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勤練、常賽”是新時期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的新要求,是提高學校體育工作質量的3個重要環節。“勤練”是養成運動習慣、掌握技能、增強體能的唯一途徑,體育課堂教學可通過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增強學生練習主動性、改善練習評價方式等促進學生“勤練”。本文歸納總結了引導學生“勤練”的一些具體策略,供廣大體育同仁借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練習的內容、形式、方法、目的感興趣,就會積極參與、主動練習。對于如何增強學生的練習興趣,青海劉潔認為,當體育教師以積極的教態、飽滿的精神、洪亮而清晰的聲音,出現在學生面前時,無疑會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重慶楊海燕認為,講好劉翔、谷愛凌、“女排精神”等榜樣故事,可以較好地激勵學生,提升練習興趣。重慶龍天、王建忠認為,教師要多善用游戲或比賽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與專注度,當學生想贏的時候就會投入更多精力與時間去學習、鉆研和練習。江蘇張小偉認為,對練習提出適當難度的要求,可以激發學生挑戰的學習興趣,提高練習的積極性。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對增強學生練習興趣的策略進行梳理,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
1.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增強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敬業精神,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和諧的師生關系下,教師安排的練習任務,學生自然就會有興趣且認真練習。
2.提升學生認知水平。加強練習項目、練習意義、體質健康的講解,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
3.加強情境化教學。小學生喜歡“游戲化”練習,初中生喜歡“技能化”練習,高中生喜歡“專項化”練習,設計符合學情的情境化練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
4.創新學練方式。不斷改變場地、器材、要求、規則等,使課堂變得靈動活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如,練習跳躍,可以是單腳跳、雙腳跳、三級跳,也可以是五級、七級跳,以及直線跳、曲線跳、折線跳等。通過不斷變換練習形式,增加學生的練習興趣。
5.設計合適的練習目標。要了解學生情況,為學生準確設定一個合適的最近發展區目標,讓學生“跳一跳”就能達到目標,這樣最能引起學生的練習興趣。
6.關注個體需求。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認知水平、不同技能基礎、不同健康水平的學生對體育運動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可提供滿足其個性化需求的練習內容,實施選項教學更能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
課堂練習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練習目標需要教師精心安排、合理組織、認真指導。重慶張俊認為,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時,為了不影響學生練習密度和運動強度,盡量做到精講多練,集中糾錯和個別糾錯相結合,以巡視指導個別糾錯為主。上海呂祥文提出,在練的環節,除鞏固所學的單一技術動作外,更側重于以單一動作為核心的組合動作練習,側重于將該組合動作進行實際運用。重慶冉潔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一對一的幫扶活動,確保有效練習,提高練習質量。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梳理出促進學生高效練習的5點策略。
1.聚焦重點,突破難點。課堂練習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合理指導,聚焦核心和重點,加強輔助練習,強化要領的掌握。如,初學《雙手頭上前拋實心球》練習,應把出手角度和自下而上的發力作為練習的重難點,徒手反復做出手角度和蹬地送髖的輔助練習非常有效。
2.精講多練。教師要講清楚練習方式、時間、次數、目標(遠度、高度、規則等),給練習留夠充足的時間,要鼓勵學生多練、主動練。同時,練習中加強巡回指導,少喊“停”,對個別學生出現的錯誤單獨指導、及時糾錯。
3.合理分組。興趣同質、水平異質分組,優帶差,優者有“師傅”的感覺,差者跟同伴學習,讓學生相互鼓勵,共同實現學練目標。如,中長跑,將跑得慢的學生平均分配在各個練習小組,以小組最后1名學生完成練習時間計算比賽成績,促進學生間相互幫扶、相互鼓勵。
4.巧設疑問。設置一些質疑的環節,讓學生帶著疑問邊練習邊思考,在練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5.學以致用。設計展示或者比賽環節,學生展示、小組內PK、組間PK、班級之間PK,提高練習的效率,由量變推動質變。
課堂學練中,教師善用評價多維、多樣、多元的系統性,善用評價的激勵和反饋性功能,有效促進學生堅持練習,逐步形成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核心素養。全面的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練習效果及改進方向,促進學生形成自我提升的欲望。重慶屈義德認為,評價是課堂的抓手,精準評價,多元評價,能夠更好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青海程云云認為,評價不只是對體育知識技能的獲得評價,更需要對德、智、體的全面發展的評價。重慶易堯華提出,評價學生的練習效果,一是汗水,二是學生的笑容,是否練習效果達到強度,汗水是最好的檢測,笑容是學生對練習最好的態度體現,更是對興趣最好的體現。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總結出促進學生堅持練習的3點策略:
1.評價需注重系統性。評價的內容要多維、評價的方式方法要多樣、評價的主體要多元。評價的內容既要關注學生的運動技能、體能和專項運動能力,又要關注學生的態度及體育品德;既要關注健康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又要關注健康意識和行為的養成。評價的方法需要綜合運用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相結合。評價的方式既要有教師點評,也要有學生自評和同伴互評。評價的主體既有教師,也包含學生及同伴。同時,還要教會每一名學生如何評價,做到學練與評價良性循環,促進學生堅持練習。
2.評價需注重激勵性。每名學生都樂意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功,10次說教不如給學生1次表揚,10次表揚不如給學生1次成功體驗。教師在實施評價過程中,需要善于運用評價的激勵功能,發現學生的亮點,幫助其完成學習目標。如,教師可以用點贊、目光、擊掌等多種方式實施鼓勵性評價,學生可以快意地為同伴和自己吶喊助威、加油喝彩,對他人和自己進行鼓勵性評價。
3.評價需注重反饋性。及時有效的反饋,可以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練習效果、優化練習方法,確保練習方向的正確性,避免形成錯誤的動作定型。如,《田徑——立定跳遠》教學中,開始練習時,教師發現學生有起跳“小跳”“雙腳不同起同落”等現象,教師要及時告知學生,并要求其放慢節奏練習或多做原地并腿縱跳練習,避免形成“小跳”“錯落跳”等錯誤的動作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