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芝,劉世金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90)
2019年4月,國家正式啟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即“雙高計劃”。雙高計劃要求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旨在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校企合作、產教深度融合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根據“雙高計劃”要求,構建適應校企深度融合辦學內在特點的課程功能定位和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是現代職業教育“雙主體”辦學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雙高計劃”實施以來,得到了廣大高職院校的一致響應,進一步促進了高職院校主動與企業、行業對接,在“校企合作、課崗融通”新育人模式下提升課程教育教學質量,實現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地處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教園區,學校按“雙高計劃”中要求主動與轄區內政府和企業進行“課崗”對接、深度合作,打造行業特色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和區域產教合作職教園區,建設產業學院,打造高水平專業群。
傳感器是將非電量轉化為電量的器件或裝置,是現代檢測系統的“電五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同時也是機電大類專業群的專業必修課,學好傳感器是工科專業學生的必備素質。
本文以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與海爾(武漢)公司深度融合成立的產業學院為例,對本院“傳感與檢測技術”課程功能定位和教學質量評價進行了實踐探索,并基于實際應用需要校企共建了針對性的崗課內容和評價體系,提出了一種基于“校企融合、課崗融通”的任務型課程整體設計方案。
高職院校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教師教學工作標準等教學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必須依據國家職業標準、行業與企業崗位標準。一般高職院校機電大類專業均開設“傳感與檢測技術”課程,傳統教學團隊由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課程負責人,不同專業的“傳感與檢測技術”課程由相應專業的教師擔任,課程組由電子技術教研室負責,缺少行業企業參與。為了制定本院“傳感與檢測技術”課程標準,提高教學的職業針對性,本院聯合檢測行業協會和合作企業,按照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對照《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在人才培養方案的總體要求下,共同調研分析崗位任務和相應的技術要求,開發制定課程標準、構建模塊化的教學內容。具體內容包括:①課程性質;②課程教學目標;③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④教學資源要求;⑤考核方式與標準;⑥課程教學實施建議。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傳感與檢測技術”課程標準中“對接的工作崗位要求”和“對接培養的職業崗位能力”如表1。

表1 課程功能定位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
傳感器種類繁多,教學中不可能全部涉及,每個專業有通用傳感器,特有傳感器。基于“傳感與檢測技術”的課程功能定位和質量評價標準,課程團隊協同檢測行業協會,針對性地開展了相關行業(崗位)評價標準調研,然后,根據崗位特點,將本崗位典型的工作任務提煉出來,共同開發各專業如表2 所示的通用平臺教學內容和專用平臺教學內容,保障了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監控與管理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表2 各專業教學內容分配表
2017 年伴隨著我校職教云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傳感與檢測技術”課程便有了信息化教學實施載體。課程團隊成員針對傳感器應用技術深入周邊企業調研、與行業專家座談,共同制定崗課對接內容,精心建設線上數字資源。教學方法實現了以任務驅動課前導學、課中助學、課后擴展各個教學環節。教學手段靈活多樣,通過利用云課堂進行搶答、學生制作課件并講授、教師點評與歸納、測驗、頭腦風暴等形式展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興趣。教師端利用職教云平臺的統計功能實現了對教與學的雙邊實施過程的精細化管理。通過這種形式,督促教師采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師在第一次課,告知學生成績比例,學生經常關注的學習進度和成績,形成“比追趕超”的氛圍。考試方式,由終結性考試改成以過程性考核為主,終結性考試為輔的方式。以我院工業機器人21 級02 班為例,職教云平臺成績統計如圖1所示,從中不難看出,課程改革不僅杜絕了低通過率,而且大大提升了優秀率百分比。

圖1 職教云平臺《傳感與檢測技術》成績統計圖
實踐環節包括四個層次。①課堂實驗。以溫度傳感器熱電偶單元為例:教師布置各小組學生準備兩根金屬導線,把一端擰在一起后進行加熱,同時用萬用表測量電壓值。有的小組用兩根相同導線,看不到實驗現象;有的小組加熱方法不對也看不到實驗現象;有的小組萬用表使用不當也得不到實驗現象。通過學生自己探索,再加上老師點撥,就很好地理解了熱電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②電路制作。課程標準規定,學生要完成簡易電子秤電路的制作、簡易溫度控制器、酒精檢測儀、光線或紅外報警器四個必做項目的電路。③結合非電信專業arduino 編程。鑒于arduino 容易上手、簡便易學、庫豐富的特點,對于沒有系統學過C 語言的專業,老師用十個學時左右就可以快速引領同學們制作一個傳感器應用的中小復雜層度的作品。對學有余力的同學,組成興趣小組利用labview 采集和傳輸數據。④傳感器和各專業課結合完成中等復雜的檢測系統。如機電一體化專業和數控編程、PLC課程結合,工業機器人專業和機器人操作結合,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和單片機課結合。
技能比賽檢驗了教學,又為教學提供了思路。每年的省職業技能競賽都是檢驗學校辦學水平的最好手段。在全國“現代電氣控制系統安裝與調試”賽項中,比賽內容要求用到編碼器和熱電阻;在歷屆高職院校電子技術賽項中,比賽內容考核最多的項目是傳感器和無線通信,其中超聲波測距與避障、紅外通信或避障、霍爾循跡、環境溫度檢測是常考項目,近些年又新增了圖像或顏色識別等內容。教師們將比賽內容和評分要求轉化為課堂教學和考核標準,將競賽內容融入常規教學。
走出校門,走向企業,校企結合,為課程建設落地提供平臺。傳感器在現代化生產線上大量使用,企業職工掌握傳感器的檢測技術很有必要。我校實施的“六個一”工程中,要求教師深度聯系一家實踐企業。教師深入武漢格力、武漢海爾、武漢東亞合成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參觀企業自動化生產線中傳感器檢測在產品裝配檢測、產品外觀檢測中的作用。課程組成員為企業的員工講授電子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的原理,和企業工程師共同研究技術革新,真正做到服務地方經濟。與此同時,將生產線中傳感器的應用場景提煉成典型工作任務,反哺教學。
“雙高計劃”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提升辦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而基于“崗課融通”的專業課程設計方案是高水專業群建設的重要保障之一。
“傳感與檢測技術”等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不能懸在空中,要落在實處,化“虛”為“實”,要走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符合“雙高計劃”要求的應用型改革之路。課程實踐表明,按“雙高計劃”要求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傳感與檢測技術”任務型課程整體不僅可有效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能力,克服傳統專業教學效果不佳、及格率低的現象,使高職院校在技能競賽、教科研和社會服務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