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彩霞
摘要: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高校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都受到一定的影響,也對高校教師的信息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體的發展環境下,高校要適應信息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創新教育方式和對策,努力使新媒體與教育更好地融合,提高教育教學效果。要提高學生對于網絡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與處理鑒別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社交觀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水平,營造積極向上的新媒體校園文化環境。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1-0025-04
新媒體傳播不同于其他傳統的媒體,它主要基于現代數字通信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利用互聯網、無線網絡等信息渠道和計算機、接收機等移動終端,向媒體用戶開放并實現信息交流的一種媒體形式。新媒體的不斷快速變化和發展,既給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使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面臨嚴峻的現實挑戰。因此,面對這一挑戰,高校教師應積極探索一條適應時代快速變化的發展道路,這對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信息多元并呈現裂變式、碎片化和爆炸性增長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新媒體的不斷創新,信息在移動終端和互聯網上的快速傳播呈現出“碎片化”的發展趨勢和新特點。即新媒體傳播信息可以直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實現即時、快速的信息傳播。實時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內容豐富、信息資源實時共享、信息與社會科學知識同步交互獲取等特點。各種實時媒體信息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各種新的社會價值觀將通過各種實時新媒體的高精度信息交互迅速傳播。實時媒體信息的表現形式和實時媒體傳播的內容正在迅速變化,現實生活環境中,新的社會人物和事物,新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思潮,以及新媒體的實時信息交流,都將快速、實時地記錄并回應。
2.新媒體參與活動主體性強
隨著新媒體傳播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共信息在這個新媒體傳播平臺上自由傳播,語言交流更加順暢。在新媒體傳播平臺上,參與者甚至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擺脫人們現實生活中傳統倫理的束縛,在自由的語言狀態下進行公共語言的自由傳播、情感的自由宣泄和輿論的自由表達。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人們可以自由地發表意見,釋放自己的情緒。參與者在這一交際過程中所能獲得的體驗是完全自由的語言體驗、個體的平等與和諧,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存在價值的充分實現。
3.新媒體的個性化
大眾傳媒是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網絡為基礎的媒體傳播表現形式。這些媒體信息在進行傳播時,信息內容無法作為個體形式進行單獨的制作和播放。新媒體技術適應信息源的多樣性和廣大受眾的各種生活形式,通過個性化網絡信息傳輸服務,滿足廣大網絡用戶的需要,為其不斷發展和壯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新媒體傳播可以利用信息網絡和通信技術,將各種網絡信息直接傳輸到網絡世界,特別是基于手機的通信應用,可以直接實現信息資源的實時傳輸,是傳統媒體無法實現的通信技術。
與其他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傳播在20世紀末顯著提高了全球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以移動數字通信技術為主要依托的新媒體不斷出現在人類社會各種信息媒體通信應用領域,并在很大程度上逐步擴大了各種信息媒體通信的應用范圍,提高了各種信息媒體的傳播速度,豐富了各種信息媒體的傳播方式。從網絡擴展應用、光纖傳輸、有線無線通信網絡、手機等多媒體信息技術交互服務平臺的角度來看,以移動數字通信技術為主要信息傳播方式的廣播網絡都屬于新媒體應用的范疇。因此,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各種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主要應用是將移動數字通信技術、移動即時通信、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平臺作為重要的通信支撐,主要為媒體網絡的受眾和訪問者提供新的信息傳播服務。從近年來網絡新媒體在中國的實際推廣應用分析,新媒體的主要應用形式可分為各種網絡媒體論壇、新聞廣播網站、社交媒體網絡、博客、媒體網絡視頻即時通訊、手機報和網絡、移動廣播電視、數字電子報紙、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傳播具有信息數字化、實時性、多媒體性、信息互動性等現代信息媒體傳播技術的獨特優勢,已成為我國最豐富、最便捷的信息傳播媒體之一,極大地影響了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生活和文化學習。新媒體的發展不僅為中國傳媒業的發展帶來許多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商業理念,而且對廣大媒體人和受眾的媒體生活思維方式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受眾不僅是網絡媒體傳播信息的縱向接受者,而且是網絡媒體傳播信息的直接發布者。這就使得信息雙向傳播的新模式不是傳統的單向信息傳播模式,而是雙向多維信息傳播模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過程中,新媒體的應用使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模式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傳統的依靠網絡課堂知識灌輸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高校新媒體教學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要求,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中應用的有效性,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1.大學生過于依賴網絡環境
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經驗不足,思想不完全成熟,對各種說法的辨別能力差。因此,很容易沉迷于網絡,難以走出網絡世界。大學生對網絡的過度依賴,會不利于其形成正確“三觀”,導致其無法充分融入社會生活。網絡信息是虛擬的、雜亂的、混雜的,部分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網絡上各種錯誤社會輿論的影響和引導,喪失自主創新的能力。雖然網絡信息內容的廣泛性和豐富性給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便利,但是也可能導致部分大學生坐享其成,抄襲別人的成果,這不利于大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創新意識的形成。
