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生 霍東 艾曉軍 楊碩 王玉國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調查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0)
土地細碎化是指在自然條件或人為條件下,土地主動或被動地分割成為多塊空間上互不相連的、大小不一的、零碎分散的土地結構形式,呈現出一種無序或分散的狀態[1]。大多數國家普遍存在土地細碎化現象,不同地區根據氣候環境、地質成因、地形地貌等多因素共同影響下,土地存在多種利用類型,從全球范圍來看,其中耕地細碎化程度最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中東歐地區、印度和中國等[2]。不同的研究方向對土地細碎化影響認識存在不同見解。中國作為人口大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092hm2,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3],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在農村推行土地責任制,由于土質不同、距離不同,為公平起見,分配土地時基本是每塊地各戶均分一點,農民承包地的“細碎化”由此出現[4]。在人均土地較少的國情下,在人地矛盾較為突出的特定歷史時期,在特定社會及制度因素下,細碎化有利于農戶的經營管理,有利于資本要素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農業勞動力的互補[5-7],而且可以提高農業種植結構的豐富程度,并提高農民的勞動效率,以使勞動力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土地的單位產量和種植收益。隨著我國綜合實力及經濟水平提升,城鎮化率及速度不斷加快,土地細碎化的弊端越來越突出。土地細碎化不利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對宜則理論提出了更復雜的技術要求,而且阻礙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提高了農用機械的使用成本,降低了糧食生產的規模效應和農業生產的技術效率[8,9]。
當前,大部分學者對土地細碎化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耕地細碎化問題的研究[10-12];有些學者則根據耕地現狀來選擇地塊的空間分布狀態、規模、形狀和粒度以及平均地塊規模、數量等指標進行量化分析[13];有些學者探討了可有效表征項目區耕地細碎化變化的景觀指標[14];孫雁等選取平均地塊大小、地塊形狀指數、聚集度、分離度、香農多樣性指數、香農均勻度指數等指標反映了中觀尺度下土地細碎化的特征[15]。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在不同土地利用細碎化的景觀分布特征層面研究不多,綜合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分析研究甚少。遼寧鳳城市位于遼寧半島東部,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土地利用類型主要為林地,耕地面積較少且分布比較分散,地塊平均面積除林地外的利用類型都較小,地塊形狀也比較復雜。以遼寧鳳城市為研究區,按照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將研究區分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和其他6個類型。通過對研究區不同利用類型的斑塊密度(patch density,PD)、平均斑塊面積(mean patch size,MPS)、邊界密度(edge density,ED)、面積加權的平均形狀指數(area-weighted mean shape index,AWMSI)、景觀分割度(Landscape Division Index,DIVISION)、破碎化指數(FS)等景觀指數綜合分析,通過運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對土地不同利用類型的細碎化水平進行分析,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提供依據,為土地的適宜性利用提供參考。
鳳城市位于遼東半島東部,地近黃海北岸,E123°32′~124°32′,N40°02′~41°06′。東鄰寬甸滿族自治縣,西與遼陽縣、岫巖滿族自治縣相連,南與丹東市振安區和東港市接壤,北靠本溪滿族自治縣,全市總面積5513km2。鳳城屬遼東低山丘陵地貌類型,地貌特征為“八山半水一分田”。北部為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侵蝕構造地形;中部為低山丘陵,地貌構造向南至黃海沿岸呈階段狀依次降低,逐漸變為低丘,形成寬達數十公里的波動起伏的帶狀平原。土地利用以林地為主,耕地以坡耕居多。總人口約59萬,所轄20個鎮(區)、1個鄉、201個行政村、12萬農戶。
選取2019年鳳城市30m土地利用數據。大多數研究首先在Arcgis軟件中,將提取出的耕地shape數據轉換成柵格數據的形式,采用Fragstats 4.2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算得到細碎化相關的各種景觀指數[16],但在數據轉換成柵格數據時,有些學者采用10m×10m的柵格圖[15],有些學者采用2m×2m的柵格圖[17],越小的柵格圖更接近真實情況,但由于柵格圖為正方形,對真實的形狀存在一定的影響。在GIS軟件中,將不同土地利用shape數據提取到Excel表,通過公式進行計算,保持原始圖形數據,結構更貼近實際。通過數據分析軟件計算主成分特征值及景觀指數的旋轉載荷矩陣,綜合評價不同利用類型景觀指數。
土地細碎化測度分為單維指標、綜合指標和景觀格局指數3類。隨著現代數字科技,空間科技的發展,景觀生態學得到快速發展,學者們開始采用景觀格局指數來測度農地細碎化[18]。景觀格局指數不僅能夠高度概括區域層面景觀特征的信息[19],還可以體現景觀信息的結構組成和空間配置,是一種較為簡單適用的定量指標[20]。綜合以往的研究成果,選取斑塊密度(patch density,PD)、平均斑塊面積(mean patch size,MPS)、邊界密度(edge density,ED)、面積加權的平均形狀指數(area-weighted mean shape index,AWMSI)、景觀分割度(Landscape Division Index,DIVISION)、破碎化指數(FS)等景觀指數綜合分析,對研究區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細碎化程度進行景觀指數分析。
2.2.1 景觀斑塊尺度
面積指數包括斑塊密度和平均斑塊面積。
斑塊密度(patch density,PD)是景觀分析的基本指數,單位為斑塊數/km2,表達的是某土地利用類型單位土地面積上的斑塊數量,其值越大,表明破碎化程度越高。公式:
PD=n/A
式中,n為斑塊數量;A為斑塊總面積。
平均斑塊面積(mean patch size,MPS)是最基本的空間特征,可以比較直觀地反映斑塊的破碎化程度。公式:
MPS=A/n
式中,n為斑塊數量;A為斑塊總面積。
形狀指數包括邊界密度指數和面積加權形狀指數。
邊界密度(edge density,ED)邊界密度指數是分析地塊形狀的重要指標,邊界密度越大,表示地塊被分割的程度越高。公式:
ED=E/A
式中,E為斑塊的邊界總長度;A為斑塊的總面積。
面積加權的平均形狀指數(area-weighted mean shape index,AWMSI)反映土地斑塊形狀的復雜性和規則性。當值為1時,說明所有的斑塊形狀為最簡單的方形;該值越大,表明斑塊形狀變得更復雜,且更不規則。該指標是反應景觀空間格局復雜性的重要指標之一,并對許多生態過程都有影響。如,形狀影響動物的遷移、覓食等活動,影響植物的種植與生產效率。公式:
式中,n為斑塊數量;Pi為斑塊周長;ai是斑塊面積;A是斑塊總面積。
2.2.2 分布指數
景觀分割度(Landscape Division Index,DIVISION)主要是指土地類型中斑塊個體分離的程度,分離度越大,土地越分散。公式:
式中,n為斑塊數量;ai是斑塊面積;A是斑塊總面積。
破碎化指數(FS)用來量化地塊的破碎度,是地塊破碎度的直觀反映。公式:
FS=1-1/MSI
式中,MSI表示平均形狀指數;ai為斑塊面積;Pi為每地塊的周長;n為斑塊總數(相同土地利用類型的斑塊總數)。
主成分是一個向量,在低維度上概括原來的高維度數據分布,主成分分析就是通過對原始的高維度數據進行降維處理,篩選出原始數據中信息含量最大的維度,綜合反映較多的原始信息。目前,主成分分析廣泛應用于時間系列預測、圖像壓縮等數據科學領域。雖然所選景觀指數能夠反映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景觀細碎化程度,但是之間相關性較大。通過主成分分析法,用少量的變量去體現更多的原始信息。

