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菲,張彥珍,李 云,李 茹
(1城固縣果業技術指導站 陜西城固 723200; 2城固縣種子管理站 陜西城固 723200)
柑橘產業作為城固縣傳統特色產業,在歷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重視支持下,經過柑橘技術人員和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發展到23 萬畝,年產量30 多萬噸、產值逾8 億元,成為城固縣北部丘陵地區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圖1),城固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柑橘之鄉”,確定為省級果業強縣。成績來之不易,但也因集約化程度低、技術措施落實不到位、品牌效應未充分發揮等諸多問題造成產業大而不強。如何做優做強產業,實現產業增效、群眾增收,筆者認為應通過打造品牌、優果優價,引領群眾加大投入、落實各項適用技術措施等生產出優質的果品,形成良性循環。

圖1 柑橘產區
2008 年“城固蜜橘”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2009 年“城固柑橘”、“城固蜜橘”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2012 年“城固柑橘”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經過連續幾年的努力,“城固柑橘”品牌評估價值從當初的5 億元一路飆升到2020 年的25.83 億元,成功入選“2019 年度中國最受歡迎的柑橘區域公用品牌10 強”。隨著品牌戰略實施,提升了城固柑橘對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帶動旅游、餐飲、加工、運輸等行業實現產值20 多億元。同時,不斷開辟東北、西北、華北、華南等區域市場,產品主銷區由原來的西北為主拓展到了全國20 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0 多個大中城市,并出口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力促進了果業增效、果農增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事銷售人員少,且以中介為主,產品銷售主要是“松散合作、坐地等客、散裝統銷、裸果入市”等,沒有圍繞城固柑橘品牌去組織營銷,銷售渠道單一,每年30 多萬噸柑橘在兩個月銷完壓力較大。
近幾年農資價格不斷上漲,橘農收益相對下降,導致投入減少,技術更新滯后。加之勞力短缺,管理水平有所下降,果品質量參差不齊。
公用品牌有較強的社會公益性,在帶動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品牌建設及促銷推介方面的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不夠。
強化品牌意識,不斷更新觀念、務實創新,突出銷售引領生產、生產促進銷售的理念,生產端用力、銷售端發力、服務端給力,構建“大生產、大銷售、大服務”格局,奮力實現柑橘產業提質增效、群眾增產增收,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依托陜南柑橘綜合試驗站的平臺資源,學習借鑒其他柑橘產區先進生產技術,找準符合城固縣氣候條件、能夠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適用技術開展試驗示范,尤其是在增施有機肥、控水增糖、完熟采收、精細包裝等方面下功夫,通過效益算賬對比取得實際效果后在全縣推廣應用,不斷提升果品質量(圖2)。加快標準化進程,加強質量管控,引導種植戶和加工企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標準。建立健全果品質量安全檢測、產品召回制度和可追溯體系建設,努力提升地理標志產品品質、信譽、知名度。

圖2 成熟后的果品
組織有規模、有實力、有能力保證“城固柑橘”品質特色的經營主體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突出產品的個性化特征,精準描述“城固柑橘”的與眾不同之處,內塑品質、外塑形象;構建以經營主體為主、財政引導資金為輔的品牌建設機制,積極參加各類展會,不斷擴大城固柑橘知名度和對外影響力。在鞏固拓展傳統銷售市場和銷售渠道的同時,會同漢中海關大力推進果品出口貿易,以高效益引導生產端改良并提升柑橘品質。充分發揮城固縣同時擁有機場、高鐵、陽安鐵路和西漢、十天、銀昆高速公路的區位優勢,依托縣電商產業園暨中國柑橘電商基地、京東漢中云倉的智慧物流供應鏈,促進電商銷售,探索網上大宗采購。打響南水北調工程水源涵養地生態環保概念,在國內大中城市設立城固印象——農產品形象店,宣傳并直銷城固縣包括柑橘、獼猴桃等果品在內的各類農產品,推動訂單農業并探索農產品期貨交易,規避市場風險、保障農民增收(圖3)。

圖3 豐收的喜悅
努力提升組織化程度,推動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積極動員農村能人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宣傳引導果農加入合作社抱團取暖,引領柑橘主產鎮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家樂、種植大戶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組建農民合作組織聯合會,縣級成立果業或柑橘協會,由縣果業協會、鎮聯合會、村專業合作社在縣鎮村各級領導下實施發展產業功能,提供技術推廣、農資供應、病蟲害統防統治、果品營銷等服務,推進標準化生產和品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