教師理論基礎的欠缺,不利于教師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教師在教學中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要提高對體態律動教學法的認知程度,音樂教育必然需要科學的教學方法的支撐。特別是在中小城市,受教育資源、師資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體態律動教學法的運用并沒有獲得很高的人氣。加強教師專業知識培訓,提高教師實踐能力是當務之急。進行體態律動教學相關理論講座,經驗推廣宣傳,不斷夯實教師對于體態律動教學法相關理論基礎,真正地了解體態律動的本質含義和運用的相關方法,同時鼓勵教師加入體態律動教學法探索和實踐的行列,增強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教學的應用和創新。其次,同校教師之間也應加強學習交流,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法,探索營造和諧、平等、自主的教學氛圍,這不僅有利于合作型教師的培養,而且對學生音樂本能的喚醒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三是教師不應過于局限在特定的教學計劃設計之中,應當將學習的主動性歸還給學生,教師及時幫助并引導學生“自由創作”,促進節奏、旋律和其他音樂元素同身體動作、語言相結合激發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甚至是自己的音樂作品。
體態律動教學法極大程度上符合小學生生理的特點與學習特點,這不僅可以豐富音樂教學的形式,重要的是通過律動學生自己的身體來感受音樂,深化對相關音樂內容的理解,可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學段特點去安排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進程等。切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運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在運用每種教學方法的時候都要適度。比如在小學一年級音樂課《小青蛙找家》一課中,教師可以很好地將體態律動教學法運用其中。學生隨著歌曲4|2拍的旋律進行身體的左右搖擺,在歌詞中有“跳跳,呱呱、跳跳、呱呱”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在出現“跳”的歌詞時跳起來,另一組同學在出現“呱”的時候可以呱。在模仿動作的同時,還可以表達自己愛護動物、保護大自然的心情。學生對本首歌曲有了整體的把握時,教師可以激發學生自己設計動作,讓學生跟隨音樂的旋律特點擺動自己的身體,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要對其進行干涉,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身體的協調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一步加深對音樂作品的整體感知。
體態律動教學法在國內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中,對音樂教育教學中出現的手段單一化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體態律動教學法為學生學習音樂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讓小學的音樂課堂變得更加豐富,教學情境也更為多樣化。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方式,滿足了小學生好奇心重特點的同時,對于學習效果也得到了提升。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興趣是音樂學習的前提,學生只有先產生了的興趣,才會對音樂更加地喜愛,從而真正做到掌握音樂。
例如在小學一年級音樂教材《小螞蟻搬米粒》一課中,教師要注意去挖掘生活與音樂相關“米粒”“螞蟻”等元素,小螞蟻不能搬動米粒,便喊來一群螞蟻前來幫忙,“嘿喲嘿喲”一起搬米粒,表現出團結的力量大。這首歌曲非常富有情趣,也符合小學生學習的特點。曲調短小精悍,幾乎都是同一樂句進行重復,句尾稍有變化,學生很容易就學會。歌曲中“嘿喲嘿喲”聲,擬人化成人們勞動時“嘿喲嘿喲”號子。教師在指導學生時,要抓住“勞動”一詞,鼓勵學生設計與歌詞“嘿喲嘿喲”相關節奏相符的肢體動作,使學生達到身體、音樂相結合的效果。鼓勵學生進行角色的扮演,也可進行多人合作,感受團結的力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體態律動教學法是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給音樂教師提供了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同時也豐富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手段,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聽賞、歌唱等為主的教學模式,也為教學法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體態律動教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為了“學”音樂知識,而不是單純的“做”。體態律動教學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而且會使音樂課堂更具有個性化。教師要切實認識到此教學法在音樂課堂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正確把握教學法的內涵和真諦,通過學生的身體動作表現音樂律動從而展現音樂情感,讓學生領略音樂之美。達到以審美教育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鼓勵音樂創造的新課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