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玲 朱雨涵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作為連接高校、地方政府和異地辦學校區的重要橋梁,異地辦學在我國高校教育資源的交換共享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線下授課被迫停止,異地辦學困難陡增,需要學校合理分配學術、學科等資源并與地方政府的社會、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交換,同時兼顧與校本部的聯絡,降低資源依賴性對學校課程的不利影響。但長期依賴母體學校的多方資源會增加母體學校學科帶頭人、學術平臺、設施設備等多方資源壓力,不利于異地辦學校區可持續發展。
新文科對高校的科學研究、技術訓練、理論體系、學術體系等方面給出指導性意見,對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專業素質方面提出明確要求。人機工程學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將理論、原理、數據和方法進行結合,被廣泛利用于設計領域,但人機工程學課程的發展卻受到缺乏異地辦學經驗、對母體學校資源依賴程度深等影響。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實證研究,探尋異地辦學與新文科雙重背景下人機工程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升華和改革實踐,以期為人機工程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與改革創新提供相應依據。
異地辦學模式在多地的廣泛開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探索空間和改革空間,但當針對具體人機工程學課程時,由于資源依賴、生源水平、實驗設備、文化精神的不足乃至缺失,尤其是資源依賴導致的專業水平發展受限,課程缺乏自主權,從而導致學生設計水平的提高受到阻礙,人機工程學教學發展因此產生局限性。
增強對外部環境的控制力,尋找自身增長點。異地辦學對校本部資源依賴現象嚴重,尤其是教學過程中必要的師資、學科、學科發展配套資源均難以與母體學校體系相匹配。高校對教師的分配與管理缺乏針對性,教師既需要在本部授課,又要遠距離前往異地辦學校區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兩頭跑的現象影響教學質量的穩定。學科資源依賴本部學科資源導致異地辦學校區學科建設體系單薄,缺乏穩定性,與地方準確匹配的難度較大。
有效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建立教學監控體系。異地辦學校區的辦學人數受限于校本部總體人數和專業人數,生源質量一般低于校本部平均水平,異地辦學校區的錄取分數線一般情況下低于校本部錄取分數線。以南京林業大學淮安校區為例,2021年的招生錄取分數較主校區平均分低20分左右,學生綜合素質低于本部。而人機工程學不僅需要基礎教學,更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
打破局限性,步入常規化、系統化教學軌道。子校區實驗設備在數量和質量上與校本部不匹配,母體學校相對完善的軟硬件條件掌握不到。而人機工程學對學生的實際操作和設計實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實驗設備稀缺使學生無法像本部學生一樣進行專業化實驗操作,只能通過上網查找實驗數據或粗略進行實驗草草了事,這種流于形式、“紙上談兵”的作風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嚴重影響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
加強信息流通,實現信息共享。異地校區由于地域、管理的差異,難以享受與母體學校相同的“信息待遇”。以2+2模式的南京林業大學為例,學生大一大二在淮安,大三大四回南京學習,其專業信息來源于每周赴淮上課的老師。而其中,重大學術性講座與論壇、設計作品展、較高級別的比賽僅在本部展開,被忽略的淮安校區低年級學生在學科競賽、科研項目的參與程度上都明顯低于本部。
新文科注重于對人的情感探索需求,將人類、時代、社會進行互聯,而人機工程學研究人的生理、心理、行為特性,將人、物、環境進行聯合。因此,新文科與人機工程學的設計理念相輔相成,人機工程學教學在新文科背景下應當采取積極措施,融合新的動力,進行轉型升級。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將各行各業交融滲透,形成具有延展性與新鮮度學科的增長。人機工程學是一門關注人與物、人與環境的交叉學科,注重跨越不同學科領域,并著力于研究系統中人與其他組成部分,這與新文科追求以人為本,為滿足人的需求做出的新理解、新思考不謀而合。雖二者的對象皆是“人”,但新文科更具綜合性,范圍更廣,具備更加寬泛的學科理念,人機工程學具有針對性,講求設計領域的人機協調,強調學科知識內在的邏輯性與系統性。
新文科注重精微和獨特的美感感知,具有高度通融性,與其他學科易共鳴,對高妙的精神升華價值下的審美情感具有較大需求,因此,在人機工程學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審美能力的提高,培養審美理想、審美文化、審美精神并且對外輸出,在此基礎上凝華與滲透學科內蘊,注重審美需求。在新文科和人機工程學中探尋新的審美濡染,加強審美感受,以此充分體現學科的特色、風格與素養,豐富二者內涵,形成具備精妙精神與升華價值的審美文化特征。
新文科關注知識技能、創新能力和觀念融合性的綜合發展,但目前人機工程學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單一,教材涉及面較寬,更偏向于理論,缺少與實踐的結合,實驗裝備不足。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學生技能技巧的培養和考核,僅通過看課本、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人機工程學教學若始終限制在書本及理論知識,缺乏實踐學習,或使用非專業的簡易設備進行教學,則難以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文科注重學科之間的互利因素,根據人類和社會的需求創造新的意識形態,人機工程學科需回應時代需求,尋找新的突破點,通過知識互滲產生新的學科融合,為學科發展創造新動力,使人、時代、社會更加緊密的聯系。如:已有高校嘗試將藝術學科和工科學科進行結合,結合當地實情進行學科融合發展,引入多學科、多角度的相關案例,設置具有拓展性質的雙學科,以此滿足社會發展的新需求,進一步反哺、豐富新文科體系。