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 靜 唐兆琴 程 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涵養學生品格的源頭活水。安徽省銅陵市田家炳小學立足學生視角,對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德育內涵進行挖掘與耕耘,形成了獨特的德育教學方法,從而提升了學校整體育人環境,豐富了校園文化,培養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歷史、文化、生活方式的歸屬感及自豪感,幫助學生成為氣質獨特的、有中國根基的人。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走進田家炳小學你會發現,以傳統文化為底色設計的每一間教室,每一面墻壁,每一塊石頭都在歌唱。
學校對校園內的所有教學樓進行了命名,以“炳”字起名,充分彰顯“光照心靈”的校園精神。“炳靈”“炳蔚”“炳輝”“炳赫”“炳然”,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田家炳先生的精神在校園中的傳承。

校園的墻壁上到處懸掛著古代名人畫像、傳統節日介紹、諺語名篇佳句等,使學生在拾級而上的同時,目之所及都是傳統文化的饋贈,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中華氣質。
散落在校園內的裝飾也是經過一番精心設計的,在帶有自然氣息的巖石上雕刻各處風景名勝的名字,洋溢著古樸雅致的氣息。
校園內的“田家炳走廊”是最令學生們流連忘返的一個地方,徜徉其中,沐浴著田家炳先生思想的光芒,同時也接受著傳統文化的洗禮。
學校圖書室內存放了大量和傳統文化相關的書籍,在每班也都設有開放圖書角,使學生在享受閱讀的同時,進一步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學校內設有失物招領處,學生們拾金不昧撿到的物品都被整齊地擺放在那里,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使學生收獲誠信的力量和助人為樂的幸福。
學校建立了專屬于學生們的“小菜園”,作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通過一次次生動且豐富有趣的勞動實踐,使“吃苦耐勞”這一傳統美德牢牢地印刻在學生們的心間。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學校將中華傳統文化的養分滲透進每個學科,在各科課程資源中求索、甄別、整合,努力打破學科壁壘,發揮育人合力,發掘有利于涵養學生品格的傳統文化元素。
“自古讀書皆吟誦”,教師們從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出發,鉆研、推廣吟誦,開展特色吟誦課程,學校還成立了“爾雅”吟誦社團,為喜愛詩歌吟誦的學生們提供了一方揮灑熱情的天地。
《三字經》、《千家詩》、《笠翁對韻》……每個班級都有自選的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誦讀材料,學校在每年的5月20日開展“向經典說520”古詩文誦讀會,學生們以朗誦、舞蹈、話劇表演等多種形式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年四月,學校都會開展“讀書節”系列活動,“名作家進校園”“小跳蚤市場”,評選“書香班級”“書香家庭”“閱讀之星”等,使學生愛上讀書,沉浸經典,在“悅讀”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圍繞“小成語”做“大文章”的主題,學校成功申報了市級課題《文化自信環境下成語微評書的實踐與創新探究》,課題實驗班的老師帶領學生開展“國韻成語一日一典故”“成語薈萃喜迎新春”等活動,帶領學生全方位體會成語的魅力。
學校倡導每個班級每周都開設書法課,每間教室都設有學生書法作品的展示欄,使書法與校園文化交相輝映,同時開展多樣化的主題活動,如過年寫春聯、賞春聯、書法大賽等。
老師帶領學生使用多種材料制作篆刻作品,如蘿卜刻、橡皮雕,學生們還為自己設計了獨一無二的姓名印章及獨特的漢字篆刻作品,通過這類承繼納新的活動,使學生們在一刻一畫中體會到漢字的美。
“水墨丹青,國韻所在”,學校的國畫課程一直深受學生們的喜愛,美術老師將中華傳統文化應用于現代兒童國畫教學,使得國畫課程在繼承古韻的同時,又增添了新的風貌。
“文創”指的是文化創意,學校以傳統文化為元素,創立了文創社,并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如將傳統美術元素融入服裝設計中,讓學生們走上舞臺,向全校展示;將以傳統技法創作的繪畫作品制成臺歷等,充分體現了學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理念。
學校將戲曲帶入校園,課堂上,學生通過認臉譜、畫臉譜,講戲曲故事等方式了解戲劇。每學期,銅陵市藝術劇院還會為學校送來精彩的戲曲節目表演,使師生真切地感受到戲曲的魅力。
學校組織學生從創編劇本開始,自己動手制作道具,選擇音樂,組織排練。學生們揮灑創意,用葉子做成特制的皮影人物,讓欣賞演出的每一位觀眾感受到中華傳統藝術的魅力。
學校開設了合唱社團,還舉辦了名為“少年君子,家國情懷”的校園合唱比賽,各班級通過舞蹈、表演、朗誦、合唱相結合的方式,展示傳統文化、君子情懷。
學校將熱愛表演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創辦了“小小話劇社”,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小戲劇也是表演內容之一,學生們圍坐在一起編劇本、練表演,在演出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互助、仁愛等傳統精神的熏陶。
