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少宇 蘆會影
2018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標準,開啟了我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基礎教育改革新時代。如何將師范生培養為未來的合格教師,使其具備適應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所需要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成為地方本科師范院校教師教育的核心問題。為此,本文就師范生在教育實習場域中的核心素養、職業認同、實習環境及教學效能等要素進行探討,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其作用機理,以期為有效開展教育實習工作和提升師范生培養質量提供可資借鑒的依據。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為中國未來教育改革確立了發展方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結合體”。通過文獻梳理發現,我國學者在研究師范生核心素養內涵時關注到師范生教育屬于教師職前教育階段,其核心素養內涵應與教師核心素養內涵相一致。孟燕平在優秀教師的素養內涵基礎上提出師范生的核心素養應該包括扎實的學科綜合素養、全面的教育技能素養、積極的職業道德素養等特征;謝凡等提出教師的核心素養包括知識、情感和能力三個方面。可見,學者們對師范生核心素養要素的遴選有較大的一致性,都強調師德、學科知識,同時關注交流溝通、研究創新、信息素養等內容。筆者認為,師范生核心素養內涵應包括國家所頒布的《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等文件要求,以及“師德為先”“學生為本”“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和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等畢業要求。師范生核心素養是指師范生在學習與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滿足基礎教育改革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需求,能夠適應和支撐自身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通過對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國家相關政策文獻的分析,筆者認為其核心要素應包含師德素養、學科素養、能力素養、育人素養、發展素養等方面。
教師職業認同是個體有關教育的理念、自我知覺、社會與工作環境之間互動的結果,包含著逐漸認識角色自我并內化其角色的過程及對自己職業的接納程度,而教師對其所從事職業的心理認同程度直接影響著其職業行為,并決定著教學質量。通過對已有教師職業認同研究成果分析發現,學者在縱向研究上關注于教師職業認同的概念內涵、影響因素以及研究與測量方法。在橫向研究上主要關注不同教師群體的職業認同特征及職業認同與工作滿意度、學習動機等的關系研究。魏淑華等人編制的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量表是教師職業認同量表開發方面的典型成果,其從職業價值觀、角色價值觀、職業歸屬感和職業行為傾向四個維度測量教師職業認同;王鑫強等人從職業意愿和期望、職業意志、職業價值和職業效能四個維度編制了師范生職業認同感量表。筆者在綜合分析各位學者量表維度基礎上,參照學者魏淑華的觀點將教師職業認同劃分為職業價值、職業歸屬、職業傾向三個維度。
1977年美國學者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念”,用以指個體對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滿意結果的預期,而教學效能感源自自我效能感概念。國內在教學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者俞國良等人認為教師教學效能感是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在教育信念中處于核心地位。通過對已有文獻分析發現,大部分學者將教學效能總結為一種信念,且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普及較廣的是學者俞國良等人開發的教師教學效能量表。本文調研問卷的教學效能部分正是參照了上述量表并將教學效能量表劃分為課前效能、課中效能和課后效能三個維度。
有關教育實習環境筆者重點關注了實習生在進入教育實習場域后,所得到的來自高校教師、基礎教育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支持以及實習學校的規章制度、人文環境、硬件設施等對其教育實習工作的影響因素。在具體量表設計上從教師、學生、學校等三個維度進行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參考國內相關研究比較成熟的量表,筆者設計了包含師范生核心素養、教師職業認同、教學效能以及實習環境四個維度的教育實習調研問卷,問卷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從1(完全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進行計分。
師范生核心素養是師范生在學習和教育實踐中形成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師范生核心素養的水平會隨著教學經驗的日益豐富而穩步提升,進而學會恰當地處理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教學的自信心不斷地增強,其個人教學效能感也就表現出上升的趨勢。此外,核心素養教育本身就包含教育情懷,即對教師職業的情感教育,且能有效提升師范生的綜合育人和溝通合作能力,使其可以很好地適應和改善實習環境。教師職業認同感直接影響教師個人的職業行為,并影響教學效能發揮。同時,良好的實習環境可以讓實習生克服對新環境的恐懼感,使其能盡早的適應實習場域,進入教學狀態,提升實習自信心和教學效能。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設:師范生核心素養對教學效能、職業認同感及實習環境有直接的正向影響作用;職業認同和實習環境對實習生教學效能有直接的正向影響作用;教師職業認同和教育實習環境等中介變量間接正向影響教學效能。以此為據,構建模型進行結構方程分析。