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社會行為經濟(SBE)學部,在2010~2020年學科發展戰略報告《Building the Mosaic》中指出,未來10年學術研究特點是:數據密集(Data-intensive)、跨學科(Transformative)、強合作(Collaborative)、問題驅動(Problem-driven)。與科技同行,與時代發展同行,將學科多元化交互融合,加強信息和大數據的溝通共享,結合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進行活動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構建多樣化的混合教學模式,如;使用慕課“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善用網絡課程平臺,利用大數據以及學習平臺進行課程反饋,構思設計符合實情的人機工程學教學模式,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利用競賽、項目驅動式教學,注重實踐訓練,以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和興趣愛好為契機,實際作品項目為導引,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或相關學科競賽與課程結合,合理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過程式教學;搭建虛擬仿真平臺;強化實驗自主性;在考核方式上,不再延續傳統教學模式的“一考定終生”,避免單方面用理論考試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是以模塊化、任務驅動、小組協調,強化知識的結構性、引導下、共享性。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教學實踐與學生反饋相結合,不僅要深入學習人機工程學概論,研究方法,幾何尺寸,感知特性等基礎性理論知識,而且要同時結合具體項目,以設計應用為目標,建立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逐步遞進,層層深入,扎實。加強對隱性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從顯性知識中深入發掘隱性知識。
通過工科思維的邏輯嚴謹性和對數據的觀察理解性,結合文科的滿足人的情感需要拓展人機工程學的綜合性,使其相輔相成,相互借鑒、整合、發展,全方位提升學科的綜合素質,升華人機工程學內涵體系,抓住多元化的重點,形成聚合型學科結構。如:利用計算機學科的實證性與邏輯經驗,從而使人機工程學既能保持藝術學科的人文性和特有藝術氣息,又能在具體操作中保持理論與邏輯嚴謹性,具有扎實的數據基礎,也可以有效應對互聯網時代的傳播與智能時代發展的需要,拓展學科綜合性。或者將工科學科與人機工程學課程相結合,通過工科思維的邏輯嚴謹性與對數據的理解分析,促使人機工程學課程深入發展,以此同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且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活躍課堂氛圍。除此之外,也可讓學生選修與人機工程學相近的其他專業學科作為同步學習課程,從而有效增強學科能力。通過多元學科融合教學,使學科的包容性、時代性、綜合性就此得到凸顯,升華人機工程學內涵體系。
異地辦學校區可以與當地政府,國外大學加強合作與聯動,提高異地辦學區課程知名度,減少對母體學校的資源過度依賴,追求課程教學的獨立性、自主性,尋求替代性教學資源,進行學科差異化發展,以此減少母體學校對異地辦學校區形成的體制性障礙,尋找子校區自身增長點,構建現代化辦學方向。課程學習中可結合當地具體情況進行教學,將對異地辦學校區有所關注的學術機構、企業界的高端資源進行納入,將人機工程學的實踐教學任務與相關機構進行內外聯動,以此形成資源整合,或者進行橋聯機制,邀請校本部相關部門機構的領導人及負責人進行專業指導。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加強實驗室建設增強學科獨立性,與當地事業單位以及相關企業結合,構建相關聯實驗室,或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建設能對地方產業提供有力支持的重點實驗室或若干研究中心。考慮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并與當地支柱產業進行配套,同時考慮學科與當地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相配套,促進學科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雙向進步,增強人機工程學的驅動力,實現從課堂到社會的同步結合。
由專門的教學專家組或教學機構通過多種方式對課程質量進行把關,積極行使主動權,以提高人機工程學課程的教學質量。異地辦學過程中的人機工程學學科建設、教材篩選、學生培養等方面均需要課程教學質量監督對其相關信息進行掌握,構成全方位的檢測體系,對課程相關問題進行決策與把關,將人機工程學教學體系穩固化、規模化、專業化,以此提升教學水平,從而提高人才質量。可從課程的常規檢查、教學規章管理制度、學生課堂參與度、學生學習成績、課程大綱的撰寫、師生互評以及取得的相關競賽成績、科研成果等方面進行教學質量監督,也可以利用相關專家教授或者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進行考核,以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提供相關建議與修改意見,對課程教學質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改正,加強課程教學質量的監督,豐富學生監測體系,推動教學的合理、科學、有效。在此基礎上加強了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設計能力的培養,同時鍛煉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以構建新文科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體系,解決異地辦學模式下人機工程學教學存在的問題,通過對現有問題的分析,提出提高人機工程學教學效果的具體思路和方法。《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面對異地辦學的資源依賴、生源質量、實驗設施、信息交流不足的現狀,結合新文科背景下對學科的時代需求、審美需求、技能需求,提出解決方法,將教育資源與空間資源結合,進行綜合性考量,為同類學校提供人機工程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新思路和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