“毽文化”需要傳承,“盤、磕、柺、繃”的特色技巧使學生對“毽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讓踢毽子成了課間的特色活動。全校師生還共同設計了毽子服,自編“毽子啦啦操”,不斷挖掘“毽文化”的深刻內涵。
陀螺作為中華傳統民俗體育游戲,深受學生們的喜愛,老師們挖掘陀螺中的文化元素,取其精華,古法新玩,集教育、游戲、運動于一體,讓這項傳統運動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跳繩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運動,在老師們的推廣下,成了學校的特色體育活動,小小的跳繩在學生們的手上似乎有了魔力,各種花樣,上下翻飛。學校的花樣跳繩隊也多次在安徽省跳繩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校吸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合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
學校圍繞傳統節日,組織開展了“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在春節、元宵節,帶領學生們包餃子、猜燈謎、做燈籠,使學生體驗以團圓為深意的中華情感;在端午節開展拴五彩絲線、玩斗草、畫額等活動,帶領學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在中秋節組織學生一起做月餅、賞桂花、舉辦誦詩會,帶領學生感受豐收的喜悅;在重陽節登高采菊、助老愛老,帶領學生體驗傳統的“孝文化”;通過多姿多彩的活動讓傳統節日文化浸潤學生們的心靈。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獨創的文化遺產,我們帶領學生走進自然,感受節氣之美。立春,做春餅;冬至,測日影;霜降,帶領學生走進田野,吟誦與秋天有關的古詩詞。每個學生都有一本節氣筆記,用文字和圖片記錄著自己的觀察與活動。
學校把傳統禮儀教育融入德育教學之中,充分利用“國旗下講話”“主題班隊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持續開展“五星班級”“閃亮文明星”等評比活動,并將“文明星”的照片置于照片墻上,使文明禮儀深入人心。此外,學校定期舉辦“三禮”“四節”等特色活動,使得學生在滿滿的儀式感中受到思想的洗滌,成為“謙謙君子”。
安徽地區的銅文化歷史悠久,學校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零距離接觸斑斕多彩的銅制展品,聆聽內涵豐富的銅文化故事。走進田野,實地調查銅草花,并采集花種播種在校園中,使學生們對家鄉的歷史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銅陵白姜是安徽標志性農產品,學校帶領學生走進白姜基地,認領姜田,開展“我是小小姜農”的活動,引導學生親手種下自己的姜種。同時,帶領學生走進中華白姜文化園,拔生姜,嘗白姜,使學生品味、感受獨屬于家鄉的美食。
為了使徽文化的血脈在每一個學生心中不斷流淌,學校帶領學生來到美麗的犁橋、大通古鎮,參觀傳承百年的徽派建筑,為學生解讀磚瓦上塵封的歷史。
“野雀舌”是銅陵獨有的一種茶,學校帶領學生走進山清水秀的茶園,聽茶園主人講解“野雀舌”的歷史,學習采茶技巧,親手采摘茶葉、品嘗茶香,沉醉在濃濃的茶文化中。
“與子偕作,與子偕行”,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家長是學校最好的伙伴,開展好家校協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校在開展各項傳統文化教學活動時,都會邀請家長共同參與,與孩子們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努力將這種良好的氛圍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學校積極開展系列親子活動,如親子詩歌誦讀會、親子傳統項目運動會等,充分發揮家長的智慧和主動性,引導其主動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
為促進家校合作,我校成立了校級家委會及“家長學校”,并定期開展活動。除了基本的育兒知識,學校還圍繞著傳統文化禮儀、德育教學等對家長進行指導,引導家長互相交流、互相學習,讓傳統文化的德育之風吹入每個家庭。
為了發揮家長在傳統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學校將家長請進校園,走進課堂,為學生們帶來一次次生動的傳統文化課程。作為廚師的吳爸爸,以“中華美食進課堂”為主題,帶領學生們制作傳統美食;作為書法愛好者的唐爸爸,為學生們講解書法歷史與知識、鑒賞名家名作;一場又一場精彩的家長課堂,為學生們打開了另一扇神奇的窗戶。
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學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自豪感,將傳統美德、精神深印于心中,形成獨特的氣質,彰顯了新時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獨具特色的德育教學已成為學校的教育名片,豐富了學校的教育內涵。
在未來,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挖掘的深度和廣度還需要不斷延展,讓學科之間的藩籬被打破,找到課堂和傳統文化的最佳契合點;讓學生站得更高,眼界更遠;讓每位老師都能在教育教學中找到滿滿的成就感與幸福感。