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A正在參加教育實習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星發放問卷,共收回問卷822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共得到有效問卷714份。有效問卷中男女學生占比分別為28.99%和71.01%;生源地農村和城市的占比分別為77.07%、22.93%;取得教師資格證和未取得者的比例分別為10.36%,89.64%。
調研問卷的總體Cronbach'sα系數為0.984,每個維度的α系數在0.907—0.985之間,均在0.8以上,總體信度較好。利用SPSS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5個主因素,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9.952%,各因子載荷處于0.602—0.831之間,因子結構明確,提取結果反映良好。為進一步分析問卷的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筆者利用AMOS軟件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數據顯示,問卷各維度的AVE在0.77—0.83之間,問卷收斂效度較好。且AVE平方根大于各維度的皮爾遜相關系數,數據進一步表明問卷具有很好的區分效度。具體數值如表1所示。

表1 信度、效度與皮爾遜相關分析
本文采用AMOS軟件對假設的理論模型進行檢驗,選擇CMIN/DF、RMSEA、NFI、RFI等指標作為判斷依據。初始模型擬合不是很理想,特別是卡方自由度比值大于3,RMSEA大于0.08。按照MI指數提示,對模型進行了修訂,修訂后CMIN/DF為2.88,RMSEA為0.51,NFI、RFI分別為0.982,0.976。主要指標達到了相應要求,模型路徑系數顯示前述研究假設成立。
1.總體效應分析
總體效應為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之和。數據顯示,對教學效能作用最大的是核心素養0.68,其次是實習環境0.521,作用最小的是職業認同僅為0.102。核心素養對教學效能的作用表達式為:教學效能=核心素養*0.68+實習環境*0.521+職業認同*0.102。有學者認為完全標準化路徑系數絕對值小于0.1為小效果,絕對值在0.3左右為中效果,絕對值在0.5以上的為大效果。因此,核心素養與實習環境為大效果,職業認同為小效果,核心素養和實習環境對實習生教學效能的影響最大。
2.直接與間接分析
模型數據顯示,對教學效能作用最大的直接效應是實習環境0.521,其次是核心素養0.361,最后是職業認同僅為0.102。由此可見,良好的實習環境可以有效提升實習生的教學效能,相比核心素養實習環境對學生的教學效能影響更大。核心素養對教學效能的間接效應值為0.319,采用Bootstrap進行中介效應檢驗,研究發現,職業認同和實習環境的中介效應是顯著的,核心素養可以通過職業認同和實習環境分別對教學效能產生作用。
核心素養由師德、學科、能力、育人和發展5個素養指標要素組成。模型運行結果顯示,育人素養對核心素養的影響最大,而師德素養的影響最小,核心素養主要通過發展、育人、能力、學科四個素養來反映;職業認同的三個指標構成中,職業價值觀影響最大,數值達到0.94,其次是職業傾向,最后是職業歸屬。因此,對實習生開展職業價值觀教育可提升其職業認同度;實習環境的三個指標因素中,學校支持的影響最大,數值為0.92。其他兩個指標影響力較為均衡。說明實習生對實習環境的感受主要來自于實習學校的硬件設施和人文環境;教學效能由課前、課中和課后效能指標組成,其中課中效能影響最大。
為進一步分析核心素養中5個二級指標對教學效能的影響程度,本文利用SPSS軟件以核心素養的5個二級指標為自變量做多元線性回歸。結果顯示,R2值為0.435,且只有發展素養和能力素養具有顯著性。采用相同方法分析實習環境各指標因素對教學效能的影響程度,得到如下回歸方程:教學效能=1.167+教師支持*0.19+學生支持*0.192+學校支持*0.297,該方程的整體P檢驗值為0,多元回歸模型通過檢驗。說明以硬件設施和人文環境為核心的學校支持可以顯著影響實習生的教學效能。
為進一步分析前述性別、生源地、是否取得教師資格證、實習學校類型等人口學分類自變量是否對教學效能產生影響,依次選取性別、生源地、教師資格證獲取情況作為自變量,將教學效能均值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結果顯示上述二分類自變量在教學效果上均無顯著性差異。因實習學校類型為多分類變量,故將實習學校類型作為自變量,教學效能均值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市屬中學與縣屬小學和其他教育機構存在顯著性差異,且市屬中學的教學效能要高于縣屬小學和其他教育機構。縣屬中學與縣屬小學和其他教育機構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且縣屬中學的教學效能要高于縣屬小學和其他教育機構。
通過以上模型分析發現核心素養對實習生教學效能有直接的正向影響。在師范生職前教育階段應始終將師范生的核心素養教育作為首要內容。核心素養教育的薄弱環節是師德教育,師范院校應在發揮第一課堂主陣地的同時,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師教育活動以提升師范生的師德素養水平。
師范院校開展職業認同教育,培育師范生的教育情懷,不僅符合國家師范認證的要求,且對師范生教學效能提升有直接影響。只有認同了教師職業價值、有了職業歸屬感師范生才有將來從事教師職業的職業傾向。具有了較高職業認同感的學生才能真正地熱愛教師職業,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學習教師教育學科和專業知識,提升教書育人能力。
UGS聯盟是實現高校(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和基礎教育學校(School)協同育人新模式。地方師范院校應主動作為,推動政府和基礎教育學校共同努力為師范生提供良好的實習環境。高校在教育實習前做好與基礎教育學校的協調溝通,確保各學科實習生進駐對口學校。數據分析發現,市屬和縣屬中學的實習生教學效能教高,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應將市、縣屬中學作為主要實習基地,盡量減少其他教育機構實習基地數量。同時要為實習生提供好的教育實習指導服務,從專業能力和生活上關心愛護學生,幫助實習生盡快融入實習環境,盡早發揮自身的教學效能。基礎教育學校要為實習生提供好的硬件設施和人文環境,信任鼓勵實習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解決實習生生活困難,幫助其融入實習學校的教師團隊,以便其能更好地積累教學經驗,提升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