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澥浦初級中學,315204)
農村學校體育教研組要以精神建設為核心,鑄牢為學生成長、學校發展的責任擔當精神內核。澥浦初級中學(以下簡稱“澥中”)體育教研組一直傳承著愛校、愛生的優良傳統,體育教研組凝練了“強健身心樹精神,認識自我勇擔當”的體育精神,確立了“以生為本,以愛為核,以實為根,以質為標”的農村初中高質量體育教研組文化格言。為了能夠永葆教育初心,牢記體育使命,持續傳承優良傳統,教研組開展“三個一”行動:一句話承諾行動,每名體育教師都提煉一句精神格言,選取自己彰顯體育“魂”的照片并附格言,精裝照片放置辦公桌面,以期展示每名體育教師正能量的精神面貌;一次宣誓活動,每學期開學初組內開展一次校訓石下集體宣誓活動;一次精神洗禮會,每月定期召開一次教研組精神洗禮會,主題以教研組精神建設、教師思想洗禮為主。在精神內核的驅動下,進一步激發了教研組團隊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向心力,為新時代農村學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鑄魂”。
農村學校位置較為偏遠,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教研組建設缺少長遠規劃意識和目標導向。對此,澥中體育教研組開展了“問題—破題”行動,結合實際制訂了規范、細化、明確的教研組發展規劃和教師個人發展目標,突出進階式“定標”成長。教研組設置了以精神文化、教師發展、學生成長、課程改革、品牌建設為內容的“五維”目標體系。以時間為軸線劃定遠期目標、中期目標、近期目標3階梯度,同時確保目標有方向性、可操作性、能評價性。如,在教師發展目標的名優教師成長細目中,中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遠期目標是“區名師”,中期目標是“區骨干教師和各級各類評比獲獎”,短期目標是近1年能夠撰寫1篇高質量論文、精研2節公開課、體育教師基本功水平進一步提高等。
農村學校體育教研活動要緊密圍繞農村學校發展實際需求,頂層設計活動框架,制訂閉環形的具體化的教研活動流程,可操作性強,簡單實效易實施,能夠實現在活動中提升農村學校體育教研組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幸福感。澥中體育教研組樹立了“做有責任擔當的體育文化人”的教研目標,確立了“研究+創新”2個發展理念,探索了“4個面向”四條發展路徑。
一是面向名師,教研方向化。本教研組有一名市名師,借助名師力量,把握兩個層面,分別是啟發、引領、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與水平,以及對研究路線、過程進行監督與診斷,提高執教能力。如,每月例會中,名師主持,把握討論內容導向,倡導成員差異互補。二是面向閱讀,研究深度化。“每學期閱讀一本書,書寫千字文”,掌握教育規律和教育共識,把碎片化的知識形成系統的教研的理論知識體系架構,進而拓寬視野,提高執教水平。三是面向互助,研究主題化。組員互助發展,主張教研活動“同課異構共上一節課”,如,在每月月初,安排“反芻式研課”主題,每名教師根據主題“備課—上課—聽課—研課—二次復課”開展教學研究,并在月底進行“二次備課”展示與研討。四是面向實踐,行動模式化。建立“專業引領—組員互助—學生反饋—實踐反思”立體式行動實踐模式,把研究實踐落實在課堂中,實施“有研究必落地”的策略,把研究成果在課堂實踐中進行檢視與反饋,實現教研服務學生終身發展。如,在《籃球——變向運球》中,首先在第1學期確定是“籃球運球”課例研究,則“籃球運球”技術依據學期時間,劃分為“啟動、急停、轉身”“運球急停急起”“變向運球”等;根據以上劃分,在每月初確認上課時間、執教教師、執教內容,每月一次集體備課;月中在“反芻式”教研活動中,率先由各個組員再次單獨備課、上課,全員聽評課后給出給出意見與方向,之后再進行“二次復課”,最后在月底進行“二次研課”展示。
農村初中體育教師成長要設計好“共性+個性”相結合的多元發展路徑。共性發展是組內每1名教師都必須做到的、做好的,可以從思想建設、教學業務、教育科研、教師基本功等內容上進行設置,如,在教學業務方面,教研組內所有教師都每學期必做“五個一”:1篇高質量的教學設計,一堂高質量的展示課,1節微課,1次說課,一次教學論壇。個性發展能夠助力教師個體多元成長,增強自信心,提高職業成就感,也能夠為學校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個性發展可以體現在學校管理、業余訓練、課后服務等多個領域,如,澥中體育組共有5名體育教師,按照其特長,安排其除教學以外的工作,發揮其作用多元發展模式極大地激發組內每1名教師成長內驅力,為其搭建了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成長階梯,促進了體育教師的特長發展。
農村體育教研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就在于創建特色品牌,但受資源、環境等限制,農村學校體育教研組品牌建設存在較大困難,走基于“特點”創造“特色”的品牌發展之路,將是農村學校體育教研組品牌創建的重要路徑。
基于學校體育特點和亮點,澥中體育組確立以學生為本,以課程為綱,以目標為導向,構筑具備校本特色的“大體育”課程,率先探索“每天1節體育課”,明確“面向人人”的“五每”體育課程目標,即:每人1天1節體育課;每人1天運動1.5小時;每人1天跑量3000米;每人1項大球類體育運動技能;每人1項運動救護技能。課程建設包含3個部分,第1部分指向“學會·運用”體育課堂教學,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以學會、會學、運用為原則,探索有序、有趣、有效、有聲、有情的“五有”體育課堂教學模式。第2部分指向“陽光·樂趣”午間體育休閑,午休時間校園體育場地與器材全面對學生開放,由學生各類體育社團負責活動管理,讓全校學生能夠共享午間的陽光、享受體育休閑之趣。第3部分指向“強健·弘毅”體育大課間體育活,學校體育大課間突出“三高”,即高效度、高質量、高融合度,全面加強大課間管理,高效利用時間,確保大課間效度;利用大數據精準監測和評價,以提升學練質量,深度指向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大體育”課程建設讓體育教師做到課堂“4個明確”,即明確,教什么”“為誰而教”和“怎樣教和學”“學得效果如何”;“5個結合”,即結合課程核心素養發展需求,結合農村初中體育發展現狀,結合面向未來體育發展的展望,結合“學練評”教學一體化模式,結合體育課程多元育人載體。
澥中體育教研組推進的“大體育”課程變革把農村學校現有的特點擴展成了品牌特色,得到了學校全體師生的認可。同時,在特色品牌建設中繼續開展創新行動,與大學合作開展“大數據+體育”下的精準教學研究,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介入進一步激活了農村學校體育教研組的思維,促進了農村體育教研組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