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麗
(甘肅省鎮原縣屯字鎮中心小學,甘肅鎮原 744500)
傳統小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模式中,無法滿足自我的發展要求。在“新課標”指引下,教師應為學生構建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中,做到學以致用。
其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理解教材內容,形成整體知識框架,且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律意識,有效推動學生自我進步。其二,有助于教師發現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重新調整教學方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有效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為學生制訂富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打造高效課堂。其三,自主學習能力是優秀人才的必備技能,自主學習的價值并不局限于小學,甚至影響學生以后的學習態度及學習觀念。
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使教育目標由講授知識轉變為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對此,教師應發揮自身的育人功能,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內驅力,引導學生探索更多知識,促進學生自我進步與穩定發展。通過對現有知識的深入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目標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并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從而使教學效率得以提升。因此,在小學課堂開展自主學習,是教師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
小學教育結構分低、中、高三個年齡階段,教師需要注意的是,這三個階段學生雖尚未形成健全人格,但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如果這兩者間的矛盾未得到及時解決,就會導致學生出現性格方面的缺陷。因此,小學階段作為成長關鍵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重點。另外,自我成長并非自我獨立成長,還需外部環境與學習條件作為支撐,讓學生在教師、同學、家長的陪伴下,獲得情感、態度、行為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終身學習理念作為教育行業的熱點話題,是教育最終的目標。將終身學習理念落到實處,有助于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自主學習是終身學習的前提條件,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效果可在學生未來學習中起到助推作用,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做好鋪墊。
在一些學校和教師眼中,激發學生學習求知欲投資大但效果不顯著,是“快餐式”教育所摒棄的。而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勸學”容易產生負面危機,致使學生出現“被動學習、抵觸學習”的不良情緒。小學時期學生處于對新鮮事物、未知事物充滿求知欲的階段,小小身體能迸發出巨大的學習潛能,但是卻常常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激發。而且學生經常被拿來與他人比較,從而產生壓力而被動學習,慢慢吞噬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漸漸澆滅學生內心渴望知識的熱情之火。
部分教師將自主學習看作學生獨立的學習活動,是供知識學習、學習目標實現的選擇形式之一。在小學課堂開展自主學習依舊停滯在基礎知識學習階段,與教學進度有直接關系,卻與個性教學聯系甚少。一些小學教師大多采用下達任務、告知學習內容的教學方式,卻在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安排上存在偏頗。從學習狀態來看,小學生在自我規范缺失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學習任務,自主學習儼然會蕩然無存。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很多教師把教學支配權緊握在自己手中,不敢給學生充沛的時間空間進行自我展示。盡管部分教師認識到加強良性互動有助于調動學生思維,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套用問題控制學生思考方向,利用銜接緊湊的教學流程掌控學生節奏。而且,一些教師習慣利用自身主觀意識引導甚至掌控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的體驗始終被“關在籠子”中。
在教學中,適度的師生合作是推動小學生有效合作學習的基礎保障,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極少以引導者、參與者身份融入合作學習,甚至很難看到學生真正進行自主學習。教師與學生互動形式化嚴重,致使“教”與“學”脫離,小學課堂開展自主學習過程程序化,獨立程度的要求與小學階段學生發展要求相悖,忽視多角度且深層次的“教”與“學”結合,缺少師生之間互相幫扶合作學習。
為有效分析并解決目前階段小學課堂開展自主學習的困境,我們應站在學生層面、教師層面、師生關系層面思考教學實踐路徑。學生積極情感激發與志趣建立、教育者適當引導、師生合理關系確立,是幾種高效路徑選擇。
主動學習是建立在積極情感之上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求學之心、愛學之心。
1.善用“情感感染法”,調動求學之心。小學教師進行教學時,可以依托現代化信息技術,如多媒體、微課等,刺激小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對教學內容中的人物進行形象刻畫,構建情境融入體驗。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緒感染和輸送,通過富有感情的教學,讓學生深刻感知文本中的角色情感,從而引發學生思想共鳴,激發他們的自主探究欲望,繼而使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
2.善用“趣味教學法”,激發樂學之心。小學生愛玩、多動、好奇心強,教師要抓住他們的這些心理特點,“寓教于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魅力所在。譬如,以講授文言文為例,在掌握文章大意后,教師可以依托角色扮演引導學生開展課本短劇表演活動,使學生移情體驗文本人物性格特點,感受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學、樂學之心。
3.善用“成功體驗法”,引發愛學之心。成功體驗有助于引發學生對自我的肯定,增強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生對自我學習能力的主觀評估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教學原則,提問環節的設計以階梯式開展,以“爬坡”方式逐層加強提問難度,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另外,教師應該采用正向肯定的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幫助。對于學困生,尤其要注意借助語言表揚建立他們求知的信心。
