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連慶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語言是一種資源,具有經濟價值,語言也是一種公共產品,具有產業特征。語言產業是一種生產活動或服務活動,通過市場化方式生產不同類型語言產品從而滿足國家、機構、組織和個人對各種語言產品或語言服務的多維需求[1]。語言產業雖未從傳統產業中完全獨立出來,也存在一些亟待澄清的界定,但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改變,語言產業的內涵與外延一直處于拓展更新之中[2]。作為綠色、高效的新興產業,當前國內語言產業相關研究正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信息時代的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如何推進語言產業相關研究進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成為學界急需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近十年(2012~2021)國內語言產業研究文獻進行系統化分析,在凝練研究熱點主題的基礎上,對今后語言產業有關研究做出趨勢預測,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把握學術動態及政策制定者科學規劃提供有益參考。
為保證原始數據的全面可靠,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作為文獻數據來源,檢索主題為語言產業,或關鍵詞為語言產業;文獻檢索時間跨度為2012~2021年;期刊來源為全部期刊;檢索條件為精確。初步檢索到相關期刊文獻199篇,為了確保文獻的相關性和準確性,后經人工篩選,從初次檢索文獻中剔除會議通知、征稿啟事、書評、新聞稿等不符合的內容,最終確定有效期刊文獻188篇。
本項研究旨在通過文獻計量和可視化方法對近十年來國內語言產業相關研究進行熱點梳理和趨勢分析。首先,利用CNKI數據庫的文獻數據分析功能,對檢索到的語言產業研究文獻進行數據格式轉化,并生成可視化分析軟件Ucinet可識別的格式;其次,借助SATI 3.2軟件和Ucinet 6.0軟件立體化呈現相關研究的知識圖譜,包括文獻年度分布、高頻關鍵詞提取、關鍵詞聚類圖譜等;最后,結合有關數據資料,對語言產業研究知識圖譜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探求國內近十年語言產業研究的熱點主題和演進路徑,總結當前特點,指出未來發展趨勢。
國內語言產業研究相關文獻的歷年發文量具體分布如圖1所示。從柱狀圖中不難看出,在研究初期,由于研究理論的缺乏,研究論題的不足,加之研究隊伍規模不大,關注度不夠,導致成果數量偏低。近年來,隨著更多學者的加入,更多機構的關注,相關研究駛入了快車道,研究文獻數量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

圖1 2012~2021國內語言產業研究文獻年度分布圖
具體來看,依據近十年國內語言產業研究文獻發表量,可將相應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研究萌芽期(2012~2013),年均發文量在10篇左右,研究的關注度和研究力量雖有遞增,但明顯不足。研究探索期(2014~2016), 國內有關語言產業研究文獻數量稍有增長,總體年均文獻量保持在15篇以上,表明此時期該論題引起了學界一定程度的關注。研究發展期(2017~2021),相關文獻發表量平穩波動,年均超過20篇,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17年、2018年、2020年和2021年年均文獻量都在20篇以上,且2020年發表26篇,達到了近期的頂峰。總體來看,研究文獻發表量保持了一定的增長態勢,反映出近十年我國語言產業研究已經初具規模且擁有了相關研究平臺。但相較國外研究而言,國內語言產業研究起步較晚,文獻增長量相對緩慢,這也從側面說明今后的研究要加大力度,取得突破。
關鍵詞是文獻研究核心所在,能夠全面、準確反映文章的研究重點與創新點。針對2012年至2021年期間知網有關語言產業相關188篇有效文獻,利用SATI3.2軟件進行處理,提煉出369個關鍵詞,這些關鍵詞涵蓋了語言產業相關研究的方方面面,展現出多樣性與多層性。
具體來看,如表1所示,排在前20位的高頻關鍵詞最低出現頻次為3次。除了核心關鍵詞語言產業(76次)之外,語言經濟學(22次)成為第二高頻關鍵詞,反映出研究者對語言產業基礎理論的關注。語言服務(14次)、“一帶一路”(10次)、語言經濟(12次)和語言服務產業(10次)則成為第二梯隊高頻關鍵詞。超過5次的高頻關鍵詞包括語言消費(8次)、語言資源(8次)和發展戰略(5次)。其余高頻關鍵詞出現頻次均不足5次,這些關鍵詞既有宏觀視角,如語言(4次)、經濟(3次)、文化產業(4次)和發展策略(4次);也有微觀討論,如語言需求(3次)、語言紅利(3次)。