2.思政教育環境復雜性提高
新媒體網絡具有虛擬化、數字化的特點,這就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在學校的教學復雜性越來越高。在新媒體網絡教學環境下,知識點的信息來源十分廣泛,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仍需由大學生自主組織和選擇,這嚴重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基礎教育學科教學管理的復雜性。如果一些高校沒有及時研究制定明確的新媒體網絡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管理制度,就會使這種以傳統教學形式為基礎的媒介成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表面現象,很難真正起到指導作用。
首先,能促進大學生主動獲取信息,使其接受方式更加多樣化。新媒體技術具有快速、開放、廣泛主動傳播信息等諸多優勢,會使大學生主動獲取和接受信息的方式逐漸從過去的傳統閱讀方式和讀報方式轉變為現在的網絡方式。而且信息傳播方式已經從傳統的單向單維靜態轉變為現代雙向多維動態與其他技術特征的結合,這使得大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和接受也從傳統的被動變為主動。
其次,能使大學生的虛擬人際交往越來越豐富多樣。各種新媒體網絡信息傳播技術,通過QQ、微博、微信、人人網等多種社交網絡媒體,能將傳統的面對面人際傳播轉變為基于人機的虛擬互動人際傳播模式。這有助于學生與學生之間充分準確地表達各種個性化的人際情感,擴大學生與學生之間虛擬人際交往活動的應用范圍。
再次,在新媒體環境中,大學生想要獲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識時,可通過百度等搜索引擎進行搜索,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大學生學習的欲望。高校要與時俱進,采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手段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工作者和家長也應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和教育,促進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最后,能促進學生對學習方法和信息發布方法的自由選擇。在新媒體環境中,通過信息網絡平臺,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所需的信息。而且大學生可以隨時發布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經驗,與同伴共享,不受具體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1.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導向的挑戰
隨著信息媒體傳播的多元化和社會信息來源的多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將更加自由開放。幾乎每一個人都可通過各種新媒體的傳播,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實現自我表達。各類思想教育信息的公開發布和廣泛傳播,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新趨勢。這些相對復雜、數量龐大的信息往往同時含有大量消極的思想教育信息。平時,大學生很容易被這些思想信息所打動和吸引,對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失去判斷,不利于自身的發展。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主是要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適應現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新媒體環境,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管理和發展模式提出更加嚴峻的歷史性挑戰。
2.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出更高的要求
當前,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斷得到應用,并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同類型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方式呈現出多樣化,激發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于信息技術,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應用新媒體技術方面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以適應新媒體技術應用和發展帶來的挑戰。高校則要及時了解、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觀念,促進大學生更好地應用新媒體技術,進而提升他們的道德素養。
3.新媒體促使學生的價值觀更加多元化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應用和快速發展,網絡信息的發布速度越來越快,隨機性越來越強,信息也越來越多,很難辨析優劣。在新媒體中,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和負面的信息也可能傳播。例如,西方一些不良媒體借助網絡新媒體傳播負面信息,加大了大學生辨別信息的難度。當前,大學生正處于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復雜的信息,他們中的部分人缺乏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辨別能力,導致個人理想信念喪失,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
1.提高學生對于網絡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與處理鑒別能力
學生媒介素養是指學生面對各種新聞媒體信息時,自主分析、參與理解、選擇參與提問、評價和參與評價邏輯思維的反應能力。在當前的新媒體發展環境下,大學生面對各種復雜的新聞媒體信息,往往缺乏足夠強的警惕性和獨立的分析判斷能力,容易導致核心價值觀、自我價值觀等認知的混淆。因此,高校應高度重視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在學校管理體制建設、物質資源保障、學校人力資源建設等方面進行投入,不斷加大對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資金投入。高校還要積極開設一些與學生媒介素養相關的專業培訓教育課程,并將其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范圍。如可優先安排一批來自新聞、傳播等學科的一線教師,或者邀請一些資深新聞媒體專業人士,通過選修課和專業講座相結合的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一些關于媒介素養的基本知識,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常態化的教學模式。
2.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社交觀念