表1 土地利用類型景觀結構
2019年,鳳城市土地總面積5513.06hm2,其中林地面積最大,共4003.39hm2,占總面積的72.62%,其次耕地為1220.79hm2,占總面積的22.14%,其他利用類型不到6%,其他用地只有1.99hm2,占0.04%,說明鳳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很高。
對研究區景觀面積指數進行計算如表2所示,得到不同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總體規模情況,斑塊密度越小,說明該利用類型土地在規模上越細碎。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林地的平均斑塊面積最大、斑塊密度最小,而建筑用地平均斑塊面積最小、斑塊密度最大。表明林地在規模上具有較高的成片性,與單個斑塊最大面積4003.39km2相一致;而建筑用地斑塊數量多,單位面積小,細碎化程度最大,主要受地形地貌影響,除少量平原區相對集中外,山區溝谷分散了很多居民,建筑因地形而建,形成低山丘陵特有的規律。

表2 土地利用類型面積指數
對研究區景觀形狀指數進行計算如表3所示,得到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形狀細碎化程度。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建筑用地邊界密度指數最大,被分割的程度最大,細碎化程度最高,但面積加權形狀指數最小,越接近1越接近正方形,表明建筑用地規劃方正;林地雖然邊界密度指數最小,但面積加權形狀指數最大,進一步說明了林地有較好的成片性,被分割程度小,但形狀最不規則;耕地較林地分割程度大,受地形影響,形狀隨山溝山谷成各種形狀,在人工種植整理下,形狀相對林地更為規整。