表1 2012~2021國內語言產業研究文獻高頻關鍵詞(部分)
為了減少相關文獻統計分析誤差,作者利用SATI3.2軟件將前文提煉出的語言產業文獻高頻關鍵詞數據轉化為25×25的相異矩陣,這樣就能有效降低統計差錯,也能方便研究共引頻次,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將表2數據導入Ucinet6.0軟件中即可得到語言產業研究文獻高頻關鍵詞凝聚子群圖,借助凝聚子群圖可以更為直觀地厘清子群內各高頻關鍵詞之間的關系,也可清晰展現關聯團體,具體子群結構可以參看圖2所示。

表2 語言產業研究文獻高頻關鍵詞相異矩陣(部分)
依據相關文獻高頻關鍵詞聚類子群圖,可將近十年國內語言產業相關研究大致分為四個研究熱點主題。

圖2 語言產業文獻高頻關鍵詞網絡子群圖
1.語言產業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
語言產業發展離不開理論探討,更離不開實踐創新。近年來,多位學者針對語言產業問題孜孜以求,力求推進相關研究更進一步。從關鍵詞凝聚子群圖中,可以發現本主題所包含的高頻關鍵詞有語言經濟學、語言資源、語言能力、語言紅利、語言扶貧和發展策略等。理論方面,多位學者從語言經濟學角度針對語言產業展開了深入研究。語言具有經濟學屬性,語言與經濟關系緊密,隨著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我們要充分認識語言對社會經濟活動的促進作用,深刻研究語言經濟運行規律,通過語言政策促進語言產業蓬勃發展[3]。國外語言經濟學研究已取得長足發展,對我國而言,研究語言經濟學和發展語言經濟有著多重戰略價值,在強化語言經濟學核心理論的同時,應該運用合適的工具和方法加強語言產業對國家經濟貢獻度及其測度的專項研究,從而促進語言經濟的快速發展,適時壯大語言產業,爭取讓語言產業成為今后國家經濟發展的創新增長點[4]。語言產業有別于普通產業,突出特征是以新技術為依托,主要內容則是立足高端服務經濟,結合其產業特征與產業經濟學視野構建語言產業經濟學理論框架,將有效促進語言產業自身發展,助力國家戰略布局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5]。實踐層面,針對語言產業多位專家立足不同視角進行了廣泛探討。當前我國語言產業的內涵式提升和跳躍式發展離不開四種語言能力,即語言資源應用能力、語言技術應用能力、多語種語言應用能力和個體語言應用能力,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與政策扶持將極大促進語言資源類產業、語言技術類產業、語言翻譯類產業和語言培訓類產業的良性發展,最終全面提升語言產業對我國綠色經濟發展的貢獻率[6]。語言扶貧依托于語言內生三重屬性,即語言作為人力資本的屬性、語言作為產業的屬性和語言蘊含的制度屬性,作為一個語言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我們可以利用現有多民族語言資源,將民族語言產業與當地旅游產業、多語翻譯產業有機結合,借助多渠道廣泛推廣民族語言產品,推廣語言職業教育,進而有力鞏固少數民族地區全面脫貧攻堅成果。[7]
2.語言經濟現狀與發展戰略研究
近十年語言產業研究文獻熱點主題之二為語言經濟現狀與發展戰略探究。多位專家圍繞語言經濟問題展開了廣泛研究,既有語言經濟本質問題研討,亦有語言經濟發展策略分析,更不乏語言產業促進經濟提速之路徑。王海蘭認為語言本身具有多重功能,既是人類重要交際工具也是核心信息載體,是人類社會組織經濟活動的必備要素,具有多層級經濟力量,個體層面、企業層面、國家層面或顯性或隱性經濟利益維護,均離不開語言,只有充分認識語言具有的經濟性并深入挖掘其內涵的各層經濟勢能,促進語言產業發展,才能廣泛獲取語言經濟帶來的社會紅利[8]。張衛國通過探究語言經濟與語言經濟學之間的差異與互補關系,闡明了語言經濟的內涵意蘊及發展之道。他認為人們通過開發、保護和利用不同語言資源而衍生的多維產業活動總和即為語言經濟,語言經濟之繁榮發展有賴于語言培訓行業、語言翻譯行業、語言文字出版行業、語言科技行業、語言藝術行業以及語言服務行業的產業化發展[9]。褚鑫則對我國的語言產業經濟發展基礎及發展路徑進行了深入研究,她認為語言的經濟屬性源自其作為人類經濟活動重要且特殊資源的本質,語言產業是新興產業,也是綠色產業,應當成為大力發展的新興經濟增長點,今后應多措并舉促進語言產業經濟良性發展,可行性舉措包括制定語言產業發展國家戰略規劃、強化融合信息技術的創新型語言產業布局、拓展語言產業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渠道等[10]。康軍帥在系統梳理國內外語言產業研究發展歷程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我國當前語言產業的形態及現狀,并進一步指出促進語言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在于加快我國語言產業發展,具體措施包括制定細致可行的語言產業發展規劃、完善語言產業法規政策、打造語言產業發展園區、重視多語資源保護、推進語言信息化發展等[11]。殷志平基于知識經濟概念對語言產業的內涵與外延進行了科學定義與精準劃分,語言產業應該包括語言工業和語言服務業,語言產業未來發展應以滿足不同語言產業及語言知識消費需求為戰略導向。[12]