目前,一些大學生沉迷于新媒體模式,導致與現實經濟和社會脫節、人際交往出現障礙等問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要與大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和耐心的輔導,幫助大學生找出成癮的主要影響因素,并及時采取適當的心理方法對這類大學生進行早期心理健康指導,以幫助這類大學生迅速樹立良好人際交往的正確基本觀念。其次,高校教師應積極考慮采取各種相關的激勵措施,積極組織和引導大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優秀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人際交往能力。例如,高校教師可以積極組織開展共青團日等社會活動,為大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社交活動氛圍。這樣,能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逐步提升大學生的社會活動、情感溝通、人際交往能力。此外,通過組織開展各種政治和社會實踐交流活動,還可以有效幫助廣大學生積極走出校門,進入社會,促進他們充分了解社會,增強他們的社會實踐責任意識和社會歷史使命意識,讓他們正確認識人生理想與社會現實的差距,從而有效提高他們現實生活工作中的社交能力。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水平
一是要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與時俱進,把時代新鮮的思想要素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課堂和大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中。二是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學專業水平,努力使其在具體教學業務的操作能力上得心應手,從而更準確、更巧妙地將新媒體技術的理念引入高校,并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的發展和教學實踐相結合。三是要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質,使其能夠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武裝頭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政治上、思想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4.營造積極向上的新媒體校園文化環境
首先,在當前新媒體的發展環境下,QQ、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校園媒體文化。因此,高校必須把新媒體校園文化建設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和戰略布局中,進行整合和調整,在扎實構建中國傳統大學校園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創新校園文化傳播方式和校園文化活動。高校還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放開手腳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這就要求高校要構建一個集人文教育、政治思想功能于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的技術優勢,讓廣大師生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弘揚校園文化。其次,各大高校也需要不斷加強與通信公司的戰略合作與宣傳,建立校園手機短信信息服務平臺,有效地促進大學生之間的良性教育互動與文化交流。再次,高校應盡快建立客觀、全面、及時的新媒體校園文化環境監測與宣傳管理信息系統,并進行有效的調查、跟蹤、管理,分析研究各兄弟院校新媒體校園文化視角,綜合評價各類新媒體在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宣傳和引導中的重要作用,確保各類新媒體與校園文化的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新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改革和發展機遇,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高校教師應認真分析、研究當前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網絡傳播的新趨勢和新特點,探索和轉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從大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和個性特征的角度,將新媒體技術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高校新媒體技術的優勢,逐步提高大學生的新媒體知識素養,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鄔舒群,楊芳.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策略探析[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0(03).
[2]劉旭映,王紀鵬.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2021(03).
[3]章波.新媒體視域下的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開發探究[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1(03).
[4]嚴潔,姜羨萍.新媒體視域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0).
[5]郭玉秀.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21(09).
[6]劉增軍.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4).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Han Caixia
(Ji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nzhong 0306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t only affect the teaching idea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college teachers, but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In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new med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apt to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innovat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strive to better integrate new media and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collect, analyze, process and identify network security inform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correct social concept, improve the quality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and create a positive new media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new media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challenge;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