“自我實現”非常重視學生自身價值是否實現,關乎其終身的學習志向與興趣,只有真心向學才能保持終生學習。
1.聚焦熱門話題,提高探究欲望。小學課堂是開展自主學習的初級階段,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獨立探究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兩點。其一,選擇學生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熱門話題作為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為學生創造自主思考機會。其二,依托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辯論賽等多元化活動,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強烈興趣,最大限度提升學習質量與教學效果。
2.制訂學習計劃,助推學生自主規劃。其一,引導學生自主制訂教學方案,嘗試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此期間,教師應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確保學生制訂的學習方案合理、科學,并與學生簽訂“學習合同”。在學生實施學習方案期間,教師要定期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起到督促、引導、鼓勵作用。其二,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主題式探究活動,在團結合作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驅動力。譬如,帶領學生開展以李白為主題的人物研究,以小組為核心共同商討研究方案、選題、具體操作流程。小組成員間各司其職,學生之間通力協作,共同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
3.依托榜樣力量,堅定學生意志。相比而言,自控能力弱的學生極易因學習難度大、懶惰等問題無法長時間堅持自主學習方案。對此,教師要及時鼓勵,不定時組織榜樣學習活動。譬如,以小學生熟知的海倫·凱勒為例,教育學生面對困難永不放棄,以此強化學生學習的決心與毅力。
教師應讓學生學會“如何學、怎么學”,真正做到“教讓位于學”。眾多學者認為“教是為了不教”,從環境、時間、空間三個層次推動學生自主學習。
1.構建自主學習氛圍,樹立“促進者”思想。研究表明,課堂教學環境直接影響學生的精神、態度、行為,因此,教師理應扮演學生學習環境的營造者角色。首先,允許學生出現錯誤。教師應用接納、寬容的心態面對小學生的孩子氣、質樸率真,甚至是錯誤言行,創設“大膽說”的課堂環境。其次,允許爭論出現。觀點、見解的爭論是“促進式課堂”的理想狀態,教師應允許并鼓勵學生觀點碰撞、學術爭鳴,激勵學生勤奮思考、勇敢表達,創設“我要說、我能說”的學習氛圍。
2.確保自主學習時間充沛,確保時間分配合理。課堂教學應遵循“以學生為核心”原則,否定“教師主體”中教師決定學習目標、下達任務、總結反思的注入式程式。首先,教師要遵循“以學為先”原則,堅持教授后于自學。引導學生預習,在課堂教學中以小組合作形式率先完成自我思考、自我掌握的學習內容,這有助于教學內容更具指向性、高效性,使學生精準掌握教學重難點內容。其次,教師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原則,合理分配課堂時間,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要做到及時引導、及時調整,有效減少學生被動接受的情況,幫助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3.挖掘自主學習空間,重視課堂對話價值。小學課堂開展自主學習理應避免“滿堂灌”、無效問題情況的出現,設置具有針對性、難度適當的有效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設置要有層次、有坡度,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與思考能力,使學生的思維不再受束縛,加強自主學習的吸引力。
學生如果能做到自覺選擇、自我控制,他們的學習勢必是主動的。在課前、課中、課后教學階段,教師應該多角度提高學生在師生協作過程中的話語權與決策權,切實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
1.課前合作,師生雙案備課。首先,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學生預先學習“學案”,讓學生在課前自主解決能力范圍內的問題,形成自主預習教學內容的優良習慣,帶著預習中存在的問題聽課。其次,教師應借助學案生成教學目標、教學計劃,讓學生的自學結果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重視與反饋。根據班內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情特點,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做到心中有譜、有力應對,真正達到“教”與“學”共同決定課堂方向的目標。
2.課中合作,發揮引導作用。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舵手,保證了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自學能力得以提升。首先,教師要仔細觀察小組活動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并在思想上鼓勵學生、支持學生,適當給予肯定,調動學生思維。其次,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洞察學習難點,避免直接向學生講授,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利用舊知識與新知識間的聯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3.課后合作,引入學生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是評價系統中的核心,是形成自我反思的關鍵所在。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帶領學生填寫成長手冊、自我反省手冊等,客觀理性地記錄自己的學習狀態及學習反思,使學生逐漸形成自我監督、自我反省的習慣。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知錯就改”的評價目標。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自身學習結果進行反思與改正,利用評價結果督促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認識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繼而更好地自我鞭策、自我改進。
總而言之,小學時期是學習的基礎階段,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啟蒙期,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的關鍵期。因此,教師應以“新課標”為導向深入分析在小學課堂開展自主學習的意義與策略,凸顯教師主導作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引導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進一步開展自主學習,為小學生未來更好地學習與發展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