3.“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及消費研究
語言產業研究第三大熱點主題包括語言服務、語言消費、語言需求和“一帶一路”等高頻關鍵詞,綜合來看,近年來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即為與“一帶一路”倡議有關的語言產業問題。語言服務具有顯性價值與隱性價值兩個方面,前者依托專業語言服務和外語類語言服務,而后者有賴行業語言服務和母語語言服務,語言服務價值的充分發揮能夠促進語言經濟的加速發展,強化多維層面語言規劃及語言經濟規劃則能助力語言服務價值的有效開發,進而維護國家戰略利益[13]。“一帶一路”倡議目標的有效實現離不開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互聯互通,體系完整、專業高效的語言服務是實現互聯互通的關鍵所在。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服務離不開語言產業的整體發展,也離不開專業語言服務人才的支撐。“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建設需要立足語言規劃、語言教育、語言技術和語言產業,采取內外兼修、資源共享、超前謀劃、互聯合作等手段,立體化培養語言人才,全方位促進語言產業發展[14]。東盟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關鍵核心區域,中國—東盟自貿區內存在著巨大的語言需求,培育現實語言市場,提供即時語言服務,既是實現中國與東盟國家語言互通的當務之急,也是拓展面向東盟國家語言經濟和語言產業的大好時機,基于此,我們需從多個方面入手來推動語言產業拓展,具體包括詳查語言需求種類、深挖語言市場潛力、培養多層語言消費、強化語言企業優勢等[15]。語言消費是促進語言產業發展的關鍵誘因,也是推動社會成員文化消費的重要推手。人類自身生存、交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是推動語言消費的內生動因,而國家間、政府間、企業間跨國經貿往來則是促進語言消費的外在動因,通過提供豐富的語言產品可以有效激活個體與群體的語言消費需求,進而促進語言產業良性循環,實現語言經濟穩步提升[16]。面對當前我國語言服務業存在的產業聚集低、品牌度不高、質量難保證等問題,我們需要立足高質量發展理念,通過創新引領、制度保障、文化融合以及產業升級等舉措提升中國語言服務產業發展前景。[17]
4.少數民族語言服務產業發展研究
近十年語言產業研究文獻第四大熱點主題為少數民族語言服務產業發展,該主題包括的高頻關鍵詞有少數民族語言、語言服務產業和海南等。方寶認為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是經濟潛力巨大的綠色資源,通過發展少數民族語言產業將有效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進步并提升瀕危少數民族語言保護成效。雖然當前面臨著意識缺乏、人才不足、研發滯后等問題,但通過文語產品開發、專業人才培養和政企專業合作等舉措,少數民族語言產業一定能取得喜人的發展成績[18]。石琳認為正是語言文化產業的有價值、可開發、能利用、高效益資源產業特征促使少數民族文化和旅游產業成為新興朝陽產業,只要我們合理利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資源、打造文旅融合新型業態,就能夠全面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斷擴大少數民族同胞就業機會,長久穩固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19]。不只是宏觀視角論述,也有專家立足延邊延疆具體省份,深入探究少數民族語言產業發展問題。孫瑞、李麗虹以廣西為例深入探討了我國民族地區語言產業發展路徑。他們認為廣西少數民族語言資源豐富,我們應充分利用語言產業具有的信息、知識和綠色等特性,克服當前產業發展困境,采取可行性措施加以引導,具體包括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增強組織協調管理水平、搭建創新應用產品平臺、強化語言資源保護利用等[20]。