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修
(沂水縣許家湖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山東沂水 276400)
沂水縣位于山東省中南部、沂蒙山革命老區,土壤以棕壤性土亞類為主,多分布在低山丘陵中上部。土壤通透性強,近年來隨著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的實施,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提高,適合桃樹生長。沂水縣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點。四季變化分明,春季空氣干燥,風大,多數年份易發生春旱;夏季雨量集中在7 月份,高溫高濕;秋天氣候干爽,常有秋旱;冬季干冷,雨雪稀少。
沂水縣現有桃園面積28 萬畝,品種上百個,早中晚熟品種資源豐富。秋彤桃果面整潔粉紅色、果肉淡綠白色、離核、硬度大、最大750 克、平均400 克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達18%。秋彤桃在每年中秋節前后成熟,同期成熟品種較少,是市場前景較好的中晚熟桃品種。近年來以不用套袋、不用人工授粉、省時省力、省工、省錢、投入小、效益高的優點在沂水縣有了大面積的發展,目前秋彤桃面積20 000 畝。盛果期畝產量4000 千克,售價一般每千克5 元,畝收入20 000 元左右。
2021 年沂水縣春夏季較往年同期降雨量多66.4%,降雨天數較往年同期多45.8%。降雨量和降雨天數的明顯增多,造成較重的秋彤桃細菌性穿孔病的發生,發生較重的園片減產40%以上,損失嚴重。
從發病的位置看,樹冠外圍較重,果園外圍桃樹發生較重,郁閉的桃園發生較重,冬季受凍害的桃樹發生較重。桃細菌性穿孔病為細菌引起的病害,以危害桃、李、杏、櫻桃等果樹葉片為主,也可危害果實和新梢。葉片感病后,初在葉背產生淡褐色水漬狀不規則小圓斑,不久病斑出現在葉正面,并逐漸擴大為不規則形,直徑2 毫米左右,紫褐色或紅褐色,病斑周圍有黃綠色暈,細菌性穿孔病區別真菌性穿孔病的特點是病斑干枯后幾乎不脫落或者較少脫落。果實感病初期產生水漬狀斑,然后病部逐漸變褐色或紫褐色,稍凹陷,濕度大時產生黃色黏液,病斑表面有白色絮狀物。到后期果實病斑周緣發生龜裂,多在果實頂部和中部發生(圖1)。

圖1 發病癥狀
秋彤桃樹體生長勢強,直立生長,生產中多采用四主枝或三主枝無側枝開心形整形技術。定植第一年,5 月份選留位置合適的三大主枝或四大主枝,用竹竿固定主枝的角度和方向,及時去除競爭枝和直立生長的強壯枝,生長過快的側枝及時摘心。第一年生長季做到每個主枝上面均勻分布10~15 個粗度不超過0.7 厘米的中庸果枝。以后每年及時去除粗壯枝、直立枝,及時更新結果部位外移的老果枝,嚴格控制主枝上部枝條數量,防止樹體上強,在主枝上部形成“一把傘”現象。因此,始終做到樹體通風透光,以防止細菌性穿孔病發生。
建園規劃時,要選擇排水良好、土壤通透性好的壤土建園。一般按照南北向株行距3 米×4 米的距離規劃,開0.6 米深、0.8 米寬的條帶,按照冬季開挖、澆水沉實、春季栽樹的順序進行。保證園區做到旱能澆澇能排,雨季避免出現積水,旱季能夠及時澆水。
整地建園時每畝施入腐熟的有機肥20 米3,條帶開挖0.6 米深,先回填0.2 米深熟土,然后施入0.2米深腐熟有機肥,再回填0.2 米深土,將上層0.4 米深的土和腐熟有機肥充分拌勻,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1%以上。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整個生長季節僅在每年春季開花前施入少量氮肥,其他時間不施氮肥。
2.4.1 農業防治堅持冬季清園,冬季修剪時剪除枯枝、病梢,清掃落葉、落果等集中燒毀,消滅越冬菌源。修剪時采用無側枝開心形樹形,做到樹體通風透光,雨季降低樹體上部的空氣濕度。樹下提倡果園生草,改善果園小氣候。如結合病蟲防治,噴施3~5 次葉面肥,促使樹體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采取果實套袋,可阻隔細菌性穿孔病對桃果實的侵染。
2.4.2 藥劑防治(1)春季樹體萌芽前,噴1 次5 波美度石硫合劑,或77%氫氧化銅(可殺得)可濕性粉劑1000 倍液,以殺滅越冬病菌。需要注意的是:如噴施氫氧化銅,則不能再噴石硫合劑。(2)樹體生長期桃樹展葉后至發病前的4—5 月是防治的關鍵時期。第一次藥劑防治應在落花后立即進行,以后間隔15~20 天噴藥1 次,直至6 月下旬。晚熟桃品種的噴藥時間應延續到7 月下旬。常用的藥劑有:33.5%喹啉銅懸浮劑800~1000 倍液;或1.8%新菌胺醋酸鹽800~1000 倍液;20%噻唑鋅可濕性粉劑500~600 倍液;3%噻霉酮1000 倍液;20%春雷霉素800~1000 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殺得)可濕性粉劑1000 倍液;或25%絡氨銅水劑600 倍液;或20%噻菌銅懸浮劑600 倍液,或12%松酯酸銅乳油600 倍液等交替使用。(3)注意事項:堅持預防為主,按照時間節點定期打藥,遇到春季降雨多的年份要增加打藥次數。噴藥設備霧化程度要高,整樹噴藥要嚴實,從樹干基部到枝梢整樹要打勻打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