表3 土地利用類型形狀指數
對研究區景觀分布指數進行計算如表4所示,得到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破碎程度及景觀分離程度。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景觀分割度除林地較小外,其他利用類型都比較大,反映出除林地空間上集中成片,其他類型都比較分散。

表4 土地利用類型分布指數
對選擇的土地細碎化景觀指數在數據處理軟件中進行計算,全部景觀指數進行降維分析,旋轉選用最大方差法,分析獲得結果見表5和表6。

表5 主成分分析結果

表6 旋轉載荷矩陣
從表5分析結果得出,土地細碎化景觀指數的第1、第2主成分的特征值為4.539和2.089,累加變異系數為94.693%,大于85%,可選第1和第2主成分來量化分析鳳城市不同土地利用類型景觀細碎化程度。由景觀指數旋轉載荷矩陣分析可知,在第1主成分中載荷值較大的為MPS、ED、AWMSI、DIVISION,這4個景觀指數的特征可以由第1主成分反映出來。其中,MPS、AWMSI第1主成分的相關系數為負值,表明為負相關關系,即平均斑塊面積越大,斑塊形狀越復雜,越不規則,第1主成分值反而越小。而ED和DIVISION第1主成分的相關系數為正,表明為正相關關系,即邊界密度越大、分離度越大,第1主成分值就越高;在第2主成分中載荷值較大的為PD、MSI、FS,這3個景觀指數的特征可以由第2主成分反映出來。其中,MSI、FS第2主成分的相關系數為正值,即地塊破碎程度越大,第2主成分就越大;PD第2主成分的相關系數為負值,即斑塊密度越大,第2主成分反而越小。
通過主成分計算分析,第1、第2主成分能較好地體現本研究所選的各項景觀指數特征,可以用來替代原景觀指數信息,用表6中的各項數據分別除以表5中相對應的特征值的平方根,得出各個景觀指數的系數值,計算公式:
F1=-0.468MPS+0.230PD+0.430ED-0.344AWMSI+0.013MSI-0.042FS+0.452DIVISION
F2=-0.007MPS-0.570PD-0.172ED+0.421AWMSI+684MSI+0.687FS-0.053DIVISION
由于從5個主成分中選取的2個,要以這2個因子的變異系數與被解釋的總和之比為權重,分別算出每個主成分的比重,得到綜合主成分F,公式:
F=0.685F1+0.315F2

表7 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主成分值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建筑用地第1主成分值相對較大,表明這2種景觀邊界密度和分離度較大,而林地為負值,表明林地邊界密度和分離度小于平均水平,林地平均斑塊面積遠遠大于其他利用類型土地。建筑用地第2主成分值相對較大,表明建筑用地的破碎程度和斑塊密度較大。林地的綜合主成分值最小,為-6.907,說明林地的細碎化綜合水平最低,空間分布最集中,與實際情況吻合;建筑用地和其他用地空間分布最分散。綜合分析能夠較好地評價不同土地利用類型景觀細碎化的真實情況。
基于景觀指數量化分析鳳城市不同土地利用類型景觀細碎化水平,選擇7個能反映土地細碎化的景觀指數,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得出2個主成分指標,更直接地反映土地景觀細碎化水平。研究結論如下。
受地形地貌及氣候影響,鳳城以低山丘陵為主,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為主,其次為耕地。建筑用地邊界密度指數最大,被分割的程度最大,細碎化程度最高,但斑塊形狀比較規整;而林地雖然邊界密度指數最小,面積加權形狀指數最大,進一步說明了林地有較好的成片性,被分割程度小,但形狀最不規則;耕地較林地分割程度大,受地形影響,形狀隨山溝山谷成各種形狀,在人工種植整理下,形狀相對林地更為規整。
通過主成分計算,在第1主成分中載荷值較大的為MPS、ED、AWMSI、DIVISION,在第2主成分中載荷值較大的為PD、MSI、FS,選擇的景觀指數可以綜合反映土地的面積、形狀和分布特征。根據第1和第2主成分的計算公式,加權綜合為綜合值公式,綜合分析不同利用類型的土地細碎化程度,林地的綜合值比較小,表明林地空間分布集中,細碎化程度低;而建筑用地綜合值較大,表明細碎化嚴重。
本研究以鳳城市為例,對不同土地利用類型景觀細碎化水平進行綜合分析。受多重因素影響,土地利用在空間分布上比較復雜,尤其是低山丘陵區,地勢起伏大,土地起伏不平,導致平原區少,土地利用不能連續成片,各種利用類型破碎化水平高。當前,提倡山水林田湖草沙統一規劃、綜合治理,要求摸清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規模、細碎化程度等,為宜則情況提出合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