程海東結合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實際,詳細分析了海南發展語言相關產業的必要性,并在解析海南語言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多維具體路徑,如樹立地方政府語言服務及語言產業意識、制定少數民族語言特色產業規劃、加快培養海南本土語言產業發展人才以及產教融合拓展語言服務規模等[21]。此外,陳穎也對廣西面向東盟的特色語言產業發展現實及提升策略進行了精辟解讀,對廣西利用現有少數民族語言資源推進區域特色的“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有益指導。[22]
近十年來,國內語言產業研究經歷了起步萌芽到加速發展的階段,在研究文獻數量、研究主題選取、研究成果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面對新時代國內相關研究仍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現階段我國的語言產業發展意識并不強,語言產業的發展速度仍顯緩慢。未來研究發展既要著眼于頂層設計和宏觀把握,也要強調問題導向和聚焦現實。
加強相關學術研究,著力探討如何將語言做成“大”產業,如何將語言 “大” 產業進一步細化、深化、多元化。一方面,我國有14億多人口,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數為語言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巨大潛在市場,今后的學術研究要不失時機地加強基礎理論構建,力爭產出本土化、接地氣的語言產業發展理論,從而對語言產業實踐進行有效指導。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不失時機地加大投入,制定優厚的政策,促進語言產業蓬勃發展,提振經濟。美、歐的例子足可以證明語言產業的巨大價值,今后的研究應思考如何突破傳統,發現蘊藏在語言產業中的新商機,著眼未來。同時也要在具體行動中體現 “精耕細作”的特質,深度挖掘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市場,進一步釋放語言產業紅利,如我國的延邊、延疆地區如何利用優勢語言資源進行特色發展,如何利用語言政策引導國內基于語言重要性等級的區域發展等。
當前國內語言產業研究視角可謂多樣,但并不全面,研究熱點比較分散,但并不系統。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我們要拓展更為多樣化的視角,如語言產業上游、語言產業下游的相關討論。具體而言,如何將語言知識、語言資源轉化為語言產品、文化產品;如何有效延伸語言產業鏈;如何加深語言產業與其他產業的有機融合;如何利用語言產業引導語言職業的有序發展;如何利用語言資源催生新興職業進而擴大就業和創業等。另一方面,我們要將分散的研究點有機串連成高效的產業鏈,將語言產業作為突破口,系統化發展。具體來說,今后的研究可以著眼于語言康復、語言培訓、語言出版、語言測評、語言創意、語言藝術、語言處理等語言產業的多種業態,既可以在深度上加強,也可以在廣度上拓寬,還可以在維度上組合。此外,還可以系統研究當下的緊迫議題,如何利用語言研發歷史、民俗、傳統文化產品;如何融合語言于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營銷構思活動;如何利用語言來推動品牌、信用、形象等無形產品的發展。
首先,針對國內的語言產業,要摸清家底,確定規模。今后要加大針對國內已有基礎語言產業、行業的相關統計研究,讓數據信息說話。當前有關語言產業新業態研究及數據支撐的研究仍顯薄弱,如語言康復行業現狀與成績、語言藝術創意行業運行態勢及問題、語言測試行業規模及利潤、融合新技術的語言信息處理行業發展等,這些都是未來需要關注的研究熱點。其次,針對國內不同層次的語言消費需求,要研發合理的語言產品,實現供需之間有效對接。具體來講,今后的研究可以立足于多層次語言需求調查,多元化語言消費分析,多尺度語言供給開發等。如基于“一帶一路”的宏觀、中觀、微觀尺度的語言需求調查研究,語言消費心理及行為的統計分析,基于數據的語言產品服務提升研究等。最后,針對國內語言產業市場,要建立科學有效的語言產品質量評價體系。具體來講今后的研究可以包括:如何建立不同語言產品質量評價體系;如何建立語言服務市場的監管體制;如何維護語言產品消費者的權益;如何提高消費者的語言消費意識;如何提升消費者的語言消費能力;如何實現語言產業的生產消費之間的良性發展等。
此外,未來語言產業國別案例研究,既應包含發達國家,也應囊括發展中國家;既要分享成功案例,以便我們取長補短,也應剖析失敗案例,以便我們汲取教訓。同時我們要強化有關語言產業的定量研究、系統性研究、政策性研究,還